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主办的“中国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研讨会成功举办,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2024年11月8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主办的“中国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347会议室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院长赵忠教授,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春超教授,中央党校赖德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都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GLO主席及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主编Klaus F. Zimmermann教授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周广肃教授与刘凯副教授主持。
首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院长赵忠教授对前来参加会议的各位教授表示诚挚的欢迎与感谢,并强调了此次会议的目的与初衷,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持续促进就业质量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实现劳动者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等为目标,探讨如何制定中国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随后,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教授通过线上会议向各位参会者阐述了就业质量与就业数量之间的替代关系,尤其是探讨了未来推动高质量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业潮”问题。最后,他提出了关于如何平衡就业质量与充分就业的几条建议:坚持就业优先的战略,更加重视充分就业来保证就业数量;让劳动力市场在提高就业质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就业质量的长期途径是培养高素质高能量的劳动力;政府需要更加专注于充分就业,专注于通过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增加,专注于改善营商环境以及劳动力市场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春超教授对人工智能在推动高质量就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与发挥出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王春超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数量的影响总体负向不显著,但对不同技能劳动者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其中对高技能劳动者就业数量的影响正向不显著,但对低技能劳动者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总体显著为正,而从长期看,人工智能对就业数量的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
中央党校赖德胜教授则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目前就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他认为,目前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同时需要进一步推动一些重点行业的人才培养,以便逐步解决中国劳动力供需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并从高校专业发展和调整的视角对如何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都阳教授则从人口结构的视角出发,着重分析了中老年人和青年人就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他提出在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背景下,需要针对推动中老年人就业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并强调了青年人就业问题的解决对于推动高质量就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教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进行了解读,并指出了未来推动高质量就业过程中的两大挑战:人口变化和AI的发展。他强调未来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重点关注就业极化、收入分配极化、人才供给与需求结构性矛盾等核心问题。
GLO主席及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主编Klaus F. Zimmermann教授则从国际视角出发,对德国在推动高质量就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制定的政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并为中国未来制定高质量就业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建议。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于持续推动中国高质量就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将会持续关注如何制定高质量就业政策的相关研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实现劳动者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等事业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来源:人大中国就业与民生研究院,点击“阅读原文”跳转
编辑:郑欢 蔡丽琪 王鸿飞
审核:陈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