首位在中国出生的奥运金牌得主|李爱锐获得100年前巴黎奥运会400米跑金牌
文摘
2024-08-12 08:00
美国
艾瑞克·利德尔(Eric Liddell),中文名李爱锐,1902年1月16日出生于中国天津,是一位苏格兰短跑运动员、橄榄球运动员和传教士。他的父母是在中国工作的苏格兰传教士,李爱锐的早年生活与教育大部分在中国和英国进行,他的童年在中英两种文化的交融中度过,这使他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
李爱锐获得1924年巴黎奥运会400米跑金牌1920年,李爱锐追随他哥哥的脚步,进入爱丁堡大学就读科学专业。他在学校里参加短跑,并是橄榄球队的主力。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李爱锐面临了一次信仰和事业之间的重大抉择。由于他坚持安息日原则,拒绝在周日参加自己最擅长的100米赛跑预选赛,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他没有放弃竞技体育,而是选择参加在工作日举行的400米赛跑,并在这个并非他的主要项目中赢得了金牌。在巴黎奥运会后,他大学毕业,取得科学学士学位。赢得奥运金牌和大学毕业后,李爱锐并没有选择继续在体育领域或者科学领域内发展,而是返回中国,成为一名传教士,致力于教育和传播信仰。在中国的这些年里,他不仅在精神上指导和激励人们,还在物质上做出了贡献,包括参与民园体育场的改造工程,将其升级为亚洲一流的体育场。为了纪念李爱锐在中国的贡献,中国设立了多个纪念设施来纪念他的贡献,包括在威海中学的潍坊纪念馆,这里曾是他被日本军队拘留的地方。他于1943年被送往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的潍县民间集中营,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这个集中营中,他继续教育和鼓励同被拘留的人们,直到他因脑瘤去世。1991年,爱丁堡大学用苏格兰的花岗岩为他在该墓地树立一座纪念碑,纪念碑上镌刻着:“他们应可振翅高飞,如展翅的雄鹰。他们应可竞跑向前,永远不言疲累”。在那里,他被记忆为一位无私的领袖和教育者,以及一位在逆境中坚持信仰和价值观的模范。此外,他在天津的教育工作也被长久记忆,并在那里的居所前放置了纪念牌匾。天津市重庆道53号李爱锐故居他的故事还被改编成多部影视作品,包括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烈火战车》和展现他战俘营生活的《终极胜利》。李爱锐的一生证明了,当一个人为信仰而活时,即使在世界舞台上放弃了金牌,也能通过生活的其他方式获得更深远的影响和荣誉。他在教育、体育、信仰和人文关怀上的贡献,至今仍激励着世界各地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