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能获得幸福吗》:不读懂罗素,不足以谈人生

文化   文化   2024-12-10 21:00   安徽  

每晚一卷书(JYXZ89896)——每天读一点好书,5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每晚一卷书”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主播佳音朗读音频

作者:每晚·瑾山月
来源:每晚一卷书原创 


1921年初春,英国哲学家罗素,前来中国演讲。


演讲结束后,有人安排他去爬山,并请了两个轿夫抬着他。


登山时,看着衣衫破旧的轿夫气喘吁吁的样子,罗素很过意不去。


他便招呼大伙停下歇息,还绞尽脑汁地想,如何安慰这群不幸的穷苦人。


可谁料,接下来的一幕,令他十分意外。


只见轿夫们席地而坐,掏出烟斗,二话不说地吸起来。


他们有说有笑,丝毫没有抱怨,反而一脸满足。


罗素忽然意识到,人的幸福,和外在的际遇无关,全然在于内在的感受。


在此之前,罗素曾苦苦探索“幸福”这一人生命题。


而这次中国之旅,让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促使他撰写了数篇关于人生的论文。


后来,这些文章都浓缩在了一本名为《我们还能获得幸福吗》的书中。


在书里,你将跟随世界顶级哲学家的步伐,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幸福之旅。


去探索痛苦的根源,去参悟快乐的真谛,去寻觅真爱的意义。


最终,你将在智慧与爱的引领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活法。


1

关于健康


  • 再闷闷不乐的人若能每天步行六英里,比任何人生哲学都更能增加幸福感。


书中一开篇,引用了哲学家AC格雷林的一句话:


“罗素活得很长,做了很多事。”


罗素的一生漫长而精彩,活了98岁,堪称学术界的“长寿老人”。


他格外注重健康,曾不止一次告诫晚辈:


“人首先是一种动物,幸福对身体的依赖,远超我们的想象。”


之所以感触如此深刻,与幼年的经历不无关系。


他贵族出身,生活极为奢华。


但身份再尊贵,家世再显赫,也阻挡不住疾病的侵扰。


三岁时,他的母亲和姐姐身染瘟疫先后离世;四岁时,父亲又不幸病逝。


接连的打击,让罗素在小小年纪就明白:没了健康,一切都是梦幻泡影。


所以,他才在书里,苦口婆心地说:


“再闷闷不乐的人若能每天步行六英里,比任何人生哲学都更能增加幸福感。”


如果一个人身体康健四肢有力,能轻而易举地爬山跑步,比懂任何道理都有用。


健康,是生命得以绽放的前提。


即便不如意的事再多,只要身心有力,就有的是勇气迎难而上。


哪怕眼下困难再大,只要健康还在,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很多时候,我们理解的幸福为有,有房、有钱、有名。


其实真正的幸福,是无,无灾、无痛、无疾病侵扰。


攫取幸福的第一步,是先让自己有个好身体。



2

关于兴趣


  • 一个人感兴趣的事越多,他获得幸福的机会就越多,受命运摆布的可能性就越低。


书中,罗素提到了一个数学家。


这位数学家,年纪轻轻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们本以为他把所有时间都放在研究中,但实际上,他分配给数学的时间少之又少。


更多的时候,这位数学家会去集邮,会去收藏旧瓷器、鼻烟壶、罗马硬币……


尤其是学术上遭遇瓶颈时,数学家会毫不犹豫地“自娱自乐”一下。


罗素说,生活中很多人活得“太高级”,对简单的快乐不屑一顾,这是大错特错的。


他坚信:“一个人感兴趣的事越多,他获得幸福的机会就越多,受命运摆布的可能性就越低。”


就像罗素自己,就是一个兴趣广泛的有趣之人。


他酷爱滑雪和旅行。


一有空就约着朋友去滑雪,还组建滑雪队打比赛。


他登上过埃菲尔铁塔,攀登过阿尔卑斯山,还借着去全世界演讲的机会领略各地的美景。


他的一生并不顺遂。


多的是政治迫害,学术攻讦,甚至还遭遇过牢狱之灾。


但因为这些爱好,罗素总能找到令自己度过困厄的办法。


尤其狱中的那段日子,他沉浸在数学推理与哲学思索中。


漫长又枯燥的囚禁,反而因为爱好的存在,变成了一段值得玩味的时光。


很认可书里的一句话:“根本的幸福,有赖于一个人的兴趣。”


一个人的兴趣越是广泛,生命的体验就越是丰富,人生的出路也越多。


任命运再蹭蹬,只要心中有所热爱,就没有熬不到的明天。


发展一项爱好吧,关键时刻,它将成为你的救赎。



3

关于爱情


  • 最好的爱,是赋予对方生命活力。


关于爱情,哲学界有个挺有意思的争论。


“幸福学派”创始人伊壁鸠鲁认为,爱与快乐毫无关系。


但在书里,罗素却斩钉截铁地驳斥道:爱,一定能增加人生的趣味。


他说:
最好的爱,能互相赋予对方生命力。其中的每一方都满怀欣喜地得到爱,也毫不费力地付出爱。怀着彼此带来的幸福感,每个人的世界都变得更加有趣。
关于这个问题,罗素非常有发言权。


他与夫人艾丽斯的相处,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当年在剑桥读书时,他与艾丽斯一见倾心。


但因为身份悬殊,家里反对他与这位平民姑娘接触。


罗素不顾家族反对,毅然与艾丽斯喜结连理。


他们一起旅行,足迹踏遍欧洲,还一起读书,共同读完了《资本论》。


随后,二人同去柏林做深入观察,讨论未来半个世纪内历史的走向。


罗素鼓励艾丽斯继续在剑桥历史系深造,并不急于将她束缚在家庭之中。


而艾丽斯也支持丈夫的事业,对罗素进军数学领域,给足了精神上的辅助。


几年后,罗素出版了著名的《数学原理》,并越来越忙。


而艾丽斯则选择隐居乡下,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尽管他们因为选择不同没有走到最后,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段婚姻令他们更为成熟睿智。


很多年后,念及这段往事,罗素十分动情地说:


“持久而热烈的爱情会摧毁自我主义的坚壁,产生出一种合二为一的新东西。” 


爱,不仅仅是荷尔蒙的冲动,更是两颗灵魂的曼妙共舞。


真正的爱,是把分散的力聚合,是给相爱中的每个人新生。


与滋养自己的人在一起,我们才有力量撞开幸福的大门。



4

关于内耗


  • 只要不停地琢磨不快乐的原因,人就会陷入自我中心这个恶性循环。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偶尔被人冷落,便不停地复盘,试图从自己身上找出不受欢迎的原因;


不小心搞砸了什么事,也是第一时间自责,怪自己不该这样不该那样。


碰上不如意的事,还忍不住思索,我为什么不开心?凭什么倒霉的是我?

诸如此类的质问,肆无忌惮地消耗着心力,令人活得疲惫又绝望。


往往是思来想去,也与现实无益,反而让自己陷入痛苦的内耗。


罗素年轻时,也有过这种思考的误区。


当时,他被一些同学孤立,嘲笑,起外号。


他就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真的有问题,但反思着反思着,就转向了自我攻击。


认定自己被排挤,是因为丑陋、愚蠢、无趣、懦弱……


这种残忍的自我贬低,令天性乐观的罗素,甚至萌生了自杀的念头。


好在关键时刻,家人朋友及时出现,用陪伴和鼓励带罗素走了出来。


很多年后,罗素回忆起这段经历,忍不住在文章中感慨:


“只要不停地琢磨不快乐的原因,人就会陷入自我中心这个恶性循环。”


所有不如愿、不幸福、不美好的原因,想多了都是折磨。


与其苦苦追问“为什么”,倒不如集中精力去想“怎么办”。


把想的功夫用在做上,人就会逃出自我的桎梏,走向更开阔的人生。



5

关于生活


  • 永远正确的人,永远无聊,或者说接近于永远无聊。


在书里,罗素谈了很多教育理念。


本以为这洋洋洒洒的几万字,全是规劝与教导。


可细细读来才发现,字里行间充斥着的,全是罗素难以抑制的愤怒。


比如谈到约束,罗素说,母亲教导孩子克制,像泥塑木雕一样不苟言笑,这种情形令人心碎;


谈到培养,罗素说,教导人为社会成功而活,人必定是黯淡无光枯燥乏味!


在他看来,特别正确的做法,只会把人摧毁。


让原本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枯萎成毫无生机的生存机器。


所以,他才一次次振臂疾呼:“永远正确的人永远无聊,刻意追求成功无法幸福!”


而他自己,为了对抗所谓的“正确规训”,也是不遗余力。


当年一战爆发,英国当局大肆鼓吹战争的合法正义。


罗素却不受蛊惑,坚定地扛起反战的大旗。


结果,他被各种残酷打压后,又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


表面看,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简直是“大错特错”,但几十年后,正义站在了罗素这边。


他因为呼吁和平,得到了全世界的敬爱,他本人也蜕变成更坚强更乐观的人。


无论何种时代,规训就在那,严肃得不容一丝质疑。


如果你屈服,就永远会被所谓的“正确”绑架。


只有时刻保持伶俐与清醒,才能找到那条真正对的路,并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6

关于幸福


  • 幸福的秘诀非常简单,所需不过平常之物。


书里,罗素写了自己与朋友谈论幸福的过程。


当大家说完时代的动荡、理想的破灭后,罗素差一点得出结论——幸福,是不可能的。


但他不甘心,又去找其他人聊幸福。


这次,他没有再找什么学术大咖,而是拜访了家里的园丁、看门人、猎户和农夫。


其中,园丁的经历令他大受启发。


这位园丁,特别喜欢去林子里打野兔,每次想到干完活后能去狩猎,他就兴奋不已。


园丁看上去活得贫穷又孤独,但实际上他内心的幸福感一点也不少。


罗素感慨道:“幸福的秘诀非常简单,需要的东西大都也是平常之物。”


肚子饿了有饭吃,天冷了有棉衣穿,偶尔还能追求点小爱好,就算很幸运了。


这种稳稳的安全感,谁也夺不走的知足,才是我们大多数人可以实现的。


谈及罗素的幸福观,周国平有句分析很精辟。


他说:“不必为对抗自己而分裂,也不必为对抗世界而斗争,与生命之流自然而然地结合,就是最幸福的人。”


我们也不妨如此,更自在,更勇敢,更真实地活。


做想做的事,见喜欢的人,品尝人生的苦辣酸甜,领略世界的千奇百怪。


不对抗什么,也不屈服什么,坚定地做自己,不辜负每个当下。


这,或许就是幸福的真谛。



1950年,已是78岁高龄的罗素,前往美国讲学。


途经普林斯顿时,他去拜访了一下老朋友爱因斯坦。


就在他与爱因斯坦畅谈人生时,一个巨大的喜讯从天而降——


他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罗素即刻飞往瑞典,接受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


面对记者采访时,他说出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话:


“有三种质朴而异常强烈的激情一直支配着我的生命: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求索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无限怜悯。”


在书里,罗素也曾斩钉截铁地指出:


“美好的人生,是由爱所激励,由知识所引导的。但从根本上讲,爱才是幸福人生最根本的条件。”


爱自己,就不会令自己陷入病痛与险境,也不会令自己陷入麻木与无聊。


爱别人,就不会去控制去霸占,而是会在互相滋养中抵达更深的快乐。


幸福很难吗?


这本书给出了明确答复:幸福再简单不过。


我们还能获得幸福吗?


罗素给出的答案是,只要你真实地活,你就是幸福的人。


好好生活吧,牛奶会有,面包会有。


而你所期待的一切幸福,也必然降临。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广告

- End -


本文系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原创,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忙也别忘记给自己充电,欢迎关注每晚一卷书。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哦 

每晚一卷书
每晚悦读,不辜负每一个阅读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