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一卷书(JYXZ89896)——每天读一点好书,5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每晚一卷书”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每晚·许朝暮
工作中,经常忍不住拿起手机刷碎片化信息,一连几个小时越刷越上瘾;放了假,在家里一躺就是一整天,沉迷游戏、小说和短视频而无法自拔;吃饭、走路,甚至上厕所时手机也不离手,仿佛一会不看手机,就会觉得空虚。
对此,作者尼尔·波兹曼早已发出警告:警惕那些让我们上瘾的东西!
他在代表作《娱乐至死》中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书中,他提到美国进入电视机时代后,大多数人以无休无止的娱乐,代替了思考和学习。他们毫不费力地感受快乐,在低级欲望中越陷越深,最终困在底层浑浑噩噩度日。而如今,互联网已逐渐替代电视机,成为新型娱乐“陷阱”。越来越多的人被绑在手机上,化身叼着“电子奶嘴”的巨婴,却还浑然不知。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所有让你上瘾的东西,都在悄无声息地毁掉你。而是让你成瘾的快感
一个是印刷机时代,纸质书盛行,人人崇尚阅读、思考与交流。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翻阅报纸和书籍的人,作者耳边也时常听到朗朗读书声。无论是光鲜亮丽的职员,忙于家事的主妇,还是田边干活的农家小孩,都会挤出时间来阅读。他们可以从中丰富知识、开阔见闻,在理性的思考间不断完善自我。然而,自从进入电视机时代,人们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于枯燥的书本,电视机就像是五彩斑斓的潘多拉魔盒。只要一打开它,肥皂剧、八卦新闻、搞笑节目便轮番涌现,几乎二十四小时不停歇。人人都盯着屏幕傻笑,忘记了阅读,忘记了思考,沉溺于“娱乐至上”的享乐主义。而距离这本书出版近40年后,如今的我们,又困在了更热闹的互联网中。前段时间,广州都市动态调查首期成果报告会上发布了一项数据:在不同年龄层的受访者中,有68%的儿童会使用电子设备,每天平均使用近2小时。80后、90后和00后群体中,则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居民,每天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也就是说,除了吃饭、睡觉、工作之外,人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手机上。十几秒刷完一个搞笑视频,二十分钟打完一把游戏,一小时追完一部无脑短剧……每个人都被大数据的算法套牢,沉溺于无节制的感官刺激、无限度的即时快感。等回过神来,大把的时间已白白溜走,宝贵的专注力也找不回来了。“数字技术逐渐掌握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感受,让我们对它们成瘾,远远超过了正常的程度。”但在《娱乐至死》中,作者强调:娱乐本身并无对错,只是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元素。刷不完的八卦热点,看不过来的口水仗、形形色色的小说、短片……一旦你不保持警觉,不加以节制,就会被廉价的多巴胺快感牵着鼻子走。终有一天,你会在大数据的牵引下,逐渐丧失理智,脱离现实,让生活滑向无底深渊。日后定会让你加倍痛苦
有一档叫《芝麻街》的节目,以木偶、动画和真人表演等形式,教授孩子们基础的算数、阅读。凭借“寓教于乐”的标签,这档节目火爆全美,吸引了无数孩子的注意力。为了跟同龄人有话题,孩子们几乎每期不落,以吸收浅显的碎片化知识代替读书学习。可这些信息,无法帮助孩子们精通书本上的内容,仅仅延长了他们花在电视上的时间。久而久之,有些孩子难以再保持专注力,有些孩子变得情绪暴躁、缺乏耐心,还有些孩子甚至产生了厌学倾向。这就是垃圾快乐的可怕之处,人一旦沉溺其中,就会被其消耗,受其摆布。而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手机比电视机带来的杀伤力更大,上瘾力也更强。无论大人孩子,都在随时随地享受娱乐的同时,逐渐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刚上班时,她换了当年最新款的触屏手机,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只要轻轻滑动手指,就有看不完的明星八卦、热点话题,让她一连刷几个小时都停不下来。紧接着,短视频、短剧、直播购物兴起,她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恨不得整个人都长在手机上。结果,时间久了,她发现自己一放下手机,就感到极度空虚和无聊。工作效率也下降得厉害,原本一小时完成的任务,总要拖一天才能做完。再后来,她看电视剧要倍速,开车时也会分神,甚至经常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眼看手机已严重影响到生活,她痛定思痛,决定卸载消耗较多的app,并严格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熬过艰难的戒断期后,她终于夺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权,还培养了健身、阅读的好习惯。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时间,消磨你的意志力,摧毁你向上的勇气。现代脑科学认为,人的脑神经是不断生长的,但如果缺乏足够的思维训练,脑神经就会死亡、萎缩,人也就变得越来越笨。正如《娱乐至死》中所说: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很多时候,我们会高估自己的自制力,低估手机的诱惑力,以为偶尔放纵一下无关紧要。然而,当你捧起手机的那一刻,你就已经掉进了算法精心编制的陷阱。那些眼花缭乱的视频、直播、游戏,会不断刺激你的感官,促使你分泌多巴胺,越刷越上瘾。到头来,你的精力被透支,心智也被磨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一步步废掉。从戒断低级成瘾开始
互联网时代,我们逐渐变成了帕维尔·库钦斯基创作的漫画中那样:放弃提升自我的知识汪洋,把自己困在一方无意义的信息漩涡里;最后一步步丧失思考力,沦为现代社会里认知僵化、盲目愚昧的原始人。细思极恐之余,我不由得想起《娱乐至死》中,作者发出的一句警告:“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为低级的快感而放纵,你只会逐渐麻木并堕落;为高级的快乐而克制,你才会更理智、更强大。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以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低级欲望。警惕娱乐至死,远离虚无的网络世界,你才能找回流逝的时间、专注力和思考力。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说过一句话: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出门坐车、吃饭、购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无可避免地要用到手机。尽管彻底远离手机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有节奏、有目的地使用它。首先,你可以为自己设置app使用时间,比如早上8点—10点禁用某些app。其次,你可以“调教”自己的信息流,微信只看已订阅,某书、某音只看已关注。平时在工作中,你可以尽量使用网页版搜寻信息,养成少看手机的习惯。如果实在控制不住玩游戏、刷八卦等,那就干脆卸载app,提高下次打开它们的门槛。只有这样,你才能反过来驾驭手机,真正享受到互联网的便利。很多时候,我们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轻松获取各种信息。渐渐地,人就成了互联网宠物,困在狭隘的信息茧房中寸步难行。每晚下班后,他都会关掉手机,独自在宿舍楼的杂物间待两个小时。在屏蔽繁杂信息的宁静中,他会专心阅读大部头著作或练习写作。多年后,他的工友们还在起早贪黑送快递,他却逆袭成为畅销书作家。有句话说:一个人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往往决定了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也可以规定一个时间段,放下手机,隔绝网络,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研究一门技能。清空“短平快”的碎片信息,给自己的大脑腾出空间,容纳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听过这样一句话:未来,只有特权阶级才能进行数字戒断,而80%的底层阶级将被零工经济绑定在智能手机上。如果你把精力都花在奶头乐上,便永远不会再想着改变当下的生活。想要打破这种桎梏,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线上的虚无缥缈,回归到线下的真实体验。比如,我们可以周末去散散步、打打球,跟朋友聚聚会、聊聊天,去户外亲近大自然……无论你在互联网上活得多么体面,玩得多么痛快,最后终究还是要直面现实中的关卡。从喧嚣的网络中挣脱出来,不再被无关的信息侵蚀,不再受负面的情绪裹挟。只有走出门去遇见、经历和感受,创造真实的人生体验,我们才能全身心获得成长。心理学家米哈里,曾在《心流》中提到:当你做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时,能特别专注地投入,并得心应手,这时人会产生一种浑然忘我的愉悦感。困难的事情,往往需要你克服本能,耐住寂寞,一点一滴去钻研。但在这个看似痛苦的过程中,你的大脑会高速运转,精神也会高度集中。不知不觉间,你就会摆脱低级快乐,享受到自我提升的巨大满足。给自己设置一些有难度的小目标,学一门乐器,掌握一门语言,坚持健身一年……做一个时时精进自己的人,你自然而然就能戒掉低级的成瘾,迎来人生层次的跃迁。学者陈丹青评价《娱乐至死》时说: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尼尔·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讯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
互联网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也制造了无数屈服于欲望的奴隶。
沉浸在虚拟世界的你我,正在被手机绑架,一步步逼近无底深渊。别让自己的生活落入精密算法的操控,也别让自己的生命沦为低级快乐的牺牲品。远离迎合你的廉价快乐,去做那些看似困难却有价值,看似痛苦但有意义的事情。当你扎扎实实地塑造自己,从容有序地应对生活,便能牵引自己不断向上生长。点个在看,放下手机,走出虚拟世界,走进现实,你会摆脱“娱乐至死”的诅咒,享受到真正高级的快乐与满足。- End -
本文系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原创,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忙也别忘记给自己充电,欢迎关注每晚一卷书。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