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习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之“养”当何解?(第822期)

文摘   2024-11-02 23:11   四川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之

“养”当何解?

文/何习培

《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杨伯峻对本章只译不注,译文是:


孔子道:“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会无礼;疏远了,他会怨恨。”


对照原文和译文,不难看出“养”被意译为“共处”。杨伯峻是大家,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这样翻译当然可信,这倒不是我盲信大家的缘故,再看后文——“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可知,这一“远”一“近”也与“共处、相处”有关联,故,“养”字字义已明。

但有的书将“养”字释为“养气”,说“女子与小人难养”,是难养他们的气,这个说法很新鲜,但我认为,此说无据,甚至有误。


“养气”一说,始见于《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毋举大事,以摇养气。(即不要征发徭役,以干扰季夏养育万物之气。)”此处“养气”指“长养之气”,即自然界的夏长之气(与之相关的还有春生、秋收、冬藏之气),与“人事”无关。


“养气”的另一个意思是“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殆属中医调气养神的范畴,这是一种养生之法,更与“人事”无涉。


“养气”的第三个意思则是“涵养气质、意志。”《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个“养气”就与“人事”有关。我想,有的书说小人与女子的“气”难养,大概就是本于此吧。


但问题来了,这个“养气”说是孟子首用于“人事”(注意“首用”二字),在孟子以前虽有“养气”之说,但都只限于养生或自然之气罢了。


也就是说,孔子所说的“难养”,毫不涉及“养气”,他不可能引用或套袭孟子的话,因为他们的生命从未有过交集:“当孟子出生的时候,孔子已经死了将近一百年;孔门弟子没有一位还活着。”(杨伯峻《孟子译注》·导言)


孔子在《论语》中从未提及过“养气”,仅仅只提到过一次“气”,但那只是“呼吸,气息”的意思。(“屏气似不息者”——《论语·乡党》)


孟子却在《孟子》中两次提到过“浩然之气”。


综上,“养气”说是后人将此说强加于孔子,是强解“难养”一词而为之的,故不足为信。

那么,孔子认为难以与女子共处,是不是对女子有什么偏见呢?


有的!


在《礼记》中记载:“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先君子丧出母乎?’”子思是孔子的孙子,这里是门人问子思:“从前你的父亲为被休出的母亲穿孝服守丧礼吗?”宋代大儒朱熹对此也有注解:“伯鱼之母出而死。”伯鱼是孔子的儿子,这段史料记载证明了孔子确实是离过婚的。


但孔子为何“出妻”这件事已经无据可证,很可能是因为孔子常年在外出游列国,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得上老婆孩子。然而作为妻子,要照顾老人,还要抚养孩子,再加上常年见不到丈夫,所以难免会有怨气。而就在此时,孔子始终没能得到帝王的重用,自然心中也会有所怨气无处发泄,就这样,夫妻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    


可能时间久了,孔子就会厌烦起妻子的唠叨和他们的婚姻,所以最后找了个理由将妻子休掉,扫地出门。也就有了这样“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感叹了。这情形与现在的夫妻吵架闹翻,最后各奔东西,男人就会说这样一句话“女人难缠”,女人则说“男人最坏”一样。但不同的是,孔子的感叹被门人记录下来,并成为了孔子歧视女人的证据。


孔子为圣人,那也是后人的尊奉,他自己并非是优点的集合体,刚才已讨论过他对女子的态度,其实,孔子还鄙视稼穑,瞧不起庄稼人,有例为证: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


大意是说,君子用心力于学术,不用心力于衣食。耕田,也常常饿着肚皮;学习,常常得到俸禄。


再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焉用稼?”——《论语·子路》


大意是说,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了出来,孔子道:“樊迟真是小人。……为什么要自己种庄稼呢?”


人无完人,哪怕是孔子,因为他的思想同样有缺陷。


小人难养,确如其言;女子难养,其言太过。“养”字解为“共处,相处”,于情于理于义,皆通;若解为“养气”,吾不采也。



【作者简介何习培,无字无号,四川省南部县人。世耕垄亩,无福承诗书庭训,却骨子里好文。及长,矻矻古道,博览杂收。以文事皆熟习为职志。文宗东坡、韩退之,尤喜高古渊雅。亦作诗,娱人之时娱己,多不上台面,自乐而已。


END





作者昔文



平生如逝水,小悟感微澜。

不读书千卷,哪知理万般。

诗心传境界,墨意正衣冠。

忆得他年事,放怀天地宽。


“诗词歌赋影字画”

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关注

随时欢迎您的生活感悟

  投稿邮箱:757240570@qq.com,或

  加微信号:shishuiweilan00投稿。

逝水微澜
生活如逝水,也泛丝丝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