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征文选刊|胡天宝:毕业去青海,为了心中那一抹蓝

文摘   文学   2024-07-15 00:00   陕西  




毕业去青海,为了心中那一抹蓝

芜湖  胡天宝

诗人汪国真说过,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毕业去青海,只因心中的那一抹蓝。
这一切缘于1982年初秋刚踏入大学校门,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有趣,那么的令人放飞自我。理想和追求,是那个年代的标识。在流年似水的岁月,假若你与这样的场景不期而遇,你是否会被感染?

那是198210月的一天,入校后刚刚一个月,学校的教学楼南面墙上、临近人民路的围墙上到处悬挂着“热烈欢送黄大明、方雅森同学志愿赴西藏工作”。母校组织了各年级各系别共一千多名同学为他们送行,自发来的同学也有很多。不知是谁在人群中高呼“向黄大明、方雅森同学学习”!现场的气氛感染着我与同学们一起拼命地欢呼,忘情地鼓掌。招展的横幅、飘扬的彩旗、热烈的锣鼓声和鞭炮声,在学校大门口汇成了汹涌澎湃的海洋。这一场景与我生命中最原初的的人生理想联结在一起,塑造了我的人生底色,以至于在后来的择业路径、都深深打上了初进师大那一情景的烙印。

四年后,1986年那个夏天,我毅然决然选择志愿去青海。那是一个岁月如歌,豪情冲天,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有足够的理由去追寻诗和远方,去挥洒一腔粗粝的、还有些热血的本性与天真。那时人们对于青海存在认识的误区,认为那里到处戈壁荒原,黄沙飞扬,生吃牛羊肉,一生三把澡,生活极其艰苦。其实,真实的青海是地大物博、山川壮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姿多彩,有巍峨的昆仑山,有聚宝盆柴达木,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青海湖。神奇的青海对我有着难以言喻的魅力。

临近递交志愿书的那几天里,我天天打开中国地图,目光对着一个方向,心中在对自己说,我要去青海,去看那格桑花,去看青海湖。那个愿望一天比一天强烈,在内心积郁多日,一如时间之箭,寻找人生的目标,射向远方,永不回头。

每年校门口志愿赴边疆的横幅不断变换着姓名。79级、80级等等毕业的校友陆陆续续去了边疆。81级中文系一次有15位校友志愿去了青海。后来每年他们回乡探亲时顺道来母校看看,给学弟学妹们作报告,鼓励踏着他们的足迹选择诗和远方。我们向他们了解西藏、青海工作及生活各方面的情况,他们介绍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细节,了解青海没有蚊子,他们带去的蚊帐拿去捕鱼。后来我在赴青海的中文系1985届校友鲍鹏山的文章里读到这一段:“这是我们那个时代的浪漫,那就是,人,一定不要囿于小环境,困于小圈子,一定要走得更远,登得更高,以便看更开阔的景致,一定要让自己的生活半径不断放大!”我在等待,明年横幅上的名字就要换上我们的名字了,那是何等的激动和自豪啊!

经过对高校毕业生有关进入青海等边疆地区的政策了解,得知自愿进入青海是要经过省教育厅和青海教育厅共同批准的,有一套规定的程序。进入青海需要得到毕业生父母的签字同意。因为青藏高原在当时内地人们心目中充满神秘、原始的落后印象,心理上对到西部边疆工作还是排斥的。当然自愿进藏的大中专毕业生,工作八年后可以回原籍或爱人的原籍城市。我们当时就去找到辅导员刘老师,表达了我们的意愿,刘老师当即表达了赞扬和赞同。

四年里,醒来的每一个早上,梳理一下梦中的喃喃呓语,更坚定自己只有一个毕业去青海的信念,那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与我而言是未来的羁绊,尘封自己的内心,沉浸于诗与远方。青藏高原不仅是高海拔缺氧,还有干燥的气候和强烈的紫外线。为了能适应青藏高原生活习惯,我每天在食堂坚持至少吃一餐馒头,坚持跑步增强体质,学着把生活的苦楚过成诗,慢慢品尝,因为与远方那一抹蓝的约定不曾反悔。

去图书馆查阅藏区的资料,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我曾写过一首《为了那一抹蓝》诗,准备临行前投给校报发表,“/远方/从雪山流淌的水,融汇而成的圣湖/滋润了格桑花/开满了草原/一季的夏天/ 在一个雨后的下午/有一个骑着马的男孩/从遥远的东方/向你奔去,只为了/青海湖那一抹蓝┈

按照程序,我陪着辅导员刘老师,到我家去征询父母的意见。之前,我已经在父亲那里做足了功课,有一搭没一搭的在聊天中几次提到过,我毕业后要去青海工作的意图。起初父亲认为我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表示自己的态度。后来见我提的多了,便认真对待起来,问我,青海是什么地方,在哪里?我将随身带的地图从包里拿出来,指给他看青海的位置,尤其是青海省会西宁的位置。我说不远,在中国的中心地带。在地图上看,西宁确实不偏,正位于中国地图的中心。父亲说那还好。

我和辅导员刘老师乘坐火车,中间停了一站就到了,下了车,离家还有四里路远,因为是乡间土路,坑坑洼洼,步行需要大半个钟头。那时,刘老师也只有三十出头走,在校时是运动场上的健将,后来留校,当辅导员带的第一届学生就是我们班级。虽是女的,走路比我都快。在村里大家看到美丽年轻的刘老师,怕大家疑惑,我不停的对大家解释,她是我的老师。好在刘老师非常爽朗大方,不停地向村民挥手致好。

见到了父亲,说明来意后,刘老师问,你舍得你的儿子去青海?父亲对刘老师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他去了边疆,家里还有好几个子女在身边,就让他放心地去吧!。”父亲早年也是参过军的人,大道理他是懂得并不比我少。我从内心里感谢父亲,我知道前一阶段我所做的努力没有白费。

 之后,我和教育系的一位同学一起结伴同行去合肥递申请表。早上从芜湖八号码头坐轮船横渡长江。虽然我出生在长江岸边,但真正跨过长江,还是人生的第一次。站在船舷旁,看江水滔滔,胸意荡荡,大有击水中流的人生豪迈之气。过了江在二坝站乘火车去合肥,一路上心情无比兴奋,尽管沿途的景色与江南比萧条了些,但此刻在我眼里却是那么靓丽。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合肥,我想象中省会合肥应该是一个比芜湖大,比芜湖繁华的都市,实际上一到合肥,处处给人一座大县城的感觉,显得有些杂乱,市容市貌与婉约秀气的江城芜湖相比差了一些,又下了雨。内心一下有些怅然若失,莫不是今日不宜来省城办事,后来果然一语成谶。

我们在火车站搭乘公交车去教育厅,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教育厅大厦,我们在三楼找到了门牌上写着教育厅人事处。见一位领导模样的人,我们忙递给他申请书,他一边看,一边操着带有浓重的江浙口音对我们说,你们为什么要去青海啊?我们说,边疆还很落后,需要我们去建设,我们愿把自己的青春献给边疆等一些事先准备好的豪言壮语。他又呷了一口茶说,你们志愿去支援边疆建设,这种精神是好的,但我们安徽也很落后,也需要人才建设家乡啊,我就是从浙江支援安徽的嘛。看到我们两个有些失望的神情,他接着说,这样吧,你们的申请表放在这里,你们回去等消息。

等待的日子有些漫长。班级已经开始分配了,考研的,留校的,分到其他大中专学校和事业单位的,更多的是分配到中学当老师。我不关注分配,只关心省教育厅的批示何时下来。得知中文系一对小情侣志愿赴新疆的申请省里已经批下来了,我急切地去刘老师办公室,刘老师说,你来的正好,我正要去找你呢。接着神情有些庄重的对我说,你的志愿赴青海的申请省厅没有批准。那一刻,我的脑袋有些恍惚,不断追问,为什么不批啊?我说中文系的两位同学怎么批了?刘老师说,人家女生原籍是新疆的,她是要回去的,男生愿意去,总不能忍心拆散一对吧 ? 我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冷静后想想,依稀记得上次去省厅人事处领导和我们说的,安徽很落后,安徽也需要人才啊?这么自我安慰,心里的失望释然了许多。

收拾行装,作别江城。人生没有回途,该分配的同学们都已经确定好单位了,有满意的,有失望的。没有什么好的单位留给我,我只有打道回原籍,索性去一所乡村中学默默地潜心教学,当好一位老师。

也许生命里有太多难以逾越的屏障,放飞自我的人生旅程上留下太多的遗憾。但我始终对雪域高原抱有一颗感恩和亲近之心,是他们让我年少的心向往雪山圣湖,向往哈达和锅庄。我后来去过两次青海湖、去过格尔木和德令哈,去兑现曾经的约定,去找回属于我的那份牵挂。身体回来了,但飘渡的心魂,还留在青海湖的那一抹蓝,栖息在开满格桑花的地方。


校对:陈水清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胡天宝 安徽芜湖人,1986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芜湖一中退休高级教师,曾受聘安徽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有散文、诗歌等数十篇散见于《安徽青年报》、《芜湖日报》、《大江晚报》等。著有《聚焦新课程》2007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有文章选入《大江晚报》《镜湖新月》、《甘泉》《与新课程结结伴同行——著名中学“探索性”教师精彩透视》(红旗出版社)、《 沐浴古希腊文化的光辉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出版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人教社2013年出版。

                                        




征文须知及往期参赛作品展示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赭麓文学》第三届“毕业季”征文大赛开始啦!

01“毕业季”征文选刊|姚锦:回忆青涩年华,感念校园情深                          
02“毕业季”征文选刊|孟烨:遥远的叶尔羌河                                        
03“毕业季”征文选刊|李新:我的大学                                                 
04“毕业季”征文选刊|日新:那条领带,那段情                                               
05“毕业季”征文选刊|汪乐玲:骑自行车的那些糗事                                         
06“毕业季”征文选刊| 陈水清:那年,我们毕业了
07“毕业季”征文选刊|潘辰瑶: 七月不远 如在眼前
08“毕业季”征文选刊|王秀玲:梦醒时分 
09“毕业季”征文选刊|王晓霞:终会记得每朵花的香
10“毕业季”征文选刊|金浩:我的大学母校
11“毕业季”征文选刊|孙宏辉:一个班级的蜕变
12“毕业季”征文选刊|甘年生:记一次车站送别
13“毕业季”征文选刊|蒋三林:感恩母校
14“毕业季”征文选刊|池西发:墅中印象——致我的老师
15“毕业季”征文选刊| 陈宏康:毕业了!你当兵去!
16“毕业季”征文选刊|赵柯欣:离别绘成画
17“毕业季”征文选刊|胡天宝 :村小的意象与回望
18“毕业季”征文选刊|庾日升:毕业季也是择业季
19“毕业季”征文选刊|周能胜:六〇后致母校——写在初中毕业46年之季
20“毕业季”征文选刊|李新:我的心呀在老校区
21“毕业季”征文选刊|高桢:一张被遗失的照片
22“毕业季”征文选刊|屈皓:花开的日子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END


    

         赭麓文学社

文学顾问:邓有民 

总      编:江   锐

副 总 编:阿  牛

编     委: 牛双成  紫   诺  

                梁   风  杨东民

刊头题字:董金义



投稿须知

1.征文字数四千以内,诗歌不少于十五行。稿件须原创首发,杜绝一稿多投,文责自负,15日内未收到用稿信息可转投其它网络平台。

2.投稿邮箱:jiangrui0715@sina.com。投稿时请附作者简介及照片和联系方式,以便编辑联系。

3.其他注意事项:原创作品在本公众号刊发后,视为作者自动授权,其他网络平台转载需经本公众号同意,否则,视为侵权。



愿你
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度过自己的一生


赭麓文学社
走进文学,感知生命的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