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绽放时代光彩 开化大力推进非遗传承与发展

政务   2024-10-23 08:30   浙江  



  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2024非遗影像展于今日在开化拉开帷幕。非遗从历史中走来,让人们得以窥见古老文化的生命力,其传承与发展是永久命题,而浙西开化正在实践中摸索自己的答案。



  开化位于浙皖赣三省交界处,是徽派文化、皖南文化和浙江钱塘江源头文化交汇地。在长达数千年的薪火相传和发展中,勤劳而淳朴的开化人民创作了极为丰富、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等,传承至今成为浙西大地上宝贵的文化财富。


  多年来,开化县委、县政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继续充分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让非遗绽放出新时代光彩。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18项、市级53项,县级143项;拥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名,市级36名,县级84名;国家、省、市、县级各类非遗基地33个。


保护好:老手艺有了新传人


  在开化县马金中学,有个办了12年的特色社团活动——霞山高跷竹马,深受学生们喜爱。霞山高跷竹马,2009年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相传是为纪念霞山村祖先、唐朝开国元勋郑元寿而创,霞山郑氏后裔将流行于安徽一带的高跷和流行于浙西的竹马相结合,并配上戏曲文官武将的行头,于元宵、灯日等节日在村里走街串巷、翩翩起舞,成为一枝民间艺术瑰宝。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2012年,马金中学面向全校师生开办高跷竹马社团,邀请非遗传承人郑利岳入校授课,专门开发高跷竹马教学课程,并将学高跷、走高跷的体验融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马金中学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高跷竹马师资力量和办学模式。“我们现在社团有30人,每周开一次课,学生们都表现出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开化县马金中学党支部书记张健说。


  除了学习,学校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平台。每逢正月二十二,霞山村灯日,按习俗,是高跷竹马表演的日子,如今,踩高跷的人已经从村民们变成了学生们。“一开始,老师说高跷竹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我们多尝试,后来出去表演时,我听见有观众说‘好久没见到踩高跷了’,感受到了满满的自豪感,觉得自己做的事非常有意义。”马金中学八年级学生黄嘉珍说。


  在马金中学的影响下,马金镇中心学校也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展高跷竹马社团招生活动。此外,近年来香火草龙、目连戏等非遗相继走进开化校园课堂。老手艺有了新传人,在开化,非遗保护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传承让非遗在这片大地上绵延不绝。


传承好:老手艺焕发新生命


  今年中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化香火草龙像往年一样在各村起舞。开化香火草龙发源于苏庄镇,用稻草扎成龙身,并插上密匝匝的香火,在中秋期间起舞,是开化各地庆丰收兆吉祥,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民俗,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与西湖赏月、海宁观潮并称为我国“中秋节的三大标志性习俗”。



  去年,香火草龙亮相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参与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开幕式的暖场表演。为了更加适应舞台演出效果,突出“舞”的特点,表演团队积极和非遗传承人以及省市舞龙专业老师傅沟通交流,在原先的基础上优化动作,重点在“二腾进”“盘龙”“游龙”等专业动作上下功夫,同时,还对香火草龙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优化,将原来的香火改为电子香,稻草由防火材质替代,丰富舞龙视觉。这支由13名县综合行政执法局青壮年组成的新舞龙队伍,将香火草龙带上了国际舞台,此后,香火草龙还登上了2024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活动,随着知名度越来越广,香火草龙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力。


  而近年来“闯入”大众视野的开化非遗代表性项目还有开化纸。开化纸被誉为中国传统手工纸皇冠上的明珠,是中华造纸的精粹,因产于开化而得名。它纸张薄如蝉翼却坚韧挺括,不易破碎,具有耐老化、寿命长、细腻洁白、帘纹不显、温软柔润等特点,其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多年来,在开化和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努力下,开化纸技艺逐步恢复,其纸性与古代开化纸高度接近,国家图书馆曾专门采购“复活”的开化纸用于国家古籍的修复保护。



  以匠心传承非遗,让非遗适应当下,突显“本色”。近年来,在典籍用纸的基础上,开化纸技艺传承人黄宏健相继开发出古籍修复用纸、版画用纸、书画用纸多种品类,广泛应用于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制作及系列文创作品。今年,黄宏健和儿子黄鑫康进一步加大了开化纸文创的研发,将开化纸用于照片打印,吸引了年轻的人关注与热爱。“用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来吸引年轻人,让开化纸走向越来越多的人。”黄鑫康说。


利用好:老手艺铺出共富路


  根雕是开化闪亮的“金名片”,开化根雕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唐朝。一千多年的演变发展,开化根雕逐步形成了融根艺、儒道释、美学、生态学于一体的根雕文化,并入选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多年来,开化立足特色,以非遗赋能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根雕产业,持续壮大产业规模,根雕作品走向国内外,并在国内外大赛上获奖,知名度不断攀升,根缘小镇更是实现了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到人人知晓的大景区的华丽蜕变。数据显示,目前开化年产根雕作品30万件,产值达2亿元以上,成为全省根雕产业重要集聚区。



  在县城一隅,根缘小镇每天迎接着数千游客。景区共占地3.03平方公里,内有天工博物馆、醉景园、华夏文化根雕艺术博物馆等40多个景点,是全市第一家国家级5A级景区,被知名旅游专家魏小安称为“今天的精品、明天的文物、后天的遗产”。2019年9月,根缘小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连续三年获评省级特色小镇“亩均效益”领跑者。



  不止是根雕,拥有“一茶飘香四海”美誉的开化龙顶,也是从非遗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开化产茶历史悠久,自明代以来就被列为贡茶,开化龙顶茶制作技艺入选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开化大力发展茶产业,聚焦“三茶统筹,红绿并进”发展方向,持续推动茶旅融合,全县茶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荣膺“中华文化名茶之乡”称号,开化龙顶品牌价值达38.04亿元。全县茶园面积超12万亩,从业人员超5万人。非遗技艺制出的清茶,正成为开化最具特色的金字招牌、最富底蕴的文化符号、最有潜力的富民产业。


记者/姚 雪
图片来源于历史资料
一审/蒋洋凯
二审/汪 盈
三审/余新兵 周 瑜
来源/开化传媒集团




觉得好看
点一下
↓↓↓

开化发布
了解开化动态,感知源头印象,获取服务指南,从这里出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