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12月6日晚间碧桂园表示,公司董事会已审阅自律监管措施决定的相关函件。鉴于相关违规乃由于本集团未能及时完成对2023年度业绩的审计等客观原因导致,并非因相关人士怠于履职尽责,因此董事会(杨惠妍、莫斌及伍碧君除外)认为无理由对杨惠妍、莫斌及伍碧君的诚信及能力存疑,杨惠妍、莫斌及伍碧君继续担任执行董事为合适。集团高度重视上述通报批评事项,将以此为鉴,严格遵循债券信息披露要求,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未能按时披露年报而遭受上交所的严厉通报批评,销售业绩如自由落体般的急剧下滑,债务重组仿若在荆棘丛中艰难前行以及审计工作的冗长延迟,这一系列棘手难题如同浓重阴霾,死死笼罩着这家曾经辉煌无限的巨头企业。如今现状让众多投资者心急如焚,购房者忧心不已,行业从业者也不禁为之侧目揪心。
曾经的碧桂园作为宇宙第一房企,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闪耀在在房地产行业的浩瀚星空中。追忆往昔,其规模扩张的迅猛之势、项目布局的广泛之态,皆令人咋舌赞叹。然而,时移世易,当下的碧桂园却为何深陷泥沼,举步维艰。
碧桂园 2023 年年报审计工作进展艰难,陷入僵局。按原计划应在 2024 年 4 月 30 日前披露相关报告,却未能如期完成,审计时间不断拖延。
碧桂园原核算师罗兵咸永道(普华永道)已于2024年9月3日辞任,委任中汇安达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简称“中汇安达”)作为新的核算师,任命自2024年9月5日起生效。
按照常规年报审计约3 个月左右,加上碧桂园年报资料已非常完善,审核时间较常规缩短一半,但截至 12 月 7 日仍未完成。
在碧桂园年报审计延迟这一事件背后,不禁让人揣测其深层缘由。是否有可能是因为其财务数据状况实在是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一旦将这样的年报数据公之于众,在当下本就敏感且竞争激烈的房地产市场环境中,必然会引发一场更为猛烈的负面效应风暴。
投资者的信心或许会瞬间崩塌,导致大规模的撤资行为;债权人可能会因此更加紧逼债务追讨,使企业资金链陷入更为致命的危机;消费者对其楼盘的购买意愿也会直线下降,进一步加剧销售困境。
或许正是出于对这些可怕后果的忌惮,碧桂园才选择了宁可去承受上交所严厉的通报批评,并且坦然面对被记入诚信档案这一极为严重的后果,也要在审计结果上一拖再拖,试图在这段缓冲期内寻找到某种转机或者应对策略,然而这样的做法究竟能否真正化解危机,还是只是将问题暂时掩盖,尚有待时间给出答案,但其无疑已经站在了舆论与经营风险的风口浪尖之上。
从相关公告的数据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碧桂园当下所面临的销售困局已十分严峻。就 2024 年 11 月单月情况而言,其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为 30.1 亿元,与上年同期的 61.1 亿元相比,一下子锐减了 50.74%,这一数据变化直观地反映出单月销售额的大幅缩水。
同时,该月股东权益合同销售面积也从上年的 58 万平方米降至 33 万平方米,减少幅度达到 43.1%,意味着其产品在市场上的消化速度明显放缓,销售覆盖范围出现了明显的收缩。
再把目光投向更长期的今年前 11 个月,累计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约 437.5 亿元,同比下滑竟然超过了 7 成之多,销售下滑的程度堪称触目惊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 11 月更是成为了全年合同销售的低谷,不仅面积同比下跌 43.1%,销售额下跌 50.74%,就连销售单价都未能幸免,下跌了 13.42%,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其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销售能力等多方面都遭遇了沉重打击。
而前 11 个月整体合同销售同比下跌 74.9% 这一数据,更是像一个醒目的警示灯,充分凸显出碧桂园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中举步维艰的处境,销售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后续如何提振销售业绩、重塑市场信心,无疑是企业急需攻克的重大难题。
与整体房地产市场相比,碧桂园差距显著。11 月百城数据显示,市场虽未止跌回落,但局部反弹,止跌范围渐扩。因全国房价下行趋势未改,政策宽松步伐不停,力求挖掘更多宽松方向。
局部反弹下,部分城市或区域的先锋效应或成市场全面复苏起点,房价企稳区域有望扩大。不过,房地产周期与市场信心恢复受多因素长期影响。当前局部反弹是重回升势的起点还是下跌过程中的一点水花,尚待时间检验,我们且拭目以待。
对碧桂园在整体市场的销售情况来看,12月5日里昂发表报告称,尽管近期内地放宽房地产政策,但碧桂园合约销售仍然缓慢,资产价值依然低迷。
该行认为,委任新核数师或可加快复牌并需要进行债务重组,以避免清盘、减轻债务负担及保障资产价值。里昂预期,碧桂园在2023至2025财年期间会有较大的财务亏损,将期内亏损预测由186亿、60亿及25亿元人民币上调至728亿、506亿及160亿元人民币。
因此,该行将集团目标价由0.71港元下调至0.4港元,维持“跑输大市”评级。
在当前内地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背景下,碧桂园的债务重组之路可谓荆棘重重,与其他几家房地产企业的重组情况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其独特的复杂性。
从公开的少量信息来看,碧桂园于 2023 年 10 月启动境外债务重组,并委任年利达律师事务所作为主要法律顾问,积极与债权人和主要顾问保持紧密合作。2024 年向主要债权人团体发送了境外债务重组方案条款初稿,但因保密原因,具体细节尚未对外披露,目前仍在与银团协调委员会及美元债持有人特设小组进行进一步磋商。
与成功完成重组的融创中国相比,融创在 18 个月内成功化解了约 900 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其速度和效率值得称赞。而碧桂园的重组进程相对缓慢,这一方面是由于其债务规模庞大,涉及境内外众多债权人,协调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市场环境的持续变化也给其重组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例如,房地产市场整体虽有局部反弹,但全国房价大趋势仍未止跌回落,销售去化压力依然较大,这使得碧桂园在与债权人谈判时可回旋的余地相对较小。
对比其他重组的地产公司,碧桂园作为行业龙头,其债务问题具有债务规模大,债务分散种类复杂等特点,面临的工作量及难度指数倍的增加。
中梁控股,其境外债务重组预计在 2024 年 3 月 20 日或之前达成重组条件,涉及本金合计 11.8 亿美元。相比之下,碧桂园的境外债务重组截至 12 月仍未达成最终一致,面临的阻力更为明显。
华夏幸福完成了 2192 亿元境内外债务全面重组,成为最大案例之一。其通过转让城市更新等优质资产偿债化债,以及股东拿出股权债转股等方式成功缩减债务。碧桂园也在积极盘活公司各类资产,如以房抵债等方式化解部分债务,但整体效果有限,仍需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化债途径。
对于重组的结果,笔者不予预测。
首先重组的过程将充满挑战且耗时较长。从积极方面来看,碧桂园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资源优势,如庞大的土地储备、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等,这为其重组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出台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如优化信贷政策、支持合理融资等,这将为碧桂园的重组创造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
然而,考虑到其债务规模和复杂程度,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预计碧桂园要达成最终的债务重组方案并实施,可能还需要 6 至 12 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在这期间,可能还会面临债权人的进一步施压、市场波动等风险。
如果能够成功重组,碧桂园有望优化资本结构,缓解债务压力,逐步恢复市场信心,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如果重组遇阻或失败,将对其自身及整个房地产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可能导致项目停滞、信用受损等一系列问题。碧桂园的债务重组之路充满荆棘,但仍有部分希望在各方努力下最终实现破局。
企业自身运营的重大挑战
根据碧桂园官方发布的《碧桂园12月管理会议:行而不辍,履践致远》中所述,杨惠妍主席敏锐捕捉到房地产利好政策带来的市场销售转机,多部委的政策组合拳虽有成效,但保交房任务依然艰巨,这是当下的核心使命。
前三季度交付量居行业榜首的碧桂园,在年末压力剧增,12 月成为关键节点。管理层深知,保交房不仅是对客户承诺的兑现,更是企业恢复正常运营的根基,要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注重质量,积极回应业主诉求,提升满意度。
在这一过程中,与政府及利益相关方的密切协作不可或缺,有效整合资源,推动工作进展。同时,重视农民工权益保护,确保春节前工资足额发放到农民工手中,保交房与保工资支付并重,彰显企业社会责任。
杨惠妍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其信心源于碧桂园深厚的底蕴,庞大优质资产、优秀企业文化和杰出团队。她坚守的决心,既有对公司的深厚情感,也有理性考量。
过去两年交付约 100 万套房,影响数百万人口生活,众多员工生计系于公司。她以十年眼光做决策,不被短期困境左右。
短期保交房,中期保主体,长期谋发展。碧桂园的定位清晰。
但是其中不仅资金方面的问题,碧桂园更需要解决品牌形象问题。碧桂园在历经诸多风波后,品牌形象精美瓷器般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后裂纹逐渐扩大。由于各方面问题,项目出现质量及标准的投诉,交付延期,维修不及时加之企业财务困境的公开,致使消费者对其品牌信任度下滑极其严重!
在房地产市场中,品牌形象对销售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它犹如企业的一张名片,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房决策。消费者往往倾向于选择口碑良好的品牌房企。
碧桂园在当前形势下,重塑品牌形象已然成为当务之急,但其所面临的挑战确实不容小觑,仿若普通人挑战攀登珠峰般艰难险阻。
在产品端,强化质量管控以实现高品质交付,从而筑牢品牌根基,是一条布满荆棘之路。
在资金压力如巨石般沉重的总部难以提供充足配套支持时,各项目团队要在资源有限的困境中坚守质量底线,无疑需要超凡的毅力与卓越的管理智慧。
而在服务层面,构建全方位优质服务体系来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同样是一项艰巨任务。资金短缺可能限制了服务设施的升级与人员培训的投入,如何在捉襟见肘的状况下破局,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这种困境对内部的冲击极为严重。资金压力与信心受挫,犹如病毒般在企业内部蔓延,导致部分员工出现不作为甚至贪腐等违规行为。这不仅侵蚀着企业的运营效率与效益,更如一颗颗毒瘤损害着品牌形象。
碧桂园总部虽提出了明确的品牌重塑要求,但如何在资源匮乏且内部问题丛生的情况下,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双重提升,是考验其管理能力的重大命题。究竟能否深刻意识到这些内部隐患的严重性,又将采取何种雷霆手段,如乱世用重典般坚决整顿内部秩序、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员工积极性,进而成功重塑品牌形象,整个房地产行业都在拭目以待。
因为这不仅关乎碧桂园自身的命运沉浮,也可能为处于困境中的其他企业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或深刻的警示教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碧桂园虽临资金与品牌形象的双重困境,信心受挫、重组艰难,但不应畏惧退缩。需怀壮志豪情,于资金重组中积极探索破局之策,在品牌重塑上坚毅笃行,在房地产市场的汹涌波涛里奋勇进击,方有机会扭转乾坤,再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