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100张面孔 | 陈颢哲老师:在台湾出生,香港留学,大陆教书是什么体验?

教育   2024-12-07 20:00   广东  


作为毕业后很有可能走向海外的UICer,不知你是否好奇:海外留学的体验是怎么样的,去海外留学,能收获什么?其实,我们身边的教授们就蕴含着很多你好奇的经历。本公众号将开设新的系列“留学生100张面孔-大学教授专场”,聚焦于教授们来到UIC之前的留学故事与经验分享。




嘉宾介绍

陈颢哲 博士

个人履历

2016年

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2018-2019年

在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化与哲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9-2022年

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2022年至今

专任于UIC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Q:当初去香港留学的契机是什么?这段留学经历对您的职业生涯有什么帮助?

A:什么契机去留学?其实留学,我想即便是现在你们这一世代,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很诗意地讲叫做「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一个很直接的理由。

当然,这也是我最核心的理由。因为我读的是中文系,中文系的本土性非常强,所以如果你作为一个中文系的研究者,你没有办法到其他地方去看看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门学问的不同看法的话,你的眼光是受到非常大的局限的。对,所以站在这个立场上,我是希望能拓宽更大的研究视野,所以我才选择到香港去读博。


Q:可以分享下您当年留学时遇到的有意思的事吗?

A:有意思的事情当然很多,但是如果我们就把它聚焦在学业或学术上面的话,最直接的一个方面当然是浸会大学提供的非常国际化的环境。这是在台湾大学里面大概比较不会享受到的一种氛围,就是你在学校里面你会非常看到非常多的外国人,你阅读的文献也不会局限在所谓的中国传统典籍文献。

当然这有好有坏,这另当别论。在这样的环境下,就是你看问题的视野非常的多,但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因为浸会大学是国际名校……(记者笑)欸所以不要因为我们是浸会大学的子分校,然后就觉得很打击,没有,其实浸会大学的排名其实是还不错的……(追问:有一种说法是浸会大学宁愿给厕所装上自动门,也不愿意花钱冲QS排名,您怎么看?)这是很现实,其实是QS排名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这是事实。浸会大学当然也追求了QS排名,但是不管怎么样,他们已经成功的在亚洲乃至于世界树立了某一定的学术声望。所以我那时候最大的一个震撼,就是我们在课堂上,时不时就会看到浸会大学邀请来各国学者,而且这些学者很多都是你以前只是在书上面看过名字,你以为他大概率已经去世了,但是没想到活生生地就出现在你面前,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



Q:在您的求学生涯和职业生涯中,您感受到的台湾、香港和大陆的教育理念(制度)有什么不同?有没有让您觉得culture shock的经历?

A:其实很多,当然如果要细分来讲是绝对讲不完,我们就单从一个求学的目的这件事情来说明。这是我觉得两岸三地一个很本质上的区别。

因为我自己是在台湾出生长大,然后受教育,所以台湾当然是我最熟悉的环境,我没有资格去叙说理工科或者是其他学科,我只能就人文学科的角度来说。大家也知道人文学科在就业市场上,其实它是一个相对不利的的科系。在我看来,台湾、香港跟大陆遇到的这种学科的学生有着本质上有差异,就是台湾的学生相对来说更加的自在任性,他们会认为明日事明日毕,我今天读这个只是因为我喜欢;因为我喜欢,所以我来念这个科系,至于之后是不是真的要靠这个领域的知识来吃饭,暂不考虑。所以台湾的学生在求学上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可能是两岸三地里面就人文学科来说是最强的。他们会更容易地去挖掘一些自己觉得有兴趣的话题,所以也经常迸发出一些有时候,在我们看来甚至是异想天开的研究课题。

那这样的场景在香港,乃至于大陆就比较罕见。大陆跟香港的对比同样地也表现在所谓的求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香港的学生就有非常强的功利取向,他们在学中文系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我需要这个学位」。这样的功利性,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其实也会带来一些很大的阻碍。我曾经有一个香港的朋友,他希望毕业以后赶快凭借着中文系的身份找工作,所以他在博士论文撰写的时候,他就只关注在他自己研究的领域。这个领域之外的东西,一概不研究。

大陆的学生就在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我感受最深刻的一点,也是我来这里教书后感到的最强烈的一点,对人文学科的学问基本上不加以措意。那在我比较「武断」的观察下,我发现不是同学对人文学科的知识内容不加以措意,而是对所有不能换钱的东西都不在意。对,这是我认为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这是两岸三地,我感受到最恐怖也是最巨大的落差,就是对功利性的追求程度,像台湾是相对最低的,香港居中,那在大陆这边的年轻一辈是最现实的。


Q:来UIC任教的契机是什么?

A:其实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因为那时候UIC想要成立一个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跟北师大合作,确实需要一些筹办的人。机缘巧合之下就这么过来了。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于,我还是一样,「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我面对过台湾的学生,香港的学生,甚至部分的澳门学生,但我确实没有直接地和大陆的本科的年轻人面对面过,所以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我就这么过来了。

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北师大与UIC合作)官网界面


Q:大学国文和思政课在UIC这样的中外合办性质的学校中并没有得到特别多的重视。您觉得对于UIC的众多「留学预备役」来说,学习这些科目的意义是什么?

A: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首先对于思政课,我站在一个知识人或者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者的角度来说,思政课我是不敢苟同的,但是它站在国家安全或者是国家立场的意义上面,就不好批评些什么,因为这是国策。对,不管是对于所谓的爱国理念或者是民族情感的情绪的培养等等,思政课都有一些效果,这是其一。另外一个比较针对的是大学国文这一类的,跟文学、历史、文化更相关的这种,我称之为文化类课程。这种文化类课程是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不管你今天是学什么,只要你还是一个使用中文的人,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华人或者作为一个中文使用者,你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的文学素养也好,文化理解也好,历史知识也好,这都是你需要知道的。你能想象一个英国人,说他没读这辈子没读过一篇莎士比亚,或者是一个美国人,他跟你说我这辈子没有读过一任何一篇马克吐温的小说,你能想象吗?不太能,一个人对于他所属那个地方的文学、历史、文化,本来就应该有相对应的了解。这无关乎什么民族大义,而是这是你的根。我认为他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坐标,提供了你今天怎么生活,你建立怎么样的价值观,你出去以后当一个怎么样的中国人。这都是至关重大的。


Q:您认为具有什么特质的人适合读博?

A:很简单,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你耐得住寂寞。因为做学问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你能在读书期间会产生的对比性还是非常强烈的。你在读博的时候,哪怕再天才,跳级,再顺利,你读博的时候肯定是25岁上下,一定是这个岁数。大概25岁到27岁这段时间,如果你去对标那些没有读博的朋友,同学,他们可能二十三四岁就已经出来找工作了。你读博的这段期间他已经找到工作稳定下来,并且甚至已经开始支付房贷,甚至准备成家立业,你却还苦守在书房里面读着一些枯燥的文献,做着实验,然后去争取一些学术上的成就,那是一种非常寒怆或者是非常凄凉的感受。所以我认为读博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质,就在于你能忍受这些寂寞跟忍受这些比较。当然更多的就积极面来讲,就是你对探求学问有一定的热情,没有这样的热情是绝对撑不下去的。


Q:您认为在当下经济下行,学历内卷的时代,大学生要怎么样做才能自洽地度过这四年?

A:这是一个我想跟现在你们世代的年轻人碰到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问题,好问题。台湾有一个说法叫「斜杠人生」,这种「斜杠人生」就是指你要具备多元化的,多功能的技能。当然讲技能是比较务实的一点,但在我看来是不只是技能,而是多方位的知识,甚至是不同领域的完全是有点互相矛盾冲突的知识体系,你必须要具备这样子非常多元化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这些储备能够让你在面对,不管是怎么样的社会变动或者社会局面时,比较有机会杀出一条生路。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我不喜欢用「技能」的原因,就是因为如果讲「技能」,大部分的同学看到这样的词,肯定就是往功利化角度去想,更强化了那些功利的工具性的学习。可是这种工具性的学习,虽然在短时间内看起来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长时间来说,你怎么知道你学的所谓的技术,或者是工具,他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你到退休之前,这些技术还会有价值的存活在这个社会上,不见得。更需要学习的是知识,而不是那种具体可操作的技能。这是我说的斜杠人生,尽可能的多方位的保持你的好奇心,去学习各式各样的各个领域的知识。

「斜杠人生」


Q:在当下的留学市场,大家往往选择就读商科、理工科等实用性更强的专业,而人文社科专业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对于一些对人文社科专业的前景感到迷茫,或是正在犹豫要不要就读人文社科专业的同学,您有什么建议吗?

A:最直接的建议是不要读(笑)。不要读的一个原因是现实问题,人文学科本身,确实不是在社会上一个被充分需要的一种领域的知识。但是它不被充分需要,不代表这个社会不需要,他仍然在不管是文化或者是我们说的流行文化的创造层面被需要,或者是次文化的积累发明,包括娱乐等等各方面,其实它们需要的都是深厚的人文素养,人文积淀。

可是问题在于如果今天你读人文社科,你会优先的考虑到「我以后没饭吃怎么办」的时候,代表的是带着强烈的功利性来看待你所学的这样一个学问。所以当你出现这样的想法的时候,我会跟你说不要读。因为你不管怎么读,你面临到就业环境的恶劣化时都必然失望。

当你在小红书上搜索「人文社科」


与其这样,你还不如去读一门不会让你失望的技术性的学科,这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倘若说你学会一门技能后投身职场,你能够拥有一定的对社会、人性的理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种理解是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你能够在工作上得心应手的。这和人文社科所学习的内容是有一定的重合的,它提供你的是了解别人的行为,了解人类社会的趋势,了解社会的动向。对,所以人文学科大部分没有办法具体对应到特定的行业,但是它却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上几乎每一个行业。



-END-




 往期推荐 ·


#留学分享#

南洋理工 | LSEUCL

港中文 | 港科大 | 港大

留学考试时间 | GMAT冲分攻略


#职场干货#

字节跳动 | 百度斩获10+Offer的秘诀

UICer国内求职分享

咨询行业排 | 金融行业爆料


#UICer专区#

UICer留学GPA选校指南

实用学术工具大全

2021年UICer留学走向

UICer留学前准备

硬核考研


UICer留学那些事原创出品
文/排版 张欣怡
图/嘉宾提供





UICer留学那些事
UIC留学职场第一平台,上万出国党都在关注的留学职场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