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直到央视纪录片播出,才知道了这个低调的“餐桌”守护者

文摘   2025-01-26 17:53   陕西  

在解决“吃”的问题上

这家企业是认真的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诗仙”李白的这句诗道出了粮食的珍贵。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一餐一食离不开农民的辛勤耕耘,也离不开整个农业粮食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精细运转。


从种植、收购,到运输、仓储,再到加工与供应链管理……这些环节构建起了粮食流通的“大动脉”,关系着国人能否吃得饱、吃得好。近日,CCTV1播出纪录片《大国基石(第二季)》之《粮安天下》篇,揭开了一家“宝藏央企”的面纱。这家企业不仅在老百姓的餐桌上耳熟能详,也是守护中国农粮产业发展的“幕后英雄”之一。


纪录片《大国基石(第二季)》之《粮安天下》播出(视频截图)


从积极务实助农增收,到国内外粮油供应链的高效布局,再到以技术创新满足饮食升级需求,这家企业一直以大国粮企的担当与实力,持续深化全球产业链布局,默默守护天下粮安。


一份订单,让小麦从地头直达卖场


粮食丰收的喜悦,只有扎根土地的农民才能体会,但丰收后的不安也如影随形,一年的耕耘成果能否卖上好价钱,成了农民最大的心事儿。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而农民增收,不仅需要保障种植端丰产,还需要畅通销售渠道,让粮食卖得出去,卖得上价。


位于内蒙古西部、黄河“几”字弯西北顶端的巴彦淖尔,被誉为“塞上粮仓”,也是世界三大优质小麦产区之一。之前,由于市场竞争及价格难以保证等原因,当地农民种植小麦的意愿下降。后来,“订单农业”模式在当地逐渐铺展开来,新的变化发生了。


中粮集团通过农业经纪人收购种植户的小麦(视频截图)


农户王富强家中有28亩地。6年前,他听说中粮在当地投资了3.7亿元建设中粮面业巴彦淖尔项目,给周边农户下“订单”,收购小麦。当时,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拿出13亩地参与其中。


跟随“订单”而来的,还有中粮统一为所有订单农户们提供的种子。在麦子生长季,中粮聘请的专业农业技术人员也会亲自到各个农户家里,提供播种、施肥、用药、灌溉全过程的技术指导。


“订单农业”开展的第一个收成季,王富强在中粮院内完成交割后,很快收到了卖粮款。他粗略算了下,13亩地多卖1000多元。第二年,他早早与中粮签订了协议,而那些原本不愿种小麦的农户,也纷纷开始种小麦。


龙头企业的到来,带来了收购需求,将一个个扎实的收购订单送到农户手中,农户既吃了定心丸,又学习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种得放心,也种得更加舒心。


随着中粮在当地收购小麦数量的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小麦“订单”种植。据估算,中粮开展的小麦订单帮助当地4000余户农户增收4800万元。而农民增收的背后,巴彦淖尔的小麦和面粉深加工产业也在向着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一张流通网,将优质农产品送往餐桌


粮食丰收,距离端上老百姓的餐桌更近了。这时,一张由物流、贸易、加工仓储等环节铺就的流通网开始运转,将丰收的喜悦转化为餐桌的丰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来说,保障这张流通网的稳定至关重要。


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中,北方7省区粮食总产量占一半以上,加之南方地区人口聚集,肉禽等需求带动饲料养殖业发展迅速,各类粮食需求剧增,成为国内主要的粮食消费区和流入地,“北粮南运”已经成为稳定国内粮食供需平衡的“大动脉”。


大连北良港作为“北粮南运”的主要枢纽港之一,每年都有近600万吨的北方粮食从这里启运,一路向南。据了解,这座现代化港口正是中粮旗下的粮食物流港口,也是中粮在全国建立的443个粮食中转节点、“两横三纵”粮食运输通道的组成部分。而这些纵横交错,高效有序的粮食流通情况,每天都清晰地呈现在中粮粮食物流信息化平台上,通过智能数字化技术手段,工作人员还可以实现实时查看和调度运输。


从北向南,自西向东,夕发朝至,川流不息,千万条运输线构筑起老百姓饭碗的底气。


桑托斯港(视频截图)


将视线移至全球农粮贸易运输上。如今,老百姓的餐桌日趋丰富与国际范儿。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愈加频繁出现进口农产品。巴西、南非的玉米,哈萨克斯坦的小麦,澳洲的美酒,新西兰的奶制品……这些都离不开高效稳定的全球农粮贸易运输网。纪录片中就讲述了中粮在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巴西建设农粮运输码头,开展全球农粮贸易的故事。


巴西的桑托斯港是巴西乃至拉丁美洲最大的港口。2022年,中粮成功获得巴西重要粮食出口枢纽——桑托斯港STS11粮食专用码头的25年特许经营权,并于2023年起进行扩建。2024年8月,STS11码头扩建工程已进入关键阶段,待建成后,将有更多巴西农产品从这里出发,运往全球。


巴西只是中粮全球供应链建设的一部分。在今年的进博会上,中粮就曾表示,公司已经与全球多个优质产地建立贸易往来,致力多元化产品来源地,持续优化农产品结构。目前,中粮集团年经营量达1.7亿吨,形成了遍及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农产品贸易物流网络,从事谷物、油脂油料、糖、肉、棉花等大宗农产品采购、储存、加工、运输和贸易,在南美、黑海等全球粮食主产区和亚洲新兴市场间建立起稳定的粮食走廊。


若把物流运输视为流通网络中的一条条连线,那么粮食仓储加工则如同这网络上的关键节点。在保障粮食流通与供应的版图中,中粮集团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充分运用数字化等前沿技术,将粮食仓储加工的“点”与物流运输的“线”进行高效链接。


中粮集团在主要物流节点、粮食产区,建设粮油生产基地、综合性产业园,这一举措有效缩短了农产品从产地到加工地的距离,实现农产品就近加工,极大提高了农产品加工与流通效率。据了解,一瓶食用油从原料到达港口,到产品奉献到消费者餐桌上,只需要24个小时的时间。纪录片以中粮东海粮油加工基地作为加工企业的代表,介绍了这个亚洲最大的综合性粮油加工基地“惊人”的保障能力——这里一天的食用油加工量,可满足约150万个三口之家一个月的用量。


一次次探索,带来全新味蕾体验


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消费理念的提升,饮食习惯正悄然变化,比如,“轻食”“低GI餐”出现,让我们看到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原生、简单、健康的饮食;而老年人则注重食补,偏向选择营养成分高的食材。可以说,“吃得好”是当下的“主旋律”。


在如何让老百姓“吃得好”上,中粮也在不断探索。就拿大米来说,自古以来,国人都是“大米脑袋”,对米饭的口感和品质有着执着的追求。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大米口感好又兼营养高?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就此展开了多年研究,完成300余种大米香气与成分分析,最终通过仿真实验发现,稻米碾磨度控制在9%时能有效保留营养,口感与黏度达到最佳平衡。这就有了中粮福临门的“自然香”系列大米。


科研人员正开展稻米咀嚼和消化仿真实验(视频截图)


除了大米研究,中粮集团还聚焦油、糖、酒、肉、茶等品类,通过客群研究、技术研发、品质调控等方式升级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


就拿食用油来说,作为老百姓厨房必备之物,一款好油既要营养健康,又要与食材“百搭”。中粮旗下的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携手中粮油脂研发中心,成功突破了“0”反式脂肪酸一级大豆油的加工技术,让大豆油更加营养健康、符合消费者需求。此外,中粮研发团队还迭代研发出了多款新型油品,适用于多种使用场景,如糕点制作专用油脂,以及烹饪小龙虾、海鲜的专用油等。


在让老百姓“吃得好”的路上,中粮是认真的,相关的探索从未停步。比如,研发团队历经10年努力,成功破解全麦粉及全麦制品保质期短、营养素流失、口感差的难题,研发的行业首创全麦粉稳态化技术开辟了全麦粉新赛道。


再比如,国内益生菌产业起步晚,为解决进口菌株“卡脖子”难题,中粮旗下蒙牛乳业历经18年探索研发,采集分离出优质益生菌菌株,并顺利完成实验、试产,最终实现国产自主益生菌在优益C全线产品中的应用。


仓廪实,天下安。从助力锻造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到守护“舌尖上的健康”,这样的“宝藏企业”值得更多人关注。


来源 | 中国新闻周刊


纳百川一东海粮油
纳百川·东海粮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