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一开始我以为只是电影里演员演的间谍潜伏在你我之间的敌人,后来我当兵来到边陲线上站岗放哨、巡逻、潜伏,为祖国边陲守边御敌时,才真正理解潜伏是多种的含义。因为,我们边陲线上潜伏与电影演员们演的潜伏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潜伏是在寻找一个有利隐蔽地方进行观察敌人动向,伺机活捉对方特工人员来了解敌人的军事情况,以便能更好地作好还击敌人的破坏阴谋。
我1984年冬入伍不久,在营部新兵训练一个月后,因边境前线战备紧张,很快就分配到连队。连队每天除了严肃紧张训练外,晚上,班排新战士都要跟随老兵轮流站岗放哨1小时到天亮,保卫好连队指战员们安全,也是做好新老交替准备工作。同时还要不定时到边境线上巡逻、潜伏。我连驻守在广西靖西边境线上,龙邦口岸上边的巴恩山就是原我六连的前沿阵地。当时,边陲战事吃紧,战争一触即发,随时都有牺牲生命危险。我连为了加强防范敌人来袭,在巴恩山阵地到我连部连接山村公路的交汇路口左(现沿边公路)侧上边设一个潜伏点。我是新兵第一个被挑选去潜伏的。1985年春节期间,为了边境人民过上一个平安、吉祥的春节,防止对方特工破坏骚扰,连队按上级指示在边境线上设立了潜伏点。那时正是春寒料峭,春雨绵绵,雾气茫茫,能见度极差,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我们担负着全连重托潜伏战斗任务。
潜伏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潜伏前要做很多细小工作。潜伏地方是不能暴露目标的,白天训练后,利用傍晚时间,由班长负责,叫两名战士,带上冲锋枪和铁揪,先观察地形,挖掘好潜伏点。挖掘潜伏点时,泥土也要堆放隐蔽好,不能被人发觉。潜伏的坑要挖横、直、深一米左右,成立体型,一个坑蹲一个人,里面造型还要有能坐的地方,距离每隔一米一个坑,一个潜伏点是三个坑,也就是一组潜伏有三个人。潜伏地点选择挖好后,晚上不管天寒地冻,风吹雨打,还是蚊叮虫咬,都必须准时到达潜伏位置。记得我第一次潜伏,是一个黑呼呼的夜晚,天上下着毛毛雨,班长赵国华(湖南人)带领我和另一位战友去潜伏前,每人发两小块压缩饼干(我是第一次见到)和一支微型小手电筒,然后,全副武装,穿着水衣,从连部兵房背后左上边六号高地防空洞操小路悄悄进入潜伏点。小路崎岖难行,杂草丛生,我们借着小手电微弱灯光,边走边用枪刺挑开前面路障,艰难地向潜伏地点摸去。到达潜伏点后,各就各位,班长还拉出一条长长的绳索,拴在我和另一位战友手上,时不时拉拉绳索,防止我们打盹睡觉,影响潜伏任务。直至第二天早晨,天蒙蒙亮,我们才把麻痹了的大腿轻轻移动,待稍微可以活动走路时再慢慢撤退回连队。潜伏是非常辛苦和难熬的,对磨练一名战士的坚强意志毅力有重要作用。我作为一名边陲新战士,能经受战场上潜伏考验,感到荣幸和高兴的。
2013年7月初,我怀着对边陲第二故乡家园的思念,和战友们来到了曾经热血沸腾,神采飞扬,留下一串串闪光青春足迹的地方——原广西边防五师十三团二营六连。在走遍连队各阵地哨所后,便来到沿边公路进入连队的交汇路口拐弯处,四处张望,努力寻找以前的潜伏地点。尽管我对此印象深刻,可就是找不着那个地点了。因为,离开部队已经二十五年过去了,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以前的山村大道如今变成了沿边公路,也许是改造山村大道时把潜伏地点铲除了,现在潜伏点对面有一个矿产资源场所挂着某公司的招牌,其它基本上没有变化,山还是那座山,路还是那条路,唯一变化的是山变青了,水变绿了,鸟儿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再也看不到战争时期的紧张状态,而是看见一幅改革开放,富民兴边,风光旖旎,醉人芬芳的画卷。愿边境人民永远安康、幸福、快乐!也祝福我们伟大祖国永远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