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无论是20、30多岁,还是40、50多岁,童年吃的最大的苦,现在还会吃;童年时享的福,现在大概率还可以享受到。

文摘   心灵鸡汤   2024-08-12 15:18   四川  

01

一个人生活得怎么样,从他的三两句话中大概就可以听出来。

你要是听人抱怨,说自己对某个亲戚怎么怎么好,对方也”应该“怎么怎么回报他之类的,多半这个人就不太能紧密接触,很难有深度关系,他的朋友自然不太多;

要是你同事对一个小错误就诚惶诚恐,但凡在一件事上失败了,就证明自己是个失败者,总是战战兢兢,那他多半真没法干大项目,不能赋予重任;

看到餐厅里父母怒吼孩子打翻了杯子:“这点小事儿都干不好,以后能干嘛!”,之后还喋喋不休,根本不管孩子在一边边哭边委屈。但凡是这样的父母,多是本身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就发火。

有时候人觉得这世界就得围着自己转,有付出应该就有回报;有的人总是动不动就认为天要塌了一样,一点小问题就如临大敌;很多人常常用看到的一个行为来代替整一个人的人品…

但凡这几种对人有绝对化要求、概括化思维、以及发生的事情大都糟糕透顶的观念,人生都会活得充满痛苦。

不是在建议要远离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本质上来说,一个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维、信念所引起的,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使人陷入泥潭之中,不得翻身。而这些信念,在童年时就形成了。

02 

一个人成年后的样子,从他童年时候就能看出来,更准确的地说,是从养育者对待他、以及他的反应可以看出来。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个人在儿童早期在和环境的互动,形成了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模式。这些认知模式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个体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主要手段。

这就是"心理定势"。

从小在苦日子里长大的人,心里往往充满了穷怕了和自我保护的味道。

看着父母起早贪黑挣钱,一两元钱也舍不得花,明明日子已经过得不错了,剩菜可以倒掉还非得留着吃,明明有伞可以打非得淋雨,没苦硬吃苦。

要是儿时的自己稍微多要求一点,就会被长辈责怪,要是自己也习惯性谨慎和节省,就会被赞许,一旦有了这样的认知,小时候的你就会不断通过重复这样的行为来获得认可,还会自动迁移到其他场景上去,比如学校的生活、日后的工作中。

另外,一个长期陷在苦境里的人,会慢慢丧失对生活的掌控感,陷入所谓的"习得性无助"。习惯了苦日子,习惯了吃苦思维,觉得再努力也是白搭,甚至在潜意识里把吃苦当成了家常便饭。

这种"苦日子上瘾"的心理,导致他们就算有机会改变,也不愿意尝试。

说白了,心智已经被苦难给套牢了,难以挣脱。

而这种吃苦模式,当你没有觉醒时,会不自觉地代入到下一代,通过在下一代面前进行吃苦的自我展示,以及向周围人诉苦,来表达自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有时一个人难以挣脱阶层,关键是因为上一辈认知模式的代际传递。

03 

人的一生,就是在一遍遍轮回童年的幸与不幸。

反观那些在童年享福的人,心理定势通常更加积极乐观。自在的环境,养育者的良好认知给了他们安全感和自信心,使他们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这种积极的心理定势,帮助他们更愿意尝试新事物,追求更高的目标。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更容易保持希望和动力。

所以说,掌握人性并能运用人性的人,真正能所向披靡。

小米的车装上可以防晒的玻璃、拼夕夕上的砍价、直播间的碰对盲盒、邀请好友免费的咖啡...凡是能被疯狂传播的内容,凡是被大家疯买的东西,本质上都是对人性的精准拿捏。

但是,真正掌握人性的人,最先改变的就是自己的认知模式,而“自知”,是第一步。

只有知道自我改变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挣脱束缚,冲破命运围城,炸开心胸,改变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 

祝你成功!
觉得不错,请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的人了解。欢迎关注,长期分享海内外顶级好文好书分享,遇见优质的思想和见解,有关你的财富和幸福。

往期文章👇

空杯集
海内外顶级好文好书分享,遇见优质的思想和见解,有关你的财富和幸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