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太极拳“轻重浮沉”思维导图

体娱   2024-11-03 18:57   山西  

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太极……

《和美太极》专业太极微刊

和美太极


“轻重浮沉”见于杨氏传抄老谱《太极轻重浮沉解》拳论中:


双重为病,干於塡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同也。双浮为病,衹如飘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不同也。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半浮半沉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


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於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


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已及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矣!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此篇拳论博大精深,大致可以看出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把太极拳的功态分为十二种类型即双轻、双重、双浮、双沉------。二是根据是否符合内劲运化的规律,把这十二类功态分成三种类型即“上手”、“平手”和“病手”。三是强调太极拳修炼要穷研轻重浮沉,要由内而外,内应外合。强调在中土不离位下精心修炼轻重浮沉,功夫方能大成。


这篇拳论,如果仅看文字而无亲身体悟会感到晦涩难懂,所以我把拳论中这三层意思的文字表达转换成标图的形式,似乎直观些了,概念也变得清晰起来了。参见下图


似乎还不够,为了便于对照思悟,我反复琢磨,构建了这幅太极拳轻重浮沉思维导图,见下图。

仔细观察这幅圆形思维导图,是有些规律性可循的,那就是“要半不要偏,要沉不要重,要轻不要浮”的三要三不要原则。蓝色圆标识为不离中土,不出方圆,所列三种状态为“好手”和“平手”,是习拳时要追求的状态;黄色圆标识为离中土,出方圆,所列九种状态皆为“病手”,是习拳时要避免的状态;而“双浮”位于黄色圆最上缘位置,“双重”位于黄色圆最下缘位置,这二种状态是最大的病手,是习拳时要竭力避免的状态。


看这幅思维导图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就是先要厘清“双轻”、“双重”、“双浮”、“双沉”这四种状态的内涵,其它则迎刃而解。举几个生活中的常识来加以说明,比如说放铁锚,我们拽住缆绳慢慢的往水下放铁锚,此时铁锚的状态就叫“双沉”,因为虽然铁锚在下沉但手上缆绳的“拽劲”是往上的,这叫上有根。继续往下放铁锚,当铁锚触底时,手上缆绳的“拽劲”顿失,此时铁锚的状态就叫“双重”,因为上无根了。


又比如说放风筝,当我们用手“拽住”线让风筝在空中上浮,此时风筝的状态为“双轻”,因为虽然风筝上浮但手上线的“拽劲”是往下的,这叫下有根。如果线断风筝跑了,此时风筝的状态为“双浮”,手上线的“拽劲”顿失,因为下无根了。


再比如说“醉汉”的样子,迷迷糊糊,东倒西歪,一脚深一脚浅的,这就是“双重”和“双浮”的状态,因为上下都无根。可是“醉拳”的状态呢,看过武松醉打蒋门神吗?表面上看也是东倒西歪,一脚深一脚浅的,但它却是“双沉”和“双轻”的状态,因为神志清醒,上下都有根。


让我们再回到无极桩功架的角度来体悟轻重浮沉,我们说按照拳论《身形腰顶》的内涵站无极桩时,就会形成相互转换的两种功态,就是所谓蓄势的“兜盆”功态发势的“倾盆”功态。


蓄势兜盆功态特征:松腰、落胯、屈膝、敛臀。


发势倾盆功态特征:顶腰、提胯、直膝、泛臀。


蓄势兜盆和发势倾盆这两种功态在定势时都是顶劲(骨撑之力)=沉劲(地心引力)。当蓄势开始时,顶劲<沉劲,身形便能缓缓下沉,这种状态就是“双沉”。当发势开始时,顶劲>沉劲,身形便能缓缓上浮,这种状态就是“双轻”。当然这种“双沉”和“双轻”状态的相互转换是在百会神领,大椎意领下的进行的,所谓“虚领顶劲”或“顶头悬”嘛。否则就会产生“双重”和“双浮”的病态。


从上述放铁锚、放风筝、打醉拳和无极桩功架几个例子中,都反映了轻重浮沉的本质和规律:就是形体和内劲的“阴阳互逆”关系即形体上浮内劲下沉或形体下沉内劲上浮。体悟轻重浮沉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内劲、感知内劲、运化内劲和培养内劲的过程,就是所谓修炼太极拳的内功。也就是说,松开顶劲则沉,沉是离虚;沉则转换为轻,轻是轻灵;灵则动(一阳复始),一动太极分为阴阳,阴蓄阳发;一静阴阳合为太极,复归无极。一套拳架从无极势到合太极势就是这么运化下来的。


当你将“沉如水洇沙、浮如气蒸腾”的那种轻重浮沉的感觉在站桩、坐桩、盘练拳架和推手训练环节中体悟上身后,就会感觉王宗岳宗师所描述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境界并非虚言。    


太极拳思维导图简介

太极拳“腰顶”解读

太极拳的张弓效应: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史海钩沉】细究澄甫架十字腿式的拳意表达和拳势运化

决定习拳速度快慢的要素是内动节律

前贤拳论“四两拨千斤”解读

太极拳“伤膝现象”之我见

拳是动的桩,拳在桩中求;桩是静的拳,桩在拳中现

豁然贯通,原来太极拳“松”的本质就是“松开顶劲”

【史海钩沉】从一幅杨澄甫拳照的存疑考证说起

【万玉纲谈脉络辨析】 澄甫架传承脉络辨析之观后感与结论

【万玉纲谈传承流派(12)】澄甫架比较研究之感观与结论

【万玉纲授拳方法心悟(8)】杨式太极拳85式套路学习方法第八段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专业太极拳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

 每日19点更新内容

和美太极
本号每天19点更新,为传统武术、太极拳爱好者推送太极拳资讯、理论、养生、视频等优质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