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武昌‖那些深埋在心底的“路”(第804期)

文摘   2024-09-28 22:23   四川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那些深埋在心底的“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

文/罗武昌


世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有些事已被渐渐淡忘,不再有模糊的记忆;可能有些事却在记忆的深处越刻越深,让人一生都不能抹去。

在人的一生中,难忘的事情可能会有很多很多,但要说“最”难忘的一件事,恐怕还是深埋在心底的那些“路”了。从记事的时候起,那些路就像一个个挥之不去的噩梦,让人一想起来就头皮发麻、隐隐作痛!

什么是“路”?路是一个个“点”连成的线段,路是一个个“脚印”串成的轨迹,路是从起点通往远方的一条条坦途。如此说来,路与人生密不可分,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或平直,或曲折,或坎坷……因为,这世间没有化不了的缘,没有趟不过的河,没有迈不出的坎,也就没有走不通的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恐怕是人世间最难走的路了。人的一生要走很多路,路走不通时,就要学会转弯;事做不到时,就要学会放下。只要人活着,希望就一直都在。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我出生在“千年茶乡”昌宁的一个高寒边远小山村,从小就点着煤油灯在羊肠小道上艰难前行,就连赶乡街都要走二十多公里的山路,才能看到山外边的世界还有一种汽车可以代替脚行走!二十多公里山路,绝对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字,那种腰酸、背痛、腿抽筋的滋味,只有经历了痛彻心扉的刻骨铭心的疲劳,“走着路都要睡着了”,才能体会到世事艰辛,而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承受的。那时,我已经知道,自己这一生中,脚下这条路到底有多远、有多艰难了。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村修建了一座属于自己的电站,从此告别了点煤油灯和松香的时代,也算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电站的蓄水池,是我们练习游泳的乐园,我游泳就是从这里起步的。虽然小山村通了电灯,但因为电力不足,白炽灯也是红红的、暗暗的,可没有那种“明晃晃”的感觉,比煤油灯亮不了多少。

上初中的时候,村里修建了一条通往乡里的土路,全长二十多公里,路很窄,弯道也多,路面坑坑洼洼,那叫一个“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滑难行”。好在乡下车辆不多,平时就跑几辆拖拉机而已,偶尔有几辆汽车到茶所、供销社拉货。要是遇见小吉普车,那无疑是有大领导来了,平时是没有这种眼福的。所以,即便通了公路,我们也难以搭到顺风车,基本还得靠两条腿走路。

上高中的时候,依然要步行二十多公里山路,再到乡里搭乘开往县城的客车,铺满弹石的公路行程二十多公里,也是第一次进城,大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慨,但总算开阔了眼界。记得三年的高中时光,我每月只回一次家,把父母亲用粮食兑换来的“粮票”,规规矩矩交给学校食堂,静享每月7.2元伙食费的大餐。

八十年代初期,作为天之骄子,我第一次远离家乡到省会昆明上大学。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脚下的路。那时,从老家到昆明,足足需要五天时间!第一天从老家出发,步行二十多公里山路,到乡政府所在地温泉搭乘开往县城的班车,住宿于县城;第二天早上从县城出发,乘坐客车一路摇摇晃晃,经过山路十八弯的柯街“大蜡邑”坡,简直颠簸得头昏眼花,留下“肚肠子都要吐出来”的噩梦,行驶约六个多小时到达地区行署保山;第三天从保山出发,到马锅头的舅舅经常挂在嘴边的大理下关;第四天从下关出发,到达楚雄南华;第五天从南华出发,方可抵达昆明。

所以,在四年的大学生涯里,我很少回家,多少个假期都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足迹遍布丽江宁蒗、红河元阳、玉溪通海、楚雄牟定等地,到处留下了年轻时的身影。其实,我怕回家的原因很简单,一是“怕路”,二是“怕花钱”。

毕业后分配回昌宁工作,还是“怕路”。一是回老家“怕”,因为骑单车路不通,需要寄存在亲戚家,然后再步行三公里!二是下乡“怕”,到处都是山区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泥满腿!三是出差“怕”,每次从外面归来,都是灰头土脸的,不到县城的澡堂子里先一个澡,根本进不了家门!

那些年,我们都喜欢唱苏联经典老歌《小路》: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词曲是那样的优美,实在让人着迷!可生活中的小路一旦“曲曲弯弯细又长”,那就注定了“烦恼不断”!

在记忆深处,西部大开发以前,云南地方上的交通基础设施简直糟糕透了,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怪不得那时“要致富先修路”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在昌宁工作了四年,交通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好转,情急之下,毅然决然离开了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落脚在风花雪月的大理。从此,我成了西洱河畔的一员,见证了路的“蝶变”。

我出生的地方只有山、没有海,只知道山路、不清楚水路与航路,更不知道铁路了。因此,在我印象的深处,路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彰显着一个地方的繁荣,还记录着这个地区成长的点点滴滴。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是我国从路上沟通太平洋、印度洋,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三大市场,是中国东盟“10+1”和泛珠三角“9+2”之间的连接点,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要参与者,是构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起点。“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现在的云南,已经是“一带一路”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已由“开放末梢”变为了“开放前沿”,继而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正是瞄准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让脚下的路走得更远、走得更宽、走得更稳。

大理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于一身的城市,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同时,大理还是滇西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之一,是连接滇西8州市的交通要冲,被列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楚大高速、大保高速、大丽高速、广大铁路、大瑞铁路、大临铁路、大丽铁路等在这里交汇、贯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将大理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中缅国际大通道上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交通辐射中心”,是国家对大理交通枢纽的基本定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大理至昆明,仅有一条320国道。道路狭窄、坡陡、弯急,多为弹石路面,加之车辆自身条件的限制,行车速度极为缓慢,到昆明需要两天时间,晚上基本在南华住宿;后来,也有朝发夕至的,就是深夜一两点钟抵达昆明。直到1998年10月,楚大高速公路通车,到昆明自驾或乘巴士需要4.5小时左右,大理有了第一条自己的高速公路,出行条件获得了极大改善。2022年3月31日,新楚大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大理到昆明约需2.5小时,滇西大通道正式迈入“复线时代”。

大理第一条铁路“广大铁路”,于1992年5月开工建设,1998年6月全线通车,曾是滇西运输的大动脉和通往滇西、滇西北的旅游热线。广大铁路的建成,结束了大理不通火车的历史,到昆明每天有四趟“绿皮”火车运营,车程6-8个小时。后来,为满足货运及市民出行的需求,国家决定对广大铁路进行“扩能改造”,改建为国家Ⅰ级双线铁路,并入昆楚大铁路网。2018年7月1日开通,到昆明实现动车2小时直达,大理迈入了“动车时代”,每天有23班直达动车,每隔半小时左右开行一班。

目前,大理站逐渐成为联通昆明、丽江、临沧、保山的中心枢纽,以大理为中心的滇西地区正式接入全国高铁网,已建成运营的铁路主要有广大铁路、昆楚大铁路、大丽铁路、大临铁路4条线路;正在建设的有大瑞铁路(保山段已通车)、祥云财富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和永平县博南工业(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3个项目,大理站站房提升改造工程已经接近尾声……

大理机场于1993年7月1日开工建设,1995年11月28日通航。经过二期改扩建,共有7家航空公司开通28条航线,通航19个城市22个航空点,实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航线全覆盖,武汉、南京、杭州、成都、重庆等省会城市航网基本覆盖,大滇西旅游环线和省内环飞网络更加稳健。待三期改扩建完成后,预计承载能力可达550万人次。大理至昆明飞行仅需1小时,家门口坐飞机出行也成为了现实。

交通路网是一个城市的“脉络”,大理曾是“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节点,在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从古到今,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太大的影响,才有了“愚公移山”这样的伟大壮举流传至今。

过去,因为路况不好,路面坑坑洼洼,大家都不富裕,都不敢出门,生怕那点少得可怜的碎银子被车轮子碾碎了、被旅馆饭店榨干了,不得不选择宅家“蜗居”。现在路好了,生活富裕了,交通方便了,可以省去更多的力气或时间见识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家门口就可以坐上飞机、动车、大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况且大理村村寨寨通水泥路,想去哪就去哪,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坐火车、坐飞机这些儿时只有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画面,忽然间就在眼前变成了现实,咋不让人心潮澎湃呢!

路好走,世界就近;路难走,世界就远。路通了,心就顺了,出门增长见识、回家维系亲情也就不再是“烦心事”了。这么多年来,我见证了怎样从羊肠小道、土路、弹石路、柏油路、水泥路、二级路到高速路,以及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变迁,大理的公路、铁路、航空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综合性交通网络正在建强。随着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居民出行必将更加方便快捷,物流成本必将大幅降低,大理一定会以更秀美的姿态、更宽阔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客,让文献名邦真正名满天下。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是电视剧《西游记》结尾一集的一句歌词,很有穿透力。今天的大理,交通网络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环保。便捷的交通网络,已经成为大理走向民族富强的“通关密码”,也为大理可持续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路网的更迭,不管是公路、铁路、航路、水路,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性产业,事关制造业和物流成本,事关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是美丽中国建设史上一张最亮丽的名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路一直就在脚下,只有今天的不懈努力,才能换来明天的希望;只有今天的拼搏,才会有明天的幸福;只有今天的艰苦奋斗,才会有明天的不后悔。

在上大学的时候,从老家到大理需要三天时间。如今,大保高速、昌保高速全线贯通,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从大理乘坐高铁到保山仅需1.5小时,开车回老家仅需4个小时,如果打个电话说要回老家吃中午饭的话,自驾绝对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上大学那会儿,从大理到昆明需要两天时间。如今,大理的铁路、公路和高速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大理机场扩容改造,走新楚大高速仅用2.5小时,坐飞机1小时,乘动车2小时!且“县县通高速”目标逐步实现,就是从大理到周边县城大多只需1个多小时时间,“朝发夕至”早已成为历史了。如今,那些“曲曲弯弯”“坑洼不平”的“路”,已成记忆中残存的碎片,“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大理的交通网络正与世界接轨!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想把耳闻目睹深埋在心底的这些路的蝶变,作为国庆贺礼献给可爱的祖国。因为我坚信,昨天属于过去,明天还没有到来,抓住今天才是最重要的。只要继续发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拼搏精神,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光荣传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脚踏实地将一个个宏伟目标落细、落深,变为现实,那么,大理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罗武昌,男,云南昌宁人,林业高级工程师,大理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国绿色时报》《云南日报》《大理日报》《云南林业》《云南网》《云岭先锋网《作家地带》《逝水微澜》《中国旅游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500余篇多次参与征文比赛获奖,多次荣获州市优秀网宣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END





作者昔文



平生如逝水,小悟感微澜。
不读书千卷,哪知理万般。
诗心传境界,墨意正衣冠。
忆得他年事,放怀天地宽。


诗词歌赋影字画

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关注

 加微信号shishuiweilan00投稿。

逝水微澜
生活如逝水,也泛丝丝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