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英属Elaeocarpus L.为常绿乔木或灌木,约360种,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沿岸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印度、中国南部、日本、马来西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以及马达加斯加岛、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西兰等。其中,澳大利亚东北部、新喀里多尼亚、马来西亚、新几内亚等地区是该属的多样性分布中心。在我国,杜英属约39种,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杜英属的化石记录很少,主要有产自澳大利亚和印度渐新世-更新世地层的孢粉、叶片和果化石,但很多学者认为这些孢粉和叶片化石记录并不十分可靠。相比之下,杜英属果实因中果皮高度木质化并具有变化多样的形态结构和纹饰,易于同其它科属的果实区分,是该属重要的分类特征。据此,该属可靠的最早的化石记录是产自澳大利亚东部昆士兰州早-晚渐新世地层的果化石 E. rozefeldsii Dettmann et Clifford。全球杜英属果化石记录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始新世至中新世以及印度的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地层,在北半球仅发现于印度晚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层,而作为其现代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缺乏化石记录。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JSE)于2022年第2期发表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建华教授、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全成教授及华南师范大学刘晓艳副研究员等合作的题为 “First fossil fruits of Elaeocarpus (Elaeocarpaceae) in East Asia: Implications for phytogeography and paleoecology”的研究论文(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jse.12684)。该研究利用CT扫描仪和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解析了华南地区晚渐新世至中新世杜英科杜英属果化石内部形态结构特征,鉴定并描述了杜英属6个新种,分别是产自广西南宁盆地晚渐新世邕宁组的 E. nanningensis sp. nov.,产自广西桂平盆地中新世二子塘组的 E. presikkimensis sp. nov.,以及产自广西南康盆地的晚中新世佛罗组 E. prerugosus sp. nov.、 E. prelacunosus sp. nov.、E. preserratus sp. nov.和 E. preprunifolioides sp. nov.,其现生最近亲缘类群分别为现代种秃瓣杜英E. glabripetalus Merrill、大果杜英E. sikkimensis Masters、毛果杜英E. rugosus Roxburgh、多沟杜英 E. lacunosus Wallich ex Kurz、锡兰榄 E. serratus L.和假樱叶杜英 E. prunifolioides Hu。这是该属在东亚的首个可靠的化石记录,表明杜英属在渐新世晚期即已在该地区有分布,并在中新世晚期呈多样化发展,为东亚该属的起源时间和迁移模式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杜英属通常出现在中湿森林中的热带雨林中,根据上述化石的现代亲缘类群的生境,推测上述三个沉积盆地在渐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期间气候温暖潮湿,周围为分布有常绿阔叶林或雨林的山地。
图. 华南地区晚渐新世至中新世杜英属6个新种
华南师范大学刘晓艳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建华教授和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全成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植物研究室主任Steven R. Manchester教授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博物馆、中央昆士兰大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Andrew C. Rozefelds 教授也参与了该项研究。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国研究委员会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项目的资助。
图文编辑:刘彤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JSE)是以分类、系统发育和进化为核心内容,以描述和理解生物多样性为服务目标的多学科综合性国际学术期刊,主要发表系统与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JSE是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生物学大类1区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2013–2018)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2019–2023)支持期刊。最新JCR影响因子3.4,排名60/265,位于Q1区。获第三届、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奖。2023年连续第十二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奖。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