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古树的秋天之一(中小峰、甘泉、东池6棵树)

文摘   2024-11-13 07:21   山东  

11月5日,与鲁山林场小张一起探访池上古树名木的秋天。我负责拍照,他负责给古树填写体检表。一天下来,走访完位于各个村子里的30棵古树名木。其中7棵没有挂牌,23棵挂牌分别属于一级、二级、三级保护。

中小峰村位于池上镇政府驻地西6公里处,海拔340米。村前是通往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柏油路。村北与下小峰村相连,南与上小峰村为邻,东与甘泉村隔岭相望,西与南博山镇下庄村以岭为界。占地面积10.37平方公里村庄呈长方形,东西走向,西高东低,淄河支流由南向北从村前流过。

老槐树 中小峰村原有5棵距今500余年的老槐树,树高均超过10米、胸径1米、冠幅9米以上,其中四棵在村内,一棵在村南。村内四棵分别在井台、东头、后街、泉崖呈矩形分布,应是建村时村民栽种,昭示村居初建时的位置,后街中心的一棵在1980年冬天毁于火灾。村南一棵在小峰湖畔,以前的龙王庙位置,路人常常到此歇脚,夏能避暑,冬能避风。目前存活的4棵古槐,胸围分别为2.65米、2.50米、3.12米、2.75米。它们虽然出现干枯、中空现象,但仍枝繁叶茂,犹如老者见证着中小峰村民的繁衍生息,寄托着一代代村民的乡土情怀

一号树有三古同框之妙,即古树、古井、古庙可以同框。

二号树

三号树

4号树在小峰湖畔

甘泉村古1棵

甘泉村位于池上镇政府驻地池上以西3.5公里处,地处鲁山正北面,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临淄河,占地6.49平方公里。明朝万历年间有鹿洪泽、鹿洛泽兄弟二人居住,后有郭三千进住。共有姓氏鹿、郭、李、王、郑、陈、徐、刘、仆、张、丁,其中鹿占总人口68%。张氏解放前闯关东未回,仆氏无后人,其资产捐献给甘泉庙作为善地。丁氏没有传人。20世纪50年代,苗氏从费县迁居甘泉。《鹿氏族谱》载:“吾二世祖纲、绅、瞻、睦四公由冀州枣强县于明洪武七年同被迁来,居住在青州府益都县之东南隅,即今博山县鹿喹庄也。五世祖洪泽、洛泽居甘泉庄。”《鹿孝坚墓碑》载:“鹿公讳孝坚,字幼川。大明益都县孝妇乡东南甘泉人也。万历丁酉科十六名举人,戊戌连捷三十三名进士。”据此,明代天顺年间已建村。清康熙九年 (1670年) 《颜神镇志》、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志公庙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均先后载村名为“三泉庄”和“甘泉”。

古槐位于村中,约300余年,高10余米,胸围3.24米。

东池古槐1棵

东池村为池上镇政府驻地,距博山城区公路40公里。处鲁山之阴,小顶山之阳,南临淄河,北依仲临公路,东与西陈疃村接壤,西与西池村隔河相望。一座大桥将东池与西池村连在一起。村庄海拔330米,呈元宝型,东西走向,东高西低,占地3.32平方公里。一条中心街,将村庄分为南北两部分。

东池村原有四棵古槐,分布在东池村西头,日军占领后砍伐三棵,仅存现在的一棵(鬼子占领池上前,河岸两旁绿树参天,河道极窄,搭上一块门板即可过河,由于鬼子的乱砍乱伐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河道变宽),即池上镇政府大门外的一棵。古槐胸围4.54米,树高10余米,冠幅14米,据《博山区志》记载,此国槐树龄已在400年以上,为明代所植,属区级二级重点保护文物。

20世纪60年代,曾将古槐北面一大股锯掉,安上木板,周围用木栅栏围护,在上面做广播宣传。20世纪70年代发生过两次火灾。一次是冬天,小孩点火取暖,不小心将树洞点燃。由于树干中空似烟筒,故助火燃烧,火势熊熊,当地村民无法扑救。拨打电话报警后,博山消防队及时出警才将大火扑灭。另一次是夏天,古槐遭雷击起火,幸而大雨顷刻而下,将火浇灭了。古槐历经沧桑,虽树干中空,却在树皮的支撑下顽强的生长,生机盎然。1995年,古槐周围修建了围池护栏,搭上支架,得到了重点保护。



四季霞光
池上的花草树木、风土人情,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一一地走向大家。山清水秀的池上将是魅力无穷,人见人爱的。 推而广之,对于淄博的、山东的,乃至我们中国的风光摄影、风俗民情、情感故事,也是极为喜欢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