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一卷书(JYXZ89896)——每天读一点好书,5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每晚一卷书”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主播佳音朗读音频
古人云:“身不苦则福禄不厚,心不苦则智慧不开。”
这句话,也正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人生写照。
前半生,出家之前,他是风流绝代的名门贵公子。
虽出身极好,可后半生他却命途多舛,经历了生离死别,也尝尽了酸甜苦辣。
这些刻骨铭心的苦楚,逐渐让他变得透彻、通达。
终于在三十八岁那年,他得以勘破红尘,皈依佛门,成为世人敬仰的弘一法师。
正所谓,凡是磨你的,必能渡你。
很多时候,劫难也是一种馈赠,苦厄也是一种指引。
读了三遍《弘一法师传》,我才明白:你经历过的所有痛苦,都是为了让你开悟。
1
《弘一法师传》里记载,18岁时,李叔同喜欢上了天津第一名伶杨翠喜。
两人一见倾心,很快就私定终身。
可门第高贵的李氏家族,绝不允许一个梨园女子登堂入室。
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李叔同只能暂时搁置求娶杨翠喜的念头,前往上海求学。
等他再次回来,杨翠喜已经被人带到了北京,后来嫁入了豪门。
《上阳赋》中有一句话:人终究会被其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扰一生。
从此,杨翠喜便成了李叔同心中的一个执念。
每天夜里,他都想起杨翠喜的面孔,内心非常煎熬,几乎夜夜失眠。
后来,李叔同考上了上海南洋公学。
在上海,他结识了很多女子,如谢秋云、李苹香等,然而他却无法喜欢上任何人。
他总试图在这些女人身上,找到杨翠喜的影子,但换来的却是更深的折磨。
因为内心郁结太多,后来他生了一场大病,在家躺了几个月。
直到这时他才明白,执念太深,不仅无用,反而折磨自己。
此后他开始试着放下过去,慢慢走出这段没有结果的恋情,让内心逐渐恢复平和。
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大的牢笼,就是内心的执念。”
成年人的世界总有遗憾与失意,再强大的人,也会被心中堆积的执念压垮。
只有经历过失去,你才能懂得,很多事物都是无法强求的。
对于生命中那些错过的人与事,死死揪住不放,只会让你越活越累;
只有及时松手,给内心松绑,你才能得到解脱。
正所谓:一念放下,天地皆宽。
凡事不执着不强求,执念少了,你的日子才能过得轻松舒适。
2
曾国藩曾说过: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
人这一生,得与失往往是守恒的。
你得到一些东西,必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有得有失,是生命的必然。
若是太过看重一时的成败输赢,就只能被得失所累,烦恼丛生。
当你遭遇过种种挫折,就会明白:对一个人而言,命运凡有剥夺,暗中必有成全。
李叔同年轻时,曾经历过各种不顺与坎坷。
一开始,他想通过考取功名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可才华横溢的他,踏入科举之路却屡屡受挫,最后只得了个童生出身,连秀才都未考中。
后来革命爆发,他又怀着热情一头扎进了滚滚革命浪潮之中。
结果他支持的维新变法,只维持了短短百日,便以失败告终。
李叔同也因此受到通缉。
更不幸的是,李氏族人由于怕受牵连,还将李叔同一家赶了出去。
接连经历了如此多的失败与打击,李叔同非常沮丧,于是他拿起笔写了些诗歌、小说,抒发心中的郁闷。
这些作品一经发表,便引起读者追捧,也受到评论家的赞赏。
此后他便投身到文艺创作当中,一步步成为著名作家。
谁也没料到,仕途没走通、革命也没干成的他,最终却在文艺界大放异彩。
亦舒说,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勿愤愤不平。
对于一时的成败锱铢必较,只能给自己找不痛快。
当你以平常心接纳现实中的得失,你会发现,山重水复的尽头,往往藏着新的出路。
《滕王阁序》里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悟透得失,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生活自然也就少些痛苦,多些洒脱。
3
南朝文人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离而已矣。”
人这一生,总要经历各种离别,走着走着你就会发现,自己慢慢活成了一座孤岛。
1898年,李叔同迁居到上海。
在那里,他与文人许幻园、袁希濂等人结下了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
他们五人经常聚在一起,谈论诗词歌赋,诉说彼此理想。
然而时局动荡,不久后上海爆发经济危机。
许幻园于一夕之间破产,只得被迫离开上海,远走他乡。
某天大雪纷飞中,他来到李叔同家屋外告别:“叔同兄,我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罢,就转身消失在了漫天的风雪中。
望着好友的背影,李叔同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过了几年,他独自去日本留学,与妻子远隔重洋,长久的分离也让他饱尝思念之苦。
再后来,母亲的去世,更是让他伤心欲绝。
人世间的生离死别,让李叔同逐渐看淡了悲欢离合,懂得了孤独是人最终的归宿。
于是在39岁那年,他抛却世俗的一切,只身遁入空门。
作家刘亮程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
人生本就是独自赶路的旅程。
越是往前走,随着一次次的告别,我们身边的人就越来越少,最终只剩下自己。
在这世间,能陪你一程的人很多,但没有人能陪你从起点走到终点。
独孤是人的底色,也是我们生命中不可逾越的高墙。
当你悟透了孤独,你才能笑对人生聚散,在独来独往中享受内心的丰盛。
4
书中记载,弘一法师从小体质较差,他一生小病不断,也经历过一次重病。
那是1935年底,他受邀来到泉州惠安,在乡间讲经。
在此期间,他患上了风湿性溃疡,病重时全身高烧,手足也开始溃烂。
医生看过后,开了药方,说:能不能好,得看命。
那会他痛苦得不能起床,只觉得死亡在渐渐逼近,甚至连遗嘱都写好了。
但没想到,治疗起效果了,很快他的病就开始好转。
这次大病,让弘一法师在生死边缘走了好几遭。
后来谈及这次经历,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广洽法师这样感慨:生死之事,蝉翼之隔。
在他看来,生与死是相邻的,生命也是短促的。
无论是谁,都逃不过生与死的羁绊。
所以我们活着的时候,不用畏惧死亡,而应该把每一秒都过得充实丰盈。
自那以后,弘一法师便废寝忘食地投入到佛学研究中。
有次生病期间,他仍强坐着奋笔疾书。
面对弟子们的劝说,他笑着说了句“小病从医,大病从死”,说罢继续埋头创作。
言语间,尽是对生死的看淡。
在这种努力下,他写出三十余本律宗著作,成为一代佛学宗师。
《死亡诗社》里说:我们像旅人那样走向目的地,世界是客栈,死亡是旅行的终点。
一想到人终有一死,很多人就会蜷缩在恐惧的阴影中惶惶不安。
可无论接不接受,我们都必须承认: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悄无声息地隐入尘烟。
古人说:向死而生,以终为始。
死亡是注定的,但怎么活却由你自己决定。
学会勘破生死,用心善待每一天,尽情拥抱滚烫人生,你才不枉来世间走一遭。
▽
《五代史平话》里有句话:“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
人这一生,总要经受万千坎坷与重重苦难。
然而所有那些失意、受挫的时刻,恰恰也藏着我们开悟、觉醒的契机。
点个在看,读懂弘一法师的一生,学会看淡得失,断执念,舍负累。
当你悟透了人生,自然就不怕生活的任何刁难。
- End -
本文系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原创,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忙也别忘记给自己充电,欢迎关注每晚一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