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马永伟口述实录(一)成长记忆:胶东到关东

财富   2024-11-01 14:10   广东  

采访:张迎宾    执笔:李墨

前言


数年前,保险界元老孙兵先生向退休多年的中国保监会首任主席马永伟提议,出版一本回忆录。马主席向来低调,不愿意宣传个人。孙兵认为,其作为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重要领导人,亲历的许多事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借鉴意义。经多次沟通,并推荐《保险文化》杂志社社长张迎宾负责策划运作,终于得到马主席首肯。


2019年4月初,张迎宾一行三人专程飞赴北京,由曾任《保险文化》杂志执行主编的李墨执笔,在马永伟先生家中进行了三天的独家专访。


时年77岁的马永伟先生,详细地讲述了自己从童年直到退休的人生经历,其中涉及银行业、保险业的一些重要事件,以及朱镕基、温家宝、尉健行、陈慕华、刘仲藜、戴相龙、庄则栋等重要人物。由于许多事情年代久远,记忆不太准确,但主要脉络清晰,是宝贵的一手资料。


遗憾的是,本次采访后不久,马主席就因一次跌倒而昏迷,一直未能康复。出版回忆录一事也因此搁置下来。


2024年10月8日,马永伟主席不幸逝世,这是中国保险业的重大损失。网上有许多怀念他的文章,其中也有些信息不太准确。现根据当年独家专访的原始记录和录音整理出来,作一个简略版的“回忆录”。作为马主席本人口述的第一手资料,以此表达对他的怀念,同时希望能为相关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全文按照其主要人生经历,共分为六个篇章:《成长记忆:胶东到关东》《风华年代:大别山情缘》《运筹帷幄:九年农行路》《锐意进取:四载人保情》《高位初心:奠基保监业》《宠辱不惊:霜重色愈浓》。


出于上述可以理解的原因,本文未经当事人确认,因此以第三人称来表述,其中可能有一些不准确之处,望知情者指正。


为防止以讹传讹,首先转载《新华网》上的马永伟生平介绍:


马永伟,1942年10月生,山东荣成人。1966年9月参加工作,198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至1982年先后任安徽省六安县燕山林场会计,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六安地区中心支行办事员,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六安地区中心支行办事员、科长,安徽省政府财贸办公室干部。1982年至1985年先后任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副处长、副行长,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党组成员。1985年至2002年先后任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组书记,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组书记(党委书记),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


马永伟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十四次、十五次、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第一章    成长记忆:胶东到关东


马永伟在胶东半岛度过童年时光,少年时代作为闯关东的后裔漂泊到辽宁丹东,被志愿军战士从鸭绿江救回一条命。后考取辽宁财经学院,在这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1942年10月,马永伟出生于胶东半岛的荣成县(今属威海市代管的县级荣成市),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


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他的父亲为了生计,跟着一大群老乡去闯关东,到了辽宁安东(1965年改称丹东,为方便表述,以下均称“丹东”)做生意,主要是贩卖鱼干、虾干之类的海产品。家里就他和母亲、姐姐三人相依为命。


他的母亲是一个旧社会裹着小脚的女人,不能进行过多的体力劳动,姐姐身体又不太好,所以家里没有劳力,维持生活很困难。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马永伟从小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也特别懂事,心地善良,性格平和。他深知老百姓生活的不易,日后无论身处哪个位置,都对老百姓怀着深厚的感情,有能力为大家办点事,让他感到很欣慰。


马永伟对故乡的印象,只停留在童年的记忆里。他依稀记得,家乡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坐落在胶东半岛的最东边,与朝鲜隔海相望。他指的是荣成的成山头,又称“天尽头”,是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有“中国好望角”之称。这里群峰苍翠连绵,大海壮阔辽远,现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他还十分热心地邀请笔者一行,有机会一起去他的老家游玩。可惜已成憾事。


作为海边长大的孩子,大海给了他宽阔的胸怀,也赋予了他远大的抱负。


马永伟六岁那年,跟着妈妈和姐姐一起离开家乡去投奔父亲。那时陆地交通很不发达,沿海地区的老百姓出远门通常借助海上交通。他们跟着人群从荣成坐小帆船到青岛,再转大船。


从地图上看,青岛在荣成西南边,坐船到丹东要向北绕回荣成绕过整个胶东半岛,多走了一小半的路程。可能因为荣成是个小地方没有大轮船,也可能由于当时战乱的影响不得不这么绕行一大圈,反正是异常的艰苦。


由于帆船比较小,在大海中颠簸很不稳定,航行十分危险,为了保持船的平衡和稳定还特意装上一些木材。即便如此,一旦遇上大风大浪,小帆船就像一片树叶在茫茫的大海之中起起伏伏,颠簸不止。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都很后怕,但在当时没有选择。


结果这一次出海因为风浪太大无法继续前行,只好先返回。过了几天又重新出发,在不停地颠簸中一路呕吐不止,真是苦不堪言。从胶东半岛到辽东半岛,今天无论是海路、陆路还是航空都不过半天行程,而当时他们居然在海上漂泊了差不多一个月,才最终到达辽宁丹东。


当时闯关东有两个主要落脚点:一个是大连,另一个是丹东。因为这两个城市距离胶东半岛海上距离最近。时至今日,据说大连人有六成以上祖籍山东;丹东的情况也差不多,大街上随处都能听到山东口音。


年仅六岁的马永伟就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告别美丽的家乡来到东北一个全然陌生的城市。好在因为年龄小,加上当地的山东人特别多,他也没有觉得陌生,很快就适应了丹东的生活,这里成为他真正的第二故乡。


丹东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作为当时的辽东省省会(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省会设沈阳,丹东从此成为省辖市),早已解放,因此老百姓能够比较宁静地生活。这也让马永伟亲身体验到共产党的伟大。


当时他父亲做小生意收入不多,日子过得很紧巴。但是一家人能够团聚,生活比较安稳,小小年纪的马永伟第一次体会到了幸福的感觉。


但是这样的宁静并没有持续多久。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与朝鲜一江之隔的丹东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桥头堡,很快就被笼罩在炮火之中。


当时马永伟年仅八岁,刚入学不久。放学后他经常和同学一起跑到鸭绿江去玩,经常看到志愿军战士一队一队过江入朝作战,他们高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他的心里充满了崇敬之情。


鸭绿江岸边有很多用石头垒筑起来的堤坝,涨水的时候,江水会沿着石阶漫灌上来,水里漂浮着很多小鱼。马永伟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站在石阶上捞鱼。


有一次,他捞到很多小鱼,十分开心,就忘乎所以地沿着石阶一级级往下走,水从腿上慢慢浸到腰部,再到胸口,但他沉浸在捞鱼的快乐中,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直到一脚踩空,迅速滑向了深水区,而他还没反应过来,这时岸上有人看到惊叫起来:“快来救人呀,有孩子落水了!”


这时他才意识到了危机,因为他根本不会游水。当时旁边有一条无人的船,他非常恐惧,心想要是被水流卷到船底下就完了。


千钧一发之际,一名志愿军战士听到呼救声立刻跑了过来,连衣服都没脱就纵身跳到江里,一把将马永伟托起来用力推到岸上。马永伟立即清醒过来,觉得自己闯了大祸,都没来得及看清这位志愿军战士的脸,本能地一撒腿就往家里跑。等他回到家换了衣服,才意识到自己不对,应该问一问这位救命恩人的名字,是哪个部队的。于是他又跑回江边,哪里还有志愿军叔叔的影子!


后来他曾经多次回想起这件事,总是觉得非常内疚和遗憾。这个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的人,自己却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只知道他是志愿军,是部队的。从此对部队、对军人,除了崇敬更多了一份感激。


经此一劫,马永伟从此对水有了一种恐惧,甚至连游泳池也不愿意去。与同事出差有时候也会一起到海边游玩,他也总是在沙滩上溜达。偶尔试着下水,只要水一到腹部,立即转身往岸边跑。


后来他到大连上大学时,学校就在海边,体育课就是游泳。但是他因为潜意识里有一种抗拒,所以依然没学会游泳。一个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却一直是个旱鸭子!


他的这番经历,也提醒他在后来的人生路上一定要谨慎地走好每一步,不要闯祸,不要连累别人,也要懂得感恩。同时也在心里埋下了一种强烈的风险意识,对于他日后成为中国保险业的最高监管者,或者是某种命运的安排吧。


马永伟上高三的时候,开始面临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当时学校开始分班,分为理科班、文科班,不想考大学的另外分为一个班。


马永伟想,自己是继续考大学?还是早点参加工作?那些年父亲起早贪黑去批发点水果卖,他经常去给父亲帮忙。现在父母已经六七十岁了,身体大不如前,姐姐身体也不好,一家四口日子过得很艰难。


思前想后他觉得家里老的老,病的病,自己二十岁了,是个高高大大的劳动力了,应该担负起家里的责任来,所以就决定放弃考大学。跟父母一商量,父母觉得孩子很懂事,学习成绩也很好,不考大学很可惜,但是面对家里的窘况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就同意他毕业后去参加工作。


可是没过多久,父亲却因为脑溢血突然去世了。父亲一走,母亲和姐姐觉得马永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就改变了想法要他继续读书。他本来心里就想读书,成绩也很好,所以就决定继续考大学。


是考文科还是考理科呢?他内心是喜欢理科的,但是因为之前放弃考大学了,所以成绩落下不少。由于理科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短时间要赶上来比较困难。相对而言,文科更多的是凭记忆力,成绩赶上来容易些。所以马永伟就下决心选了文科。


在填志愿时,发现位于大连的辽宁财经学院离丹东很近,环境也很好,就把它选为第一志愿。但是财经学院具体是读什么的,毕业以后分配什么工作,他并不太清楚。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大学生可谓凤毛麟角,没有几个人了解大学,不像今天人人都能脱口而出985、211、双一流什么的。


辽宁财经学院创办于1952年,原名东北财经学院,校址设在沈阳。1959年主体部分迁往大连,组建辽宁财经学院,1985年更名为如今的东北财经大学。该校是文革期间全国唯一完整保留的财经类本科院校,堪称金融业的黄埔军校之一,走出了众多金融行业的高管和专业人才。例如:前央行副行长、工行行长刘廷焕,与马永伟同届;马永伟在中国人保时期搭班子的王宪章,则比他早一届。此外,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原建行董事长王洪章、原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郑之杰等皆出自该校。


辽宁财经学院(现东北财经大学)老照片(图片来自学校官网)


高考过后,马永伟被录取了,顺利迈进了辽宁财经学院大门。


去学校报到时,老师告诉他的分数挺高的,应该可以去北京读更好的大学,但是因为他的第一志愿是辽宁财经学院,所以就被该校录取了。马永伟也没有感到后悔,当时他也不太懂,而且这个学校离家比较近,可以照顾妈妈和姐姐,他已经很满足了。


大学四年,马永伟非常努力,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有一年学校搞“四清”运动,他被派去大连金州,那是一个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地方。他和同学去了当地老百姓家,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去的还有工作组人员,后来他们就和工作组人员一起开火做饭。但是做大锅饭要去很远的地方拉煤,马永伟每次都很卖力。这段经历虽然很辛苦,但是磨练了他的意志,也真实体验了东北农村的生活。后来回想起来,总是感觉受益匪浅。


大学期间,除了学习和社会实践,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很幸运地交了女朋友,是跟他同一个系的。


那时的大学是不允许谈恋爱的,一旦学校知道了要被劝退,所以只能偷偷进行。好在马永伟有很好的风险防范意识,恋爱期间一直没有曝光,直到两人顺利毕业,后来成为相伴一生的爱人!


回顾马永伟从童年到青年时代,两次与水的特殊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他深深地体会到,为了生存和发展,可以驾着小帆船无惧风浪去大海里搏击;但是不能因为贪图一时之快而失足落水。这也成了他一生铭记和恪守的人生信条。在此后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在基层,还是身处高位,他都时刻保持警醒,没有发生过违规逾矩行为,直到功成身退,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并不容易!


[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至其他平台所引发的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

保险文化
保险文化杂志社官方公众号。《保险文化》创刊于2003年,是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保险专业媒体之一。 杂志使命:保险文化的布道者; 杂志定位:保险行业的观察者、思考者、传播者; 杂志目标:保险经理人必备工具书; 杂志特色:敏锐、深度、实战、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