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治疗的“低强度革命”

健康   2025-02-05 10:31   江苏  

引言:超声治疗的“低强度革命” 

   超声技术从传统影像诊断向治疗领域的延伸,标志着“声波医学”的崛起。在非侵入性治疗领域,低强度聚焦超声(Low-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LIFUS)与低强度脉冲超声(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LIPUS)因其安全性、精准性和生物效应多样性,成为研究热点。 

核心问题:两者虽同为低强度超声,却因技术原理差异走向不同的应用场景。如何选择?未来如何突破?

一、技术原理与生物效应差异 

1. 能量传递模式 

参数

LIFUS  

LIPUS   

波形

连续波或长脉冲   

短脉冲(占空比<20%

能量密度  

0.1-1 W/cm²(聚焦区域)

0.03-0.3 W/cm²(非聚焦)

空间分布 

聚焦于靶点(毫米级精度)

宽场均匀覆盖(厘米级范围)





2. 作用机制对比 

- LIFUS 

- 热效应主导:通过声波聚焦产生局部温升(≤45°C),激活热敏蛋白(如HSP70),促进血管舒张与细胞修复。 

- 机械效应辅助:空化效应增强药物递送(如血脑屏障开放)。 

- LIPUS 

- 非热效应主导:通过脉冲振动产生剪切力,激活细胞膜离子通道(如Ca²⁺内流),上调修复基因(如COX-2BMP-2)。 

- 抗炎与抗凋亡:抑制NF-κB通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 

3. 穿透深度与靶向性 

- LIFUS聚焦深度可达5-10 cm(如深部脑区),但需要精准定位(MRI融合导航)。 

- LIPUS有效深度1-3 cm(适用于浅表组织),依赖重复脉冲累积效应。 



低强度聚焦超声

原理

LIFU 利用超声的聚焦特性,将超声能量集中于体内特定靶区。通过精确控制超声换能器的参数,使能量在焦点处产生局部高温、机械效应等。例如,在焦点处,声能转化为热能,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同时机械振动作用于细胞和组织,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

治疗应用

肿瘤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LIFU 可用于局部消融肿瘤组织。通过精确聚焦,破坏肿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坏死。与传统手术切除相比,LIFU 具有非侵入性、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等优点,特别适用于一些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或对手术耐受性差的患者。

神经调节:LIFU 能够穿透颅骨,对颅内神经组织进行无创调节。研究发现,它可以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在治疗帕金森病、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例如,通过聚焦于特定脑区,调节异常的神经活动,改善患者的症状。

局限性

能量传输衰减:超声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时会发生能量衰减,尤其是经过骨骼、脂肪等组织时,这可能导致到达靶区的能量不足,影响治疗效果。

实时监测困难:目前对于 LIFU 治疗过程中的实时监测技术尚不完善,难以精确掌握治疗区域内组织的变化情况,可能增加治疗风险。

低强度脉冲超声

原理

LIPUS 以脉冲形式发射低强度超声,其频率、脉冲持续时间和重复频率等参数可精确调控。这种脉冲式的超声作用主要通过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发挥作用。机械效应使细胞发生微小形变,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空化效应则在组织中产生微小气泡,气泡的振动和破裂进一步促进组织的生物学反应。

治疗应用

骨折愈合促进:LIPUS 在骨折治疗中应用广泛,能显著加速骨折愈合进程。它可以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痂形成和骨组织的重塑。临床研究表明,使用 LIPUS 治疗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降低了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软组织修复:对于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损伤,LIPUS 也具有良好的修复促进作用。它能够促进受损软组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从而加速软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局限性

个体差异影响:不同个体对 LIPUS 的反应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可能对治疗的敏感性较低,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这可能与个体的生理状态、组织特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作用机制研究不足:尽管 LIPUS 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详细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和提高治疗效果。

两者比较

能量特性:LIFU 能量集中于焦点,能量密度较高;LIPUS 则以低强度脉冲形式发射,能量相对分散。

应用侧重:LIFU 更侧重于肿瘤消融、神经调节等对能量聚焦要求高的治疗;LIPUS 主要用于促进组织修复,如骨折愈合和软组织修复。

安全性:两者都属于低强度超声,相对较为安全。但 LIFU 由于能量集中,若操作不当,可能对周围组织造成一定损伤;LIPUS 虽然不良反应较少,但长期或不当使用的潜在风险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当前应用场景的分野 
1. LIFUS的临床主战场 
- 神经调控: 
- 帕金森病(聚焦丘脑底核,抑制震颤)。 
- 抑郁症(前额叶皮质刺激,2023年《Nature》报道可逆血脑屏障开放)。 
- 肿瘤微创治疗: 
- 联合载药微泡增强化疗渗透(如胰腺癌临床试验NCT04124497)。 
2. LIPUS的优势领域 
- 骨骼肌肉修复: 
- 骨折延迟愈合(FDA批准Exogen®设备,证据等级ⅠA)。 
- 肌腱炎/网球肘(促进Ⅲ型胶原重塑)。 
- 慢性创面管理: 
- 糖尿病足溃疡(激活成纤维细胞迁移,2022年《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证实疗效)。 
三、未来发展方向:从分野到融合 
1. 技术创新突破 
- LIFUS的智能化升级: 
- 动态聚焦阵列:实时追踪运动靶点(如肝脏肿瘤随呼吸位移)。 
- 闭环温控系统:AI算法预测组织热扩散,避免过度损伤。 
- LIPUS的精准化改造: 
- 频率自适应技术:针对不同组织阻抗(如脂肪vs.肌肉)自动调节脉冲参数。 
- 可穿戴化设计:柔性超声贴片(MIT 2024年原型展示0.3 mm厚度)。 
2. 跨学科应用拓展 
- 再生医学: 
- LIFUS激活干细胞归巢(如心肌梗死后的心脏修复)。 
- LIPUS诱导类器官定向分化(日本团队2023年成功生成功能性胰岛β细胞)。 
- 神经免疫调控: 
- LIFUS靶向迷走神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Nature子刊2024年动物实验)。 
3. 联合治疗范式 
- LIFUS+LIPUS协同: 
- 先以LIFUS打开病理屏障(如肿瘤血管),再以LIPUS增强免疫细胞浸润。 
- 超声-纳米机器人: 
- 磁性纳米颗粒搭载药物,LIFUS聚焦引导至靶点,LIPUS脉冲触发释放(Science Robotics 2025展望)。 
四、挑战与应对策略 
1. 科学瓶颈 
- 机制不明确:超声-细胞互作的亚细胞动力学模型缺失(需超分辨成像技术支撑)。 
- 个体化差异:组织声学特性(如衰减系数)影响疗效,需建立患者特异性治疗参数库。 
2. 转化医学路径 
- 临床证据升级: 
- 推动多中心RCT研究(如LIFUS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全球Ⅲ期试验)。 
- 监管标准统一: 
- 制定超声能量输出与生物效应的国际量化标准(ISO/TC87工作组推进中)。 
结语:超声治疗的“精准化未来” 
  LIFUSLIPUS代表了超声医学的两种哲学:前者追求“深度精准干预”,后者注重“广谱生物调控”。未来,随着声学超材料、AI实时反馈等技术的融合,两者或将打破界限,形成“自适应超声治疗系统”——在毫米尺度上动态切换聚焦与脉冲模式,真正实现“从分子到器官”的全维度修复。 
最后呼吁:跨学科合作将是关键,让我们共同推动声波医学进入“细胞级精准时代”!

医学镜界
金陵医学前沿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