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方国土的战友们(一)赴靖西孟麻实习

文摘   情感   2024-12-22 00:01   广东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经·国风·秦风》


在我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有一段经历十分值得珍惜,如今虽然几十年过去了,然而那时的许多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感到既亲切又难忘。

1980 年至 1983 年我在桂林陆军学院学习,按照课程的安排,我们这些从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中直接考上军校的大学生,其间有两个月的实习时间,于是在1983年的春节过后,即1983年的3月16日至5月16日,我们被安排在当时正是边境冲突不断的广西边防部队实习。

早就听说过边防部队的日子是非常艰苦的,那里地处深山老林,交通通讯都极不方便。既要站岗、放哨、执勤、训练,同时又是战事不断,在大家的心中自然是个很艰苦危险的地方了,用当时人们的话来说,阵地上的生活就是:“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心想,在边防实习有两个月的时间,这样艰苦难熬的日子该如何打发呢?总要有点精神方面的生活吧?于是便选了几本书放在行囊里,临走时又到桂林市新华书店买了本王力教授所著的《诗词格律》一书。便与实习的队伍踏上了开往前方的列车。

列车于当晚到达南宁后,在南宁兵站住了一宿,第二天便改乘汽车,一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军队新建的营房,一律上书“守边御敌、保卫边疆”几个大字,边境检查站也多了起来,就这样不知道走了多久,当听见带有地图的同学说,汽车是沿国境线附近走的、敌军的炮弹可以打到公路上时,车上的气氛便骤然紧张起来了。

到达靖西县城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我们班的十一个人被分配在一个叫孟麻的地方实习(另一个被分配到其他地方)。驻守在孟麻的是八连,当晚连队派有一台解放牌大卡车来接我们。靖西本来就比南宁等地要冷,况且又是初春天气,春寒料峭的,夜晚汽车在简易的国防公路上快速行驶,一路上颠簸得很厉害。我们十一个人坐在没有封闭的车厢里,阵阵寒风穿车而过。大伙都尽量往前面驾驶室后的位置挤,因为驾驶室的位置略高,稍可挡风,幸而在出发前学校借给我们每人一件旧军大衣,大家用大衣紧紧地裹住身体、蜷缩在一起。不知过了多久,才到了孟麻。


到孟麻吃过晚饭后,连队便安排我们休息,为了让我们休息好,战士们热情地将床铺让给我们,而他们自己则睡在地板上。孟麻当时尚没有通电,连队配有一台发电机,主要用于抽水用,另外每天还可以有一个小时的照明,除此之外,大家都是用蜡烛照明的,所以觉得很不方便,连队的营房为二层高的楼房,我被安排住在二楼。到了宿舍,我刚坐下想与战士们聊几句,只见外面枪声大作,喊声四起,原来是有敌方特工来偷袭,接着便听见楼下连长指挥战士们驱逐敌方特工的声音。我顺手抄起一支冲锋枪正想往楼下冲,只见有个战士若无其事地对我说没有什么事的,要我晚上不要随便出去。再看看身旁却是出奇的安静,有的三三两两在用家乡话聊天,还有的提着水桶去洗澡,有的在烛光下看书写家信,一副处变不惊的模样,这与我想象中的夜间遭遇敌人偷袭时紧张慌乱的气氛是完全不同的。心中觉得好生费解,便问身旁的战士为何他们不怕?他不冷不热地回了一句说这种事见得多了,哪里怕得了这么多?约莫过了半个小时后便听说特工已经被赶跑了。

第二天早饭后连长召集我们开会,从他的介绍中得知,孟麻也称葛麻,驻守在孟麻的有一个连,习惯上叫“孟麻八连”。孟麻是一个大队,因在边境线上,离其他圩镇又远,因此附近的群众多到孟麻进行各种商品交易,互通有无,因此也就有了孟麻圩。在中越两国关系正常的时候,孟麻街经常放电影,同时也邀请越方群众一起观看。八连共有五个阵地,都在国境线上。每个阵地上的人员多则一个班,少则四五人。其他的人都住在连部,至于这次我们来实习,有的被安排在阵地上,有的被安排在连部。同时要求战士们一律称呼我们为班长。其中的坡团山是最大的阵地,上面有十个人。这次到坡团山实习的共安排两个人,我与郑二便被安排在那里。坡团山除有一个班外,排长也住在上面。午饭后,排长带着两个战士来接我们上山。那排长约莫二十六七年纪,长得五大三粗,满脸的络腮胡子,头戴钢盔,手拿拐杖,身上背着一支手枪,两个战士一个叫李祖望,一个叫章子期。他们将手里的冲锋枪交给我和郑二,然后一人拿根扁担挑起我们的行李往山上走。那时天上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春寒料峭的,四周起了浓雾,坑坑洼洼的泥泞道路在山间谷地盘旋,两边是杂草丛生,有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在静静地开放。整个环境显得原始、落后、荒凉、寂寞。走了很长一段路也不见有其他的行人,我知道这一行意味着什么。原来我以为在边境地区一定是部队云集,到处都是军人。然而到了之后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原来自1979 年边境大规模战争后,主力部队都撤回到内地,边境线上只留下少量的一线连队在执行守点卡口,防止偷袭和应对突发事件的任务。以前常从古书中、诗词作品中得知戍边军人的征战之苦,而这次却轮到了自己。心情也就像当时的天气一样,显得阴郁、沉闷、落寞起来。于是实习还未开始便想到六十天后要走的事来了。(未完,待续......)


延伸阅读:

边防五师一线连队简史:十三团孟麻8连

作者简介
冯建平, 笔名十年戍边、甘棠退士, 1961年生, 广东梅州市人,当代军旅作家、边塞诗人, 早年在家乡过耕读生活, 中学毕业后仗剑从军, 先后就读于桂林陆军学院(1980年—1983年) 和南京陆军指挥学院(1985年—1987年) , 毕业后长期在广西十万山区的边防部队服役, 后转业到法院工作。少时从容于吴、越、燕、赵之间, 南粤、八桂大地, 历任排长、作战参谋和法官等职。年轻时读《左传》, 手不释卷, 爱《甘棠》之诗。除钻研军事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外, 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 每于戎马倥偬之际尚行吟于山水之间。经常利用战备、训练、执勤、演习的间隙在高高的山岗上、茂密的丛林中、清澈的小溪旁、荆棘的道路边读书写作, 十年戍边, 将壮丽的诗篇写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发表有军事学术论文和审判案例, 1993年著有诗集《十年一梦系云华》一书。
本文来自《万山草堂美文集一一亲情路》 (本书可在淘宝网购买)


五师边关岁月
原广西边防五师始建于1979年4月,由参加自卫还击作战的42军负责组建,负责靖西、那坡边境防御作战任务,于1992年12月撤编,改称边防五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