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张迎宾 执笔:李墨
第三章:
运筹帷幄,九年农行路
短短数年间,马永伟数次被破格提拔,从大别山到省城,再到北京,主政中国农业银行。从一名基层干部成长为新型银行家,并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为服务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马永伟被借调到安徽省委党校当了两年教师,主要教授财经知识。
不久,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进行领导班子调整,就把马永伟召回来,任命为信贷处副处长。第二年,他又从副处长直接升任省农行副行长,属于越级晋升,当年他还只有四十岁。所以不少人在私下猜测他有没有特殊背景。
1983年,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组织一个考察团去日本,上面点名叫马永伟去,这也是他第一次出国。考察团由总行行长韩雷亲自带队,成员有总行和地方分行领导,还有两名基层干部。
考察进行了半个月,日本银行的先进经营理念让马永伟大开眼界,他感觉我们国家银行经营太落后了,要大力追赶世界先进潮流。这次考察的另一大收获,是近距离接触到韩雷行长(大家习惯称他“老行长”),马永伟一直十分敬重他,把他当作学习的榜样。
考察回国之后,老行长叫马永伟暂时不要回单位,而是先写一份日本之行的考察报告。马永伟当时有点疑惑,不知道为什么叫自己写?但还是很认真把报告写好交了上去。后来他才知道,原来行长特意叫他去日本,也是一路上在考察他,把他作为优秀后备干部来培养。当时中央提倡“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干部,马永伟条条都符合。
第二年,也就1984年上半年,组织部门下来考核领导班子,跟马永伟交谈了很久,并让他写了一篇工作感想。不到半年,马永伟被任命为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
一般来讲,总行副行长应该从省行行长里选拔。而马永伟又一次打破惯例,从副职直升上级副职,再次让人刮目相看。
那时有一个省部级领导专用的图书馆。有一次马永伟去借书,工作人员看他很年轻就拦着他,直到他拿出工作证来核实才放他进去。
马永伟到农业总行不过一年,也就是1985年,老行长韩雷要退休了。有一天马永伟接到通知要他去中南海,有领导要找他谈话。他心中忐忑不安,中南海那么神秘而神圣的地方,不知道是哪位大领导召见,自己应该怎么讲。不一会儿,进来两位领导,一位是时任中央组织部长尉健行,后来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另一位是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之前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后来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两位领导询问了一些他的基本情况之后,都鼓励了他一番,说他很年轻,大家很信任他,一定要好好干。这时候马永伟才隐约估计自己可能要肩负更大的职责和使命。不久,他就被任命为中国农业银行行长,43岁进入副部级行列!
四五年时间,马永伟就从六安山区一名基层技术人员,一年一大步地成为全国性银行行长,放眼全国也不多见。所谓厚积而薄发,这块藏在大别山深处的璞玉,终于闪闪发光了!
1980年代真是一个充满理想、思想解放、干事创业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干部选拔真是唯才是举,突破了论资排辈等许多条条框框。
马永伟任农业银行行长时,江苏省分行副行长戴相龙也被调任总行副行长。戴相龙比马永伟还年轻两岁,俩人搭班子五年。十年后他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后来又担任中国社保基金理事长。
马永伟任行长时,非常尊重老领导、老同志。有时候开一些重要的会议,他也会请回老领导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一直保持这种谦虚的态度,所以走上领导岗位还能不断进步,与时俱进。有一年在中央党校培训时,他写的结业论文,得到老师很高的评价。
从1985年到1994年,马永伟主政中国农业银行九年间,个人总结起来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农行转型为真正独立的经营性企业,并主导了农业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的拆分;二是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三是带出一支有理想、有文化、专业化的高素质队伍。
那时的农业银行是按事业单位来办的,它的开支和收入都由财政部管,一切管理和福利都是按照事业单位的标准。当时邓小平同志说,中国一定要办真正的银行。根据中央有关指示精神,要着力解决中国农业银行的体制问题,于是对农业银行进行拆分,被提上了国务院的议事日程。
马永伟认为,农行分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解决收购农副产品的“白条”问题。根据当时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国家收购农副产品的资金基本上都由农业银行提供。当时一方面农业连年丰收,粮食产量骤增,需要的收购资金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分支机构把收购粮食的资金挪用到支持生产上,因此出现收购粮食“打白条”的现象。由于收购贷款是由农行发放出去的,解决“打白条”问题有两种思路:一是在农行内部设立一个二级机构,由专人、专户对收购资金进行专项管理;二是从农行分出一个专管收购资金以及政策性贷款的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1993年国务院下通知筹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由马永伟牵头组建筹备组。
但是真正分起来还是千头万绪,大家都愿意留在农行,而不愿意去新组建的农发行。因为无论是利润、基础设施,还是房子都是农业银行好。这时候需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并及时解决各种问题。
到1994年,筹备已进入尾声,人员和财产都分好了。随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农行分出,作为一个国家政策性银行正式成立了。
几乎是在分设农业发展银行的同时,也形成另外一个决策:把信用社从农业银行彻底分开,转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领导和管理。
由于历史的原因,信用社一直在农业银行的领导和管理之下,但是存在一些问题长期没有理顺。信用社设在乡镇,很多都是和农行在一起办公,成为农行的基层机构,这既不符合农行企业化经营的要求,也失去了作为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的属性。
在马永伟的积极推动下,信用社最终从农业银行分离出来。尽管体制上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有了更多自主权,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农行和信用社加起来有120万人,其中农行40万,信用社80万。很多基层干部都是农村来的,还有些是地方行政退下来的,而银行职工大都是城市大学毕业生,因此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办事效率比较低,从长远来看对农行发展不利。马永伟为此调整各方面资源,做了大量工作,使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作为领导干部,马永伟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作副手时,他安心本分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做一把手时,他不搞一言堂,总是愿意听取大家的意见。最重要的是,他坚持处事公平、公正、公平,自己做好表率。
“无论房子、车子、孩子,还是各种福利,我都要做到问心无愧。”身为行长,他每天和大家一起坐专用中巴上班,在一个大食堂吃饭。没有多要一间房,也没有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工作。
当时农行帮财政部发行国债,财政部会按有关规定给一点代理费。平均下来可以给职工每人每月40来块钱,在当时算是一笔不错的收入。但是马永伟带头,和党组织成员每个月都比大家拿的少。当领导作出了示范,员工也心服口服,自然会上行下效,所以他工作的地方都比较团结,从来没什么大的矛盾。
说到上行下效,这里有一段趣闻。马永伟不但是企业高管,还是一位乒乓球高手,国家一级运动员。据说他主政农行和人保的时候,乒乓球成为全系统上下最受欢迎的运动。后来马永伟随朱镕基总理出访欧洲,还留下了一段“乒乓外交”的佳话。此事后文再讲。
[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至其他平台所引发的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