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玉溪!

民生   2024-12-26 14:48   云南  



综合实力稳步增强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初期,玉溪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较低,综合实力薄弱。75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952年(开始有较全面的统计数据),玉溪地区生产总值只有0.67亿元,到2012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了1079.1亿元,60年(1952年—2012年)增加了1618.6倍,年均增长8.5%。十八大以来,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20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了2062.2亿元,2023年达到2564.8亿元,10年间(2013—2023年)增加了1倍,年均增长8.9%。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玉溪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2023年,玉溪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64.8亿元,比1952年增加了3849.6倍,年均增长8.0%。
1952年,玉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70元,到1978年达到325元,2012年达到46866元,60年(1952年—2012年)增加了668.5倍,年均增长11.6%。十八大以来,伴随着经济总量迅猛扩张,人均生产总值也呈现快速增长,2023年,玉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2910元,按2023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6023美元,10年间(2013—2023年)增加了1.4倍,年均增长9%。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玉溪伴随着经济总量连续翻番,人均生产总值也实现了大幅增长,2023年,玉溪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加了1612倍,年均增长10.5%。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高质量发展信心坚定


新中国成立75年的岁月里,玉溪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从“一三二”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首次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

新国至今,玉溪工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次产业由1978年的41.9:43.5:14.6“二一三”结构调整为1993年的14.3:69.9:15.8“二三一”结构,标志着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工业主导型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确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由“老二”变成了“老三”。2018年,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8.3:45.0:46.7的“三二一”结构,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2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0.1:42.8:47.1。

建国以来,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降低了50.6个百分点,年均降低0.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了36.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1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一三二”优化为“三二一”,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玉溪历届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惠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市农业生产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202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7.4亿元,同比增长3.6%,第一产业增加值259.3亿元。

195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3.76万吨,到202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61.7万吨,比1952年增加了1.6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蔬菜、花卉、水果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26.1%、9.5%、19.3%,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化传统农业向多元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玉溪农村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从打好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三农”改革建设的创举,推动了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生产力解放发展。随着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动能转换量质齐升


经过75年的发展,玉溪初步形成了以烟草、钢铁等传统产业为支撑,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较为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组建了卷烟及配套、生物医药、新能源电池等制造业全产业链专班,培育了玉昆、沃森、维和等本土实力企业,引进了恩捷新材料、亿纬锂能等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了多点支撑、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195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为295万元,2023年达到964.3亿元,年均增长16%。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沃森13价肺炎疫苗、2价HPV疫苗获批上市,赛灵药业恒古骨伤愈合剂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蓝晶科技获云南省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全省首个区块链产业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企业总数排名西南第3,新兴钢铁“5G数字孪生透明工厂”入选世界5G大会十大创新案例,建成玉溪网络安全生态示范园,恩捷16亿平方米的锂电池隔离膜生产项目、亿纬锂能10GWh动力储能电池项目也在有序推进。

第三产业兴旺发达

贡献能力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决定后,玉溪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内部结构不断改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1952年,全市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为2172万元,到了2023年,达到1207.5亿元,年均增长13.2%。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

发展动能持续集聚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玉溪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现实,着眼将来,紧紧围绕国家投资政策和产业发展导向,不断推进交通、通信、“三农”、城镇、科教文卫、特色产业、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实施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能。

195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22万元,到2010年,达到324.6亿元,年均增长58.1%;2011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9.5亿元,到2017年,完成1080.8亿元,1952—2023年年均增长18.8%。

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谐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实现县县通高速,建制村公路硬化率、通客车率、通邮率均达100%;晋红、呈澄、江通、大戛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里程达741.6公里,比1999年增加了712.6公里,增长24.6倍,年均增长15.1%;中老铁路全线通车,玉溪至北京旅游列车、至郑州和杭州动车组开通,迈入“高铁时代”;玉溪民用运输机场纳入国家建设布局规划,江川森林防火直升机场投入使用,元江、新平、华宁、易门、澄江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便利高效的综合交通网正在形成;滇中引水工程一、二期顺利实施,全域现代化水网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桩(群)基本覆盖全市城区;行政村4G网络和光纤宽带、县城5G网络实现全覆盖。

市场规模迅速扩张

消费市场日趋繁荣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195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3185万元,2023年达到788.7亿元,是1952年的2476倍,年均增长11.8%。

经过75年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积累,全市商品和服务已处于供求基本平衡的态势,消费市场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居民消费心理趋于成熟,消费行为更加理性。1952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4元,2023年达到34720元,是1952年的1021.2倍,年均增长10.4%。

消费市场日趋繁荣,先后出台促消费、稳增长、促进夜间经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玉溪万达广场、临岸三千城购物公园等核心商圈建设,建成青花街、广龙小镇等一批特色街区,先后引进了希尔顿、京东五星电器、星巴克等一批高端知名消费品牌。大力推进传统商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移动支付、刷脸支付、自助结账等场景广泛运用。聚力打造“一地四乡”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等消费名片,餐饮、文旅消费品牌更具影响力。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财政支出保障有力


1953年,玉溪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105万元。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财政“蛋糕”越做越大。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34.8亿元,是1953年的1219.9倍,年均增长10.7%。

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政府科学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23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248.1亿元,是1953年的10978倍,年均增长14.2%。在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共同富裕、城市建设等方面持续投入,增进社会民生福祉。成功申报云南玉溪国际物流港外贷项目,获3亿美元贷款支持并纳入我国利用新开发银行贷款2023—2024年外贷计划。成功申报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获上级财政补助6.25亿元。在全省率先启动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和非税收缴电子化管理改革,开具全省首张非税电子票据,首家完成非税电子收缴一体化不动产收费互联网缴费,首家实现财政专户TIPS缴库电子化“开票即入库”,全国首家实现非税收入退库电子化。制定出台“清源行动”总体方案,将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等多项工作纳入监管范围,在全省率先将“清源行动”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考核。

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人民生活发生巨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玉溪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玉溪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连续翻番,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吃不饱、穿不暖到今天人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1983年玉溪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元,2007年超过万元大关,达11193元,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达22047元。2016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达32177元。2019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大关,达40700元。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660元,40年间累计增长103倍,年均增长12.3%。

农民生活迈进全面小康。1949年玉溪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元,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达10977元;2023年玉溪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03元,突破2万元大关,累计增长686倍,年均增长9.2%。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提升到79.5%。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12.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个贫困乡镇、1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952年,玉溪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1万元,人均储蓄0.9元,到了2023年,玉溪市住户存款余额1392.5亿元,人均储蓄6.1万元。

城镇化率稳步提升

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玉溪市人口数量稳步增加,总人口由1952年95.42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226.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87万人,年均增长1.2%。城镇人口由1952年的4.88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129.2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8万人;城镇化率由1952年的5.1%提高到2023年的57.08%,城镇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实施中心城市“双百+”行动,推进全域城市更新,探索出老旧小区改造“玉溪经验”,一批棚户区改造项目有序推进,聂耳路、环山路、新城大道等“瓶颈路、断头路”全面贯通;科教创新城、高铁新城初具雏形,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5.6平方公里扩展到75平方公里;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蝉联国家卫生城市。全面推进县城提质扩容,实施县城“双十+”行动,以产城融合发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江川撤县设区、澄江撤县设市,国家卫生县城实现全覆盖,华宁、元江等5个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通海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澄江成功创健全国文明城市,新平、澄江被命名为全省美丽县城。积极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工程和城乡绿美行动,加强农村临违建筑、危旧房屋清理整治,打造了23个田园综合体、224个美丽村庄,澄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获国务院嘉奖,农村宅基地联审联批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

75年来的各项统计数据客观展现了玉溪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激励玉溪人民更加发奋图强,担当作为。全市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硬道理,千方百计强信心、稳预期、化风险、保民生、促发展,巩固和增强经济恢复向好态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玉溪新篇章。



END -



来源 | 玉溪市统计局
编辑 | 哎 嘿
设计 | 大 幺
审核 | Alan
商务合作 | 13887700076(微信同号)
法律支持 | 云南溪南律师事务所 朱律师


 掌上玉溪出品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点赞+在看

分享小伙伴↓↓↓

玉不玉溪
城市生活的发现者、引领者。 分享玉溪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热点、生活潮流,为城市提供有氧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