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方国土的战友们(六)炮台山会老乡

文摘   情感   2024-12-27 01:50   广东  


在坡团山西侧约几百米远的是炮台山,因其上建有炮台而得名,俗称“孟麻炮台”,又称“葛麻炮台”。炮台山与坡团山不同,坡团山主体是土山,高 1024米。而炮台山则是石山,高 1036米。坡团山相对较缓,而炮台山则骤然壁立,有华山之险,从山下上山只有一条小路。炮台山虽说也是一个班,但其实平时只有六个人,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有一个人值班就可以了,前提条件是警惕性要高,不能打瞌睡。因为只要守住一条路,就是再多的人也很难上来的,不像坡团山,四面皆可以上来。

有一次我下山挑水的时候遇到我那位住在炮台山上的老乡利绍平,他家是广东博罗岭子头村的。寒暄过后他热情地邀我到炮台山上做客,我是满口答应。第二天天气晴和,我和坡团山上的几个战友在炮台山上的战友们的接应下来炮台山,到了山下,只见有一道十来米的石墙,石墙之间筑有一个拱门,门口上方大书“登台”两个斗大的大字,笔法朴拙厚实、饱满苍茫,用笔有力。炮台山险峻陡峭,上山的唯一小路是沿着石壁一侧盘旋而上的。上得山来,仰望苍穹,俯瞰大地,但见红日东升、霞光万道、天高寥廓、六气回旋、大地苍茫、群峰参差,在太阳的映照下烟光迷离,异常壮丽。几百里山川胜景尽在俯瞰之中,清风过处,鹰击长空,好生舒爽。心里忽然升腾起一种莫名的激动,我想起了读小学五年级时在学校学过的一首歌,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于是引吭高歌:

手握一杆钢枪,

身披万道霞光,

我守卫在边防线上,
这一方国土的战友们,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边防军人的自豪、荣光和肩上的责任。

山上有一几十平方米见方的坪地,上有炮台旧址,石墙厚达数尺,原来的大炮已搬迁到孟麻街,驻守在此的战士们就将床铺安放在炮台里面。见我们到来,战友们一边给我们介绍附近的敌情、地形,一边热情地张罗午饭,并从附近的地里采来野菜。炮台山的战友们烹调技术不错,做出来的饭菜香喷喷的,令人胃口大开。而在山顶架着一挺口径为12.7mm的高射机枪,有如饿狼一般正虎视眈眈地对着坡团山方向,从这里看去整个坡团山上面对敌方一侧的斜坡尽在掌控之中,我那担任副班长的老乡利绍平用手拍着高射机枪对我说:“老乡,别担心,一旦有敌军进攻坡团山的话我们就用高射机枪横扫过去支援你们。”接着他做了个操枪动作。原来我一直有个顾虑,总在担心一个问题,就是坡团山上灌木丛生,树高草深,站在坡团山上看不出去,视界射界都受到影响,要是敌人先偷偷摸摸接近,然后在阵地前沿忽然发起攻击的话该如何是好?现在听我老乡这么一说,忽然感觉疑虑顿消,心情轻松了许多,胆气也壮了起来。当天大伙玩得很开心,直到红日西斜的时候林排长从坡团山打电话过来我们才返回。未完,待续......

延伸阅读:
这一方国土的战友们(一)赴靖西孟麻实习
这一方国土的战友们(二)初上坡团山
这一方国土的战友们(三)坡团山执勤、训练和放哨
这一方国土的战友们(四)坡团山下的姑娘
这一方国土的战友们(五)孟麻街
作者简介
冯建平, 笔名十年戍边、甘棠退士, 1961年生, 广东梅州市人,当代军旅作家、边塞诗人, 早年在家乡过耕读生活, 中学毕业后仗剑从军, 先后就读于桂林陆军学院(1980年—1983年) 和南京陆军指挥学院(1985年—1987年) , 毕业后长期在广西十万山区的边防部队服役, 后转业到法院工作。少时从容于吴、越、燕、赵之间, 南粤、八桂大地, 历任排长、作战参谋和法官等职。年轻时读《左传》, 手不释卷, 爱《甘棠》之诗。除钻研军事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外, 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 每于戎马倥偬之际尚行吟于山水之间。经常利用战备、训练、执勤、演习的间隙在高高的山岗上、茂密的丛林中、清澈的小溪旁、荆棘的道路边读书写作, 十年戍边, 将壮丽的诗篇写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发表有军事学术论文和审判案例, 1993年著有诗集《十年一梦系云华》一书。
本文来自《万山草堂美文集一一亲情路》 (本书可在淘宝网购买)

五师边关岁月
原广西边防五师始建于1979年4月,由参加自卫还击作战的42军负责组建,负责靖西、那坡边境防御作战任务,于1992年12月撤编,改称边防五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