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句哲理老话儿: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

体娱   2024-11-04 17:00   山西  

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太极……

《和美太极》专业太极微刊

和美太极


1、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
——明·吕坤在《呻吟语》

释义:做事从容那么就值得回味,做人从容就会活的长寿。

感悟:洪应明有联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为人做事要不急不慢、不躁不乱、不慌不忙、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要不愠不怒、不惊不惧、不暴不弃。虽遭挫折而不沮丧,虽成功而不狂喜,面对赞誉诋毁,顺境逆境,泰然处之,这是一种大境界。

2、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
——春秋·管仲《管子》

释义:应该忧虑的是自身不好,而不该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感悟:《老子》中说“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人生要多些反思,也要多些扪心自问,无论别人怎么想怎么说,无论别人是否真正了解自己,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看清自己。


3、天下事未有理全在我,非理全在人者,但念自己有几分不是,即我之气平;肯说自己一个不是,即人之气亦平。
——清·叶玉屏《六事箴言》

释义:天下的事情不可能道理全在我这一边,而别人都是无理取闹,因此只要能想到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那么内心就会平静;如果能承认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那么别人也就心平气和了。

感悟:跟人打交道,最好的秘诀就是“将心比心”。埋怨他人不是时,想想自己也有不对,气就不会那么不平;让别人不高兴了,承认一个不是,别人的气也会平。如果能这样,还怕做不好人吗?

4、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孔子家语》

释义:芝兰扎根生长在树木深处,但是它并不因为没人观赏就不散发自己迷人的芬芳。

感悟:芝兰的香味芬芳四溢,沁人心脾,用它比喻或象征人的美德,是最恰当的了。所以,“美德如兰”一词,广泛运用。

芝兰还有一个更可贵的特点,即“不以无人而不香”,香味是本质的特性,游人观赏也好,无人问津也好,它们的醇香长存。这就如同一个怀抱美好情操的人一般,无论有人发现、得到鼓励也好;无人知晓、无人赞赏也好;接受褒奖、鲜花也好;遭到冷遇、误解,处于失意境地也好,都同样保持美好的情操和人格。

世界万物之中,应当有一种东西具有永久的价值,应当有一种东西值得永久珍藏,应当有一种东西永久清香四溢,那就是不因外界而改变的高尚情怀和人性美。

5、处事有何定凭,但求此心过得去;立业无论大小,总要此身做得来。
——·王永彬《围炉夜话》

释义:为人处事,以什么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呢,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行了;事业不一定要说什么大小,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只要适合自己就行。

感悟:人生多麻烦,做人处事的原则千条万条,但有一句说得最基本:“处事有何定凭,但求此心过得去。”过得去就是不亏心,做事有底线,做人有原则,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但求问心无愧。

许多事,做得好或坏,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有时自己做得不错,别人却说不好;有时别人偷懒,却得到很好的待遇。事实上,外来的言辞都没有一个定准,世上的许多事情也没有道理可讲。做善事的人可能会被误会,做错事的人却没被惩罚;但是,这些对于我们在面对自己时,都不应该有什么影响。凡事但求在我,何必太在乎外在的毁誉呢?不要因为外在的影响而违背了自己的良心。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自己的良心更重要的事了。人间的事业随风而过,良心却跟着我们一辈子。“问心无愧”与“心安理得”是一门相当重要的人生哲学。

6、心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鹜。
——·陈继儒《小窗幽记》

释义:如果心灵被外在的东西所驱使,那么这个人就像是活在人世间的牛马;如果人被名声所束缚,那就像关在笼中的鸡鸭一样没有自由。

感悟:在生活中,很多人经常存在诸多烦恼,这很大程度上是内心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处处受其牵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摆脱负累的欲望名望“冗杂”,回归自己的本心,就会活得轻快洒脱。


7、耳不闻人之非,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
——宋·林逋《省心录》

释义:耳朵不去探听别人的是非过错,眼睛不去盯着别人的长短,嘴巴不议论别人的功过得失。

感悟:“说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人多的地方,是非必定多,而处理是非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沉默,不乱听不乱评。人生在世,没有人是十全十美,做人要大度,不要只盯着别人的短处,也不要盯着别人的过失不放,这样才能与周围的人相处愉快。


8、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西晋·陈寿《三国志》

释义:免除寒冷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穿上厚实的皮衣,杜绝别人毁谤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加强自身的修养。

感悟: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王昶在《诫子书》中说“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入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修己也。”

有人非议你,应该退让然后从自身找问题。如果自己确有让人指责的行为,那别人的话就是恰当的;如果自己没有让人指责的行为,那别人的非议就是胡说了。对恰当的指责就不必怨恨,妄言胡说对自己本没有损害,又何必报复回去呢?而且听说别人指责自己就愤怒的人,如果心生厌恶再把丑恶的话语加到别人身上,报复回去,这只会越发滋生指责、非议,不如默默地约束自己、修养自身德行。


9、宵行者能无为奸,而不能令狗无吠也。
——《战国策·韩策》

释义:走夜路的人,尽管可以恪守自律,不作奸犯科,却仍然没有办法让巷子里的狗不对着自己乱叫。

感悟:人可以恪守自律,但却不能阻止别人对自己的议论。人情世态复杂多样,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即使拼尽全力让所有人满意,则自己无法洒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做最好的自己。

10、行百里者半九十。
——《战国策·秦策》

释义:“行百里者半九十”表示,百里路程走九十里只能算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因此越要坚持到最后去争取胜利。“末路之难”形容最后一段路程的艰难,激励人们做事时要一鼓作气,以免功败垂成。“行百里者半九十”是对成功者的劝勉与赞赏,有时也是对失败者的感慨与叹息。

感悟:在日常生活中,中华民族先哲们深深体会到事业成就之艰难,越到最后阶段,往往越艰难,越容易失败。《尚书》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要堆一座九仞高的山,就算只剩最后一筐土石没倒上去,山的高度也达不到,仍然意味着失败。孟子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想有所作为就好比挖井,就算挖得很深,只要见不到泉水,仍是一口废井。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老子很深刻地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诗经》中有一句话常被引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人们多有善始,却少有善终,做人、做事有好的起步并不难,但很少有能坚持到底的。一般说来,事情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往往容易失败,如果是这样,则殊为可惜。事情快要完成时,人们经过此前的种种努力,往往容易产生懈怠情绪,而成功在望,骄傲情绪也往往容易滋生。事情进行到最后时,往往积聚了更多的矛盾与困难,“末路之难”是必然的。细细品味《诗经》此言,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警示。

“行百里者半九十”也是一种砥砺,启示人们要突破“末路之难”的瓶颈,取得事业的成功,就要如老子所说“慎终如始”。只有不忘起始时的明确目标,以坚强的意志做后盾,百折不挠、越战越勇,才能在最后阶段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艰苦奋斗的实力,从而取得最终胜利。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专业太极拳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

 每日19点更新内容

和美太极
本号每天19点更新,为传统武术、太极拳爱好者推送太极拳资讯、理论、养生、视频等优质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