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焰
作为一个编辑,能够认识一位好作者,是件幸运的事。在我刚满10年的编辑生涯中,有幸遇到过几位值得我尊敬和学习,并且能与之产生共鸣的好作者,《民国国会简史》的作者王敏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儒雅是我对王敏先生的第一印象,这位全国人大图书馆的副馆长更像一位渊博的学者,接人待物的大方得体自不必说,难得的是通身的书卷气息、雅致风度,使人一见忘俗,由此便对他的作品十分期待。
编辑是作者所著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不同的是编辑需要从审视与判断的角度去看待一部作品,也可以说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去阅读的。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像一位普通读者,一边享受着阅读乐趣,一边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民国是中国历史进程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阶段。它的诞生代表着数千年专制制度的终结,也承载着国人无限的期待。民国国会与之相伴而生,却也同它一样早早地走向消亡,演出一幕悲剧的同时,也为后来中国政体的最终确立,为中国人民选择正确的政治与制度道路提供了深刻的借鉴与宝贵的经验。
就讲史而言,如何在庞杂纷乱的史料中,理出清晰的脉络,再撮其要,删其繁,用严谨的逻辑、系统的论述和生动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是极其考验作者功底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民国国会简史》,做到了这一点。
首先,标题的设定独具匠心。“国会的史前史:买椟还珠的清王朝”“国会的前身:比本尊更理性、有序和有效”“国会的真面目:风雨飘摇的权力场”“国会的衍生:五花八门的形式和光怪陆离的表演”“国会的墓志铭:它来过,笑过,哭过,它走了”,这些标题,既理性地阐释了作者的观点,又感性地记录了作者的思考,更有效地引导了读者的阅读思路。
其次,文字的运用质朴精炼。既是“简史”,说明作者就是要将那段历史简明扼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观全书,就会发现作者的立意明确,记事全面却不罗嗦,评论丰富却不武断,抒情克制却不僵硬,纲举目张、条分缕析,却绝不给人呆板的印象,这些都显示了作者卓越的文字功力。
再次,文献的考证丰富准确。作为一本史书,考证文献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本书虽是简史,但作者对相关文献的参阅及考证却丝毫不曾马虎。这些,从全书大量的脚注中可见一斑。这些文献中,有前人的著述,更有作者精心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本书的阅读和参考价值。
最后需要说明的,附录部分是本书的一大亮点。附录的内容是民国国会大事记,系统记录了从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至1925年4月26日国会参众两院被驱散这段时间内有关民国国会的重大事项。对于这部分内容,作者最初的意图是将之作为全书的第二篇,以显示它与前半部分史实的记述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我却从章节设置的完整性和读者阅读习惯的角度,提议将其改为“附录”。虽然这样做有可能会使作者精心选取和编排的这部分内容受到忽视,但王敏先生最终还是采纳了这个建议。不得不说,先生这份虚怀若谷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动。
怀着一颗谦卑的心,用客观公正的眼光去看待每一段历史,是我在编辑《民国国会简史》这本书时所感悟到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讲述一段历史就如同讲述一则寓言,最终的目的并不在于历史本身,而是从它身上所引发的对于现在和未来的思考。正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一部中华民国的国会史,是中国近代史舞台上一段精彩而悲情的表演,也是后人借以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制度史和思想史的重要阵地。”
王敏(80图书馆)同学
一本好的史书就如同一位好老师,将故事娓娓道来同时,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你在不自觉间了解一段历史,认同一个观点,树立一种态度,而这些,《民国国会简史》这本书,做到了。
注:作者胡天焰系王敏同学所著《民国国会简史》责任编辑,该文曾刊于求是网、《光明日报》、《人大研究》等媒体
关注自己的公众号,享受更多同窗的美文
来稿请寄:bjdx8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