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兵‖青藏铁路——我的燃情岁月(第806期)

文摘   2024-09-30 22:31   四川  


青藏铁路——我的燃情岁月

文/谭小兵






一条天路连接内地与高原,一段回忆打开建设者的燃情岁月。梦回高原,仿佛昨日重临。

——题记




高寒、缺氧、风沙;蓝天、白云、红旗;青春、激情、热血。2003年10月的高原,已是寒风凛冽。我来到位于格尔木市的青藏铁路驻地。当时,经过建设者前期的努力,青藏铁路站前施工已经初见雏形、一条铁轨在路基上穿越昆仑山脉向高原延伸。作为站后施工团队中的一员,我有幸参加高原铁路站后建设。我们承担的青藏铁路通信、信号一体化施工的试验段施工,其GSM-R系统是亚洲首次应用,有人形象地说GSM-R系统是中国铁路的一座数字化高峰,代表了铁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为完成亚洲首条GSM-R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试验段的施工重任,我们在前期开展培训学习的基础上,在青藏铁路新起点的南山口工地举办劳动竞赛活动,开展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的授旗仪式。昆仑山下罡风烈,青藏高原党旗红。从南山口到纳赤台九十公里的施工管段到八百里外的西宁交换中心工点,五支作业队开展“夺红旗、创精品”的劳动竞赛活动,施工期间,先后掀起“大干60天,提前完成阶段性任务和“大干120天,胜利完成年度施工任务”的大干高潮,“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精神激励着大家投身高原大干。大家在高原工地“比工期、比安全、比质量;比管理、比环保、比形象;比学习、比奉献、比业绩”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先后涌现出由党员第一突击队完成日开挖光缆沟2.1km,党员第二突击队完成日敷设光缆2.5km,两个光缆接续组保持每天高质量完成接续2个光缆头的好成绩,形成了施工形象进度天天刷新的大干态势。光缆施工靠近格尔木时遇到沙漠区,流沙一挖就塌一大片,这还不算,光缆管沟开挖时干脆遇到“障碍物”?扒开来一看是一大片盐矿,砸不动、搬不走,比混凝土还结实!光缆路径只好绕道而行,实在绕不开的就用风镐凿,但效率欠佳,有人想到用水化盐,于是开来水车浇水浸沙层里的盐块,再用风镐凿,好容易通过了这一区间。遭遇盐层在青藏铁路一期也存在,而且是穿越了整个盐矿区,当年的建设者干脆以盐为材料,修筑了一条长32公里的公路和铁路区段,其中"万丈盐桥"早就进了学校的地理课本。

随着青藏铁路开通的临近,项目部又接到一项新任务,给将在青藏铁路运行的火车机头安装GSM--R系统,这些进口的设备非常脆弱,大家开玩笑说“洋豆腐”稍有不慎就会损坏。为了完成新设备安装任务,项目部技术攻坚小组从格尔木到拉萨车站不分昼夜地忙碌,很短的时间内就给80台机车装了,包括GPS全球定位系统和海事卫星电话设备在内的通信信号一体化系统。“中国技术工人真行”,高效的工作让美国的调试专家组对我们的团队竖起了大拇指。




高原工地生活别有天地。刚到高原走路稍快都会大喘气,下个面条都得用高压锅,喝的开水永远达不到100度,带的袋装方便面在高原膨胀得像吹了气的汽球了。早晨8点多天才蒙蒙亮,因缺氧大脑兴奋凌晨还睡不着的高原反应还没过,就投身项目大干,记得大半年后我们到当地医院体检,全体人员无一例外地“尿蛋白”异常,高原反应对人体的损害开始在身体上体现。每年的沙尘暴季节让人感悟原来头巾是当地生活的必备品。工地人手不够,自己戴上安全帽就跑到工地去当安全员。有次跟着去测量,一阵乌云压来,一时天灰地暗,紧跟着狂风袭来,我们赶紧跑回面包车,半小时后风停了。在飞沙走石中摇摇晃晃的车辆已是伤痕累累,而另一名来不及跑上车的同事,就在十米远的地方抱着电线杆子干咳嘴里的沙子。为保障施工,我们制订了“防护用品到位,饮食营养跟上,普及健康教育,职工动态管理,工序依次跟进,环保教育不松,大干热情不减”的对策。从医疗、劳保防护到饮食营养都作了科学的布置,虽然施工紧张,但我们的施工队伍没有一个因高原病倒下。

建设高原,一代一代人踏上这片土地。2004年清明节前夕,我们利用施工间隙,来到位于格尔木北郊的烈士陵园悼念。里面长眠着早期参加青藏公路、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先烈。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有人牺牲时,连遗体也没有留下,所以,陵园里有香烟冢、衣冠冢等。陵园中有一个是130名官兵的合葬墓,显得特别肃穆。在陵园一侧我们看到补立的一块石碑,上面记着参加青藏线第一期工程的 64名烈士名字。“葬我于雪山之下,望我第二故乡”,望着上面的墓志铭,让人心潮澎湃。

高原风沙,戈壁烈日,使这座格尔木陵园显得辽远空旷。作为一名建设者,深感时代的变化。大量的施工机械设备替代过去的人拉肩扛的人海战术,我们的科技攻关助力我们工程建设。不但完成了施工任务,开展的QC课题《高原GSM-R施工技术研究》科研项目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原光缆接续质量控制》荣获省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等荣誉。经理部荣获总公司授予的“三工建设示范点”的光荣称号,并通过了天津(长城)认证中心对我部ISO9001(质量)ISO14001(环境)ISO1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7人先后荣获局、青藏工指“青藏高原党旗红”优秀党员光荣称号。




2004年是建设攻坚年,2005年开通年,大家全力以赴完成了各项任务,建设工地先后迎来铁道部部长陪同国务院总理等国家领导人领导的视查。2006年7月1日,经过参建将士的顽强拼搏,青藏铁路迎来首趟列车开通。
  当天,在青藏铁路的新起点,格尔木车站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欢庆仪式,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仪式上作了讲话。而这天早晨7点,担任青藏铁路格尔木车站、南山口车站、甘隆车站至纳赤台沿线15个GSM-R无线基站(车站)90公里通信保障任务的中铁四局电气化公司通信人员进行开通值班。在这之前的6月26日,作为青藏铁路“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核心部分——青藏铁路西宁GSM-R交换中心,项目部的工程技术人员就进入了24小时值班状态,对青藏铁路1142公里沿线的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通过GSM-R平台远在北京的铁道部相关部门不但可以了解青藏铁路沿线车站、设备的情况,还能通过监控镜头看到可可西里地区的藏羚羊通过青藏铁路动物通道的实时情况。
  当天,11点10分 “青1”次客车从格尔木车站出发。经过沿线同事值班的基站,顺利经过甘隆、纳赤台车站,向拉萨方向驰去。由GSM-R系统支持的CTC系统和ITCS系统共同构成的调度指挥系统对列车进行实时监控。当天中午,胡锦涛总书记一行的专列驰过沿线管段,驰在莽莽高原。7月的青藏高原艳阳高照,白雪皑皑的雪峰在阳光下分外迷人,国家领导人乘座的铁龙呼啸跃上高原,定格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一页,而辉煌的背后是建设者们艰辛的劳动。

青藏铁路施工有苦有乐有豪情,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挑战极限,也是促进个人成长的平台。2006年7月1日,这条由无数建设者付出心血、承载各族人民祝福的天路通车。我们试验段的成功,不但推进了整个青藏铁路的站后建设,也为其后的国内高铁通信施工树立了标准。在当时铁道部科技司的组织下,来自国内铁路一院、二院、三院、四院及武广铁路工程指挥部等单位的通信、设计专家多次来到我们施工管段,考察、观摩GSM-R通信工程的施工情况。我们施工的GSM-R系统青藏工地逐渐成了国内同行的“取经圣地”。
  现在,坐高铁出行,看到高铁沿线一闪而过但异常熟悉的通信铁塔,我总会自豪地告诉同伴,这就是GSM-R系统的发射铁塔,当初是在我们青藏铁路工地首次试验成功并运用,现在已经成为国内高铁的“标配”。
  岁月流逝,留在工地上的脚印早已湮没风尘,留下的只是酸甜苦辣的记忆。十多年时光,随着国家高速铁路和基础建设的日新月异,企业、个人也跟随国家建设步伐,从高原到平野,从国内到海外,而建设者的青春定格成为工地的风景,跋涉者的脚步永不停息。



荣誉




作者简介


谭小兵,男,汉族,祖籍湖湘,定居庐州。少读《诗经》,慕振木铎采风于民间,又感怀边塞诗雄浑壮阔。成年后投身工程建设奔行四野,履痕处处山水为伴,浪迹天涯文字相依。漂泊半生忝列工程建设者、行旅背包客、文学爱好者、签约摄影师,文字、摄影作品偶见于报刊杂志,散落于网络云端。现供职世界双“五百强”某大型建设央企,在岁月长河里迎风逐浪,共赴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

  

  

END




作者昔文


平生如逝水,小悟感微澜。
不读书千卷,哪知理万般。
诗心传境界,墨意正衣冠。
忆得他年事,放怀天地宽。


诗词歌赋影字画

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关注

 加微信号shishuiweilan00投稿。

逝水微澜
生活如逝水,也泛丝丝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