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沟村的深秋

文摘   2024-10-29 06:12   山东  


10月26日,走进陡沟村。自陡沟中心街向里走,首先看到的是那三课老槐树。这是第一棵老槐树,很像是迎宾树。





第二棵老槐树周围有古碾、古井,三古同框。解放前后,三古同框曾帮助两位走丢的小姑娘,在政府的帮助下顺利找回了故乡。







最里面的那棵老槐树,树下有古碾。





自一个胡同口上西山,看看山脊上上的村庄。






我是从这个胡同口上山的。跟大娘打声招呼,上山去。这时听到大娘跟另外的大婶说:“她不进家门,就是拍照。是个挺好的人。”这些年来,走街串巷,我的目的就是拍摄记录当下,用照片记录勤劳善良的乡亲,歌颂我们美丽的家乡。我很少被人误解或恶语,比如“闲着没事儿胡捣鼓。”“一看就不是个好人。”这样的话儿很少,我只听到过一次,也不怪他们。





勤劳善良、踏实能干的老领导,还是闲不住……






























照片会说话,每一张照片都能讲一个故事……



去公路南边看看,竟然发现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玉米架。看去……





远方的桔梗到家了……


每个村都有这样的桔梗厂。一个、两个、三个,或者更多。



陡沟村简介:

陡沟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池村东南方3公里处的“八宝山”西南麓,淄河北岸。村南2.5公里是志公坪,西与大里村相连接,东面2.5公里是赵庄村,仲临公路东西向穿村而过。村庄依山而建,狭长型,南北走向,北高南低,村中街道南北向,南端是村口,入村口街道宽4米,往北延伸约150米处有一岔路口,分为东西两条胡同,东胡同最窄处不足2米,整个街道既窄又弯,三轮车勉强可通。村所处位置海拔高度约400米。

全村占地7.98平方公里,总人口536人,220户,耕地面积469亩,人均不足0.9亩,林地面积4331亩。年光照2600小时左右,年降水400至700毫米。全村人口以黄、李、姜、尹、康、张、杜七姓氏组成,其中黄氏家族281人,占全村人口一半以上。村庄东、南方各为山坡,在元明清三朝曾是官府养马场。

  村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建村之处因处于“八宝山”之阳,“八宝山”又有八宝之说,曾取名“宝庄”。二、建村处上方曾有一位战国时期的将领在此地战死,并就此掩埋,后人为了纪念他定村名为“将庄”。三、明代时将庄被洪水冲毁,先民又在西北侧,形似量粮食的器具“斗”一样的山沟内重建家园,故而又取名“斗沟庄”。

  村中街道两旁,上、中、下三棵国槐,据考均为明初所栽植。1963年,村民黄衍坎、黄衍艮兄弟两人在将台取土时挖出青铜头盔和兵器。据考,属战国时期。建村处上方曾有一位战国时期的将领在此地战死,并就此掩埋,后人为了纪念他定村名为“将庄”(注:将字阴平声)。

黄氏祖谱记载:洪武4年由河北枣强县迁淄川城,居南街,明末由淄川菜园村迁鹿疃社斗沟村。明崇祯16年(1643)尹氏墓碑载有“山东青州府孝妇乡鹿疃社斗沟村”字样。清康熙9年(1670)山东省布政司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地名图载“斗沟”字样。

民国37年(1948)淄博特区博山县地图载“陡沟”字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图一直载“陡沟”二字。但生产大队公章、信笺均用“斗沟”二字。1984年,社改乡起和博山地名志,均用“陡”字至今。

春秋(前770-前476)隶属齐国马陉邑(古城址在今口头村以北,东西马陵村之间),战国(前475-221)隶属北齐郡赢县(古城址在今莱芜口镇),秦(前221-前207)隶属北齐郡赢县,西汉(前206-25)隶属兖州部泰山郡莱芜县(古城址在今淄川区城子村),东汉(25-220)隶属兖州泰山郡莱芜县,三国魏(220-265)隶属兖州泰山郡莱芜县,晋(265-420)隶属兖州泰山郡莱芜县,南北朝(420-589)隶属齐州(南朝为清河郡绎幕县,北魏为东平原郡贝丘县,古城址在博山城西四个域城村),隋(581-618)隶属淄川齐郡淄川县,唐(618-907)隶属河南道淄川淄川县,宋(960-1279)隶属京东东路淄川县颜神,金(1115-1234)隶属中书省益都路益都县颜神店。

元(1265-1368)隶属中书省益都路益都县颜神镇,明(1368-1644)隶属山东省布政司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孝妇乡鹿疃社,清(1644-1733)隶属山东省布政司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孝妇乡鹿疃社,清宣统二年三年(1910-1911)隶属山东省布政司青州府博山县正东路第五区遵化乡八社之一池上社,民国元年(1912)隶属济南道鲁中行署淄博特区博山县池上社,民国二至二十年(1913-1931)隶属博山县第五区遵化乡池上社,民国二十一年(1932)隶属博山县第五区池上镇五乡之一里庄乡,1942年隶属博莱县池上镇里庄乡辖,1944年隶属鲁山专署博山县池冯区辖1944-1945年,县府曾驻大里村),1945年隶属鲁中行署博山县池冯区(1945年9月县府移驻郭庄村),1949年10月1日隶属山东省淄博工矿特区博山县池上镇辖(县政府驻源泉),1950年5月隶属博山县第八区池冯区池上乡,1955年3月隶属山东省昌潍专区博山县第八区池冯乡(县政府驻源泉),1958年隶属淄博市博山区池上人民公社,1962年池上、李家分社隶属池上公社,1984年社改乡、隶属池上乡,1995年11月池上、李家两乡合并为池上镇、隶属池上镇。



四季霞光
池上的花草树木、风土人情,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一一地走向大家。山清水秀的池上将是魅力无穷,人见人爱的。 推而广之,对于淄博的、山东的,乃至我们中国的风光摄影、风俗民情、情感故事,也是极为喜欢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