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的外交生涯》(连载55)法国人的尴尬

文摘   2025-02-02 17:30   青海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正文

2001年7月13日,全中国人民翘首以盼的日子。这一天,国际奥委会在莫斯科开会,确定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国。

一个多星期前,我收到了巴黎大区议会主席于松的一份请帖,邀请我到巴黎体育中心观看国际奥委会会议的实况转播,并备有自助餐招待来宾。我看了暗自好笑,难道法国人能肯定巴黎胜出?如果巴黎败了呢,他们举行这一盛大招待会的目的又是什么?

如何回复这份请帖?我找了几位同事商量。他们大多比较谨慎,觉得不去为妙。因为巴黎是北京的强劲对手,我们不知道北京是否能赢,如果巴黎赢了,中国驻法国大使出席这样的招待会,将会很尴尬;如果北京赢了,法国人肯定是酸溜溜的,这种场面很尴尬,不好应付。

我权衡利弊,决定还是去参加。有两条理由:

1

这几天西方报纸对中国申办奥运会做了大量的报道,多数认为中国在各方面发展很快,有能力举办奥运会,连美国的一些大报都估计这次中国能胜出。我明显地感到国际舆论对我有利,对北京取胜有一定的把握。

2

我作为中国大使去参加巴黎大区的活动,将体现我泱泱大国的风度。如果巴黎胜了,我完全可以落落大方地对法国人表示祝贺;如果北京胜了,就让法国人祝贺我吧!

同事们最后都同意我的意见。

7月13日下午3点不到,我、施燕华和秘书朱立英在接近表决时来到巴黎体育中心。巴黎大区主席于松见到我很吃惊,伸手与我握手的同时,问道:“您怎么来了?”这下轮到我吃惊了:这老兄是年纪大了,自己发的请帖忘了,还是法国人又搞错了,稀里糊涂向巴黎的对手——中国驻法国的大使发了请帖?也许,法国人发了请帖,压根儿没想到我会去!我从容不迫地回答:“是主席您邀请我来的呀。”于松立即领会了,尴尬地笑了笑,把我请到里面的大厅里。

巴黎体育中心是爱好体育的人们来开会、搞活动的地方。一层楼共有里外两个大厅。来此观看实况转播的是巴黎大区各界名流、负责巴黎申奥工作的体育界人士和一些运动员。人们喝着饮料,在两个大厅里走来走去。在里面的大厅里,已有许多法国人挤在一个大屏幕电视机前,巴黎的陈述正在进行。我们环顾四周,发现只有我们三个人是外国人,没有其他国家的外交人员。这使我们更摸不着头脑,法国人为什么单请中国人呢?

大厅的一侧是一长条桌子,上面摆满了各种食品,有三明治、各色香肠、大马哈鱼、奶酪等,长桌的尽头是一只高达四层的大蛋糕,十分引人瞩目。招待员忙着给客人们倒各种饮料和酒水。我们发现,在长桌的后面有两只大冰桶,各放着十多瓶香槟酒。我想:法国人是志在必得啊!

三个中国人的出现,在法国人中间引起了一阵骚动。专心看电视的人也纷纷回过头来,好奇地看我们一眼。我们在主人的招呼下,要了一杯饮料,便走向电视机观看实况。没看几分钟,一位法国记者走过来,把话筒对着我发问:“巴黎是北京的竞争对手,你到这里来参加巴黎的招待会,出于什么考虑?”

我坦然回答:“我是应于松主席邀请而来的。如果巴黎赢得奥运会举办权,我向你们表示祝贺;如果北京胜了,你们可以向我们表示祝贺。”

周围的法国人,有的赞许地笑笑,不少人用怀疑的眼光看了我一下,似乎在说,他们没有必要向中国人祝贺。

决定胜负的时刻来到了。经过两轮投票,第三轮投票开始了。此时全场的空气凝住了。电视屏幕上,萨马兰奇不慌不忙地走到讲台前,从一个信封里掏出了一张纸,慢条斯理地宣布:“取胜城市是——中国北京!”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中国代表团从座位上跳起来热烈拥抱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而在数千里之远的巴黎体育中心,大厅静悄悄,只有我们三个中国人使劲地鼓掌。我们互相祝贺,感到无比的自豪。

萨马兰奇毫无表情地宣布,表示他是完全中立的。我对他的宣布声音是熟悉的。1993年,北京申奥失败那一刻,他也是那么说的:“取胜城市是……” 北京以一票之差输给了悉尼。

1993年9月24日(北京时间)凌晨,北京申奥晚会现场,在得知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授予悉尼的刹那。

当时我是申奥代表团的发言人,我亲历了失败的震惊和痛苦。代表团里许多人都哭了,尤其是合唱团的孩子们,一个个眼睛都哭红了。我心里也不好受,我反复地思索着,觉得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北京申奥的失败——“中国的崛起阻力重重”。

8年后,北京胜利了,中国胜利了!这个胜利来之不易,它表明了中国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势头是不可阻挡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提高!

大厅里一些法国人向我们表示祝贺,不少人主动表示,这个结果对奥运会是件好事,也该轮到北京了。

使馆来电话,希望我们赶快回使馆,与大家分享胜利的喜悦。这天下午巴黎一直下着雨,我们回使馆时,雨下得更大了。在使馆附近的阿尔玛桥边,我看见一条横幅,上面用法语写着:“反对北京举办奥运会。”横幅下稀稀拉拉地站着十几个穿着雨衣的人,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他们还不时地“哇哇”喊口号。

使馆的同志们早就聚集在大厅里,“砰砰”地打开了香槟酒,要以法国方式来庆祝申奥成功。我想起了巴黎的那个招待会,那四层蛋糕,还没有人动呢,太可惜了……

巴黎的华人社团也早在塞纳河畔的粤海大酒楼会聚,要好好地庆祝一下。我们在使馆逗留片刻,立即驱车前往粤海大酒楼。雨,下得更大了,正好是下班的高峰,交通拥堵得厉害。我们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

华人舞龙舞狮队正在酒楼前热情奔放地舞龙——中华民族的象征。天上下着雨,他们身上穿的黄色武术服,浸透了雨水,也在“下雨”。龙腾狮跃,象征着中华民族生气勃勃、蒸蒸日上。

酒楼里挤满了欢乐的人们。我到台上向大家发表即席讲话。我说:“申奥成功来之不易,它集中了海内外炎黄子孙多年的心血。”旅法华人、留学人员同心同德,为北京申办奥运做出了贡献,我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指出,他们反对北京申奥成功,不是要民主,也不是要人权,他们想破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想让中国重新陷入灾难之中,任人宰割。

我忽然想起了一句阿拉伯谚语,便脱口而出:“我想起了一句阿拉伯谚语:‘让那些恶狗们狂吠去吧,骆驼队照样前进!’”下面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啊!

国际奥委会在莫斯科作出决定后,一个晚上,我接受了14家中、法记者的采访。法国记者还是纠缠着人权问题不放,我生气了,问他们:“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你们提过人权吗?在上海外滩的一个公园门口,写着‘华人与狗不准入内’时,你们想到过人权吗?近二十多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大幅改善,贫困人口从一亿多下降到四千多万,这不是维护人权吗?……”事后,一些法国朋友纷纷向我表示:“讲得好,很有说服力!”

第二天是法国国庆,在参加阅兵式观礼的过程中,许多大使主动向我祝贺北京申奥成功。

俄罗斯大使说:“中国取胜得益于全球化。因为世界经济界看到,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有利于世界经济。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取得了巨大进步,这对国际奥委会委员们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一位北欧国家的大使说:“这次法国输得很惨,连许多欧洲奥委会委员都没投巴黎的票。这是因为巴黎过于自信,以为巴黎什么都能办到,其实不然。”

摩纳哥大使说:中国赢得了一枚“金质奖章”。

与1993年相比,我深感国际风向的变化。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使世界上许多人刮目相看。他们的目光开始投向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会带来地影响了。



- 未完待续 -


出处 |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2010年出版)

作者 | 吴建民 施燕华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小慧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推荐阅读 /


前言

1

离日内瓦赴法赴巴黎履新

2

递交国书的小插曲

3

向希拉克总统递交国书

4

罗伯尔

5

新年团拜

6

希拉克总统参观现代中国书法展

7

乔治五世大街11号

8

我的“施政纲领”

9

摩纳哥之行

10

里昂“历险”记

11

访问希拉克的故乡科雷兹省

12

初探希拉克的私宅碧蒂城堡

13

用画笔说话的人(上)

14

用画笔说话的人(下)

15

在羁绊中成长的印象派绘画

16

一位与大自然为伴的老人

17

法国国庆阅兵式

18

伟人巴斯德

19

参观干邑的故乡

20

出席希拉克总统的晚宴

21

凡尔登的忧思

22

我当“火枪手”

23

近观希拉克私宅碧蒂城堡

24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上)

25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记江主席访问法国(下)

26

中华文化的魅力

27

修复文物

28

千禧年的遗憾

29

他从蒙塔纪走来

30

法国农民的生活

31

直爽的农会主席吕克

32

戴高乐的柔与刚

33

神奇的“鼻子”

34

酒与佳肴的“婚配”

35

波尔多的“登基”活动

36

快乐的酒农合唱队

37

艰苦的牡蛎养殖

38

访问贫困山区洛泽尔省

39

弱智人罗朗

40

希拉克的“胜利”

41

中国式的圣诞节

42

法国的选美活动(上)

43

法国的选美活动(下)

44

希拉克来做客

45

奶酪——法国人的骄傲

46

法国人对酒的“挑剔”

47

巴黎终于有了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上)

48

巴黎终于有了一个中国文化中心(下)

49

高香祭亡灵,国耻铭心头

50

巴黎街头遇险记

51

 不打不成交(上)

52

不打不成交(下)

53

法国的婚俗:既传统又实际 

54

法国人的文化修养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走近外交”bilibili

走近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



走近外交
展现最真实的外交故事和外交人物,以及不定期开展的外交小课堂、参与外交实践的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