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税务假期”令人出外吃饭免税,增加了很多人外出用膳的意欲,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华人经营的食肆的老问题,令老问题变了新问题。
例如,现金结帐虽还有九折,但食物价钱就加了、小费也加了、甚至帐单上悄然加上了自定的“服务费”。令减税变成“精神安慰”而非实际受惠。
免税照理对食肆成本和利润应无影响,因为税款都是交给税局的,没理由因此而加价或加收服务费,除非……
常在Hwy 7附近活动的Angie,说自从免税措施实行,有些常去的食肆都优惠不再。“就像Hwy 7夹Leslie吃海鲜的大餐馆,11月去时吃套餐送烧牛扒,12月初去吃午餐时还跟朋友推介,说晚饭送的牛扒不错,没想到近日已取消了。”
她说厅听闻那餐馆连午市都加了价,“那HST回归后,是否会减价回税务假期前的水平?”
静静地加价
Angie说朋友圈有分享资讯,“有自助餐、潮州菜、酸菜鱼、烧腊等不同餐馆都加了价,有些则不再现金包税。”
对于有华人餐馆收现金没报足税,食客都知并非新鲜事,“以往店东没报足税,13%税有部分是他们的收入,还有很多地方小费是税后金额的15%,没HST变相减少了小费,当然要从其他地方挣回金额。
“很多地方大家心照不宣,当坐下来才发现加了价,当然会气结,有朋友说那些店东不老实应去税局检举,我就不太赞成,影响员工生计就麻烦,但自己会避之则吉不再帮衬。”
她建议大家要额外留心检查帐单,“朋友传来帖子,说有餐厅堂食后外卖器皿要收费,没用到10个却硬收10个的费用,虽然金额不大,但就特别让人觉得他们想蒙混过关。”
另外亦有餐厅推销客人成为会员,说埋单会有九折优惠,但之后才发现套餐不适用,只能用于单点菜式,或有其他限制,“近日有茶客说,见到网上有餐馆时价海鲜收多了钱,未知是否两吃要另加加工费,只能说大家要检查好单据。”
在约克区经营一间小餐馆的店东说,“说好海鲜价钱确定磅数,检查单据时要看清楚,我自己在餐牌已写明一吃多少钱,两吃加多少,不说明却收额外加工费就从未听过,亦不应该。至于某些菜式要付现金就较奇怪,但如果一早写明就没甚么可争拗。
“反而听得多是餐厅有否呃秤,一晚出那么多只龙虾和温哥华蟹皇帝蟹,有时见到自己的4磅为甚么跟别人的3磅差不多,这些就真的难以分辨和追究,但如有质疑当然可查询。
“华人口袋大多是相对宽裕的,就算经济环境不好会较审慎,还是愿意付钱吃好一点,那些餐厅突然加价或帐单项目不清等,最后可能得不偿失。”
强收服务费
税务价期开始后,另一现象是不少餐馆将小费列入帐单中强收,要知道三级政府都并没有规定食客强制要付小费,即是小费并非必需要付,渥太华及安省政府资助的新移民资讯网站Settlement.org指明,小费是常规但是具选择性,顾客应凭得到的服务质素来衡量付多少贴士,餐馆小费通常是税前15至20%,而对服务感到不满的话,可以不付小费的。
自从疫情完结,部分华人食肆将小费计在税后的总和,初时有惹起不满,但大多消费者已消化这做法,直至近日突然有更多餐厅改在帐单自行加小费,当中更不乏大型餐馆,又再引起讨论。
“未有HST减免前,坦白说吃100元,税前15%小费是15元,税后的话约17元,分别是否大到要以后杯葛?”Angie认为如果食物质素和服务都上佳,放在税前或税后问题不是很大,令人气顶是吃相难看,“突然在帐单中加小费,我们见到这样就不会再额外给贴士,给结帐总数的齐头便算了。”
万锦市新开的金瑞麟,饮茶结帐时,帐单列有12%的服务费。这种指定的服务费,如果事前不作声明,顾客可以不付。
固定收取服务费是中国大陆流行的做法,食肆固定收15%,食客结帐后,服务员一分钱小费不收,馀额找续全放回顾客手中,但本地食肆收了服务费仍想“搏懵”让人付小费。
面对小费加入帐单中,顾客要记紧,小费给是人情,不给可以是道理,尤其服务不周时,店员对小费金额不满当然可以,但不应就此捉著顾客不放兼争论。
一般情况去华人食肆给12至15%小费属正常,餐馆店东说他一早已开始在帐单中加入12%贴士,“一直以来都没遇过人质问或拒绝,其实服务不错的话不会有甚么问题的,不果都试过遇到一家三口吃饭时叫了一个小菜两份饭面,还要吃剩包走,结帐前却突然说‘我是不会给小费的,别以为我不知道,我是可以不给的。’
“问他有没有甚么不满,对方说自己是同行懂规矩,别以为写了12%就要付,我当然是由他算,绝大部分的顾客都是合理的。”
“现在信用卡卡机有些取巧,入面的小费选择随时由15%起跳,有些更不设自订(customize)选项。”想避免这些情况,最简单是用现金付款,“坦白说主流餐厅没怎样遇到因小费而有争拗的情况,用现金可避用卡机,贴士金额自己决定,但当然会蚀了用信用卡储积分的机会,这还是每个人自己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