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河南村

文摘   2024-11-05 06:54   山东  
10月27日,河南村走走转转。今天天气不好,再美的景色在这样的天气里也会大打折扣的。

河南峪村位于池上镇政府驻地东池村东南3公里。地处大固堆之阴。建国前,民房均破陋, 建国后大部村民盖起了新房。设一村民委员会。共35户,129人。有康、张、孟、高几大姓氏,高姓为村内大户,占40%多。耕地95亩。主产小麦、 玉米, 其次花生、 地瓜、 高粱等,并种植中草药。1983年总产值为42214元,人均收入244元。经济树有苹果、桃、软枣等。


清乾隆十八年(1753)《博山县志》载村名为“蔡家庄”。据此,明末即已建村。

该村老人孟兆祥讲:据传,明洪武年间有蔡姓在此定居,即以姓氏取名“蔡家庄”。清代中叶蔡姓绝嗣,因村处淄河南岸姚峪口,故改村名为“河南峪”。

截至1961年11月底,共有共产党员6人,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5人。最早入党的是陈升彩(女,1961年时38岁),1943年2月入党。时任党支部书记高绍主,1946年2月入党。

1964年春开始,区、公社指导组进驻河南大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四清运动”。

1966年1月,河南大队被中共淄博市委授予“1965年度农业先进集体”称号,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高绍富出席了全市表彰大会。

1966年春,池上公社党委组织流动现场会,到确定的农业发展(水利建设、造林育苗、养猪积肥、林果管理)八个标点大队之一的河南村进行现场参观学习。

1966年12月,河南村改名为“立新”。

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中“清理阶级队伍”,池上公社革委对1939-1943年党员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统计,此阶段河南大队入党人数5人。

1971年底,河南大队有农业户28户,118口人,当年每个工日工值0.63元,集体人均分配口粮402斤。

1978年,河南大队共有人口124人。1978年底,河南大队有共产党员7人,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3人。

1978年底,按照上级要求,将大队革命委员会改建为大队管理委员会,由9人组成。

1979年春,河南大队实行包工到作业组,由此也成为全社第一个推行“五定”的大队(定人员、定地片、定生产计划指标、定报酬、定奖惩),这是对人民公社化时期生产大呼隆模式的一次重要突破。河南大队是个筒子队,有33户,127口人,分为两个作业组。第一小组15户,63口人;第二小组18户,64口人。197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8965斤,单产1110斤,比1978年增产19785斤,单产增加223斤;人均口粮达到492斤,比1978年增加107斤。全年支出比1978年降低11%,其中管理费支出降低84%。1979年11月3日,池上公社党委总结河南大队实行包工到作业组的做法并在全社推广。

198469日,河南大队实行队改村,同日改建村党支部。618日,新设立村民委员会。

1984924日,博山区人民政府在批复同意池上乡将原有的27个大队改建为27个村民委员会时,河南村的全称是河南峪村。

1989年10月7日,丁洪(乡武装部干事)同志下派任河南村民委员会副主任(时间一年)。

1989年12月12日,李卫华同志(团区委下派干部)同志任河南村民委员会主任,尹庆峰同志(区档案局下派干部)任河南村民委员会副主任。

1991122日,池上乡党委公布梁绪生同志(区土管局下派干部)任河南村民委员会挂职副主任。

1992年,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实施“农村五〇计划”,旨在先富帮后富,决定区直部门和城郊先进富裕村与重点扶持村挂钩帮扶,河南村被列入帮扶对象,由区人大马凤玉副主任和博山区土管局、团区委和八陡镇金桥村挂包,要求在党支部班子建设、后备干部培养、增加集体收入、搞好“八五”发展规划、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等五个方面(简称“五个一”)都有所突破。

1994629日,池上乡普降特大暴雨,四小时降雨量140毫米,河南村的桥梁被冲毁。

1994年7月30日,1994年7月,博山区委区政府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对位处深山区的贫困小村人口实行整村搬迁,河南村被并入域城镇东域城村。池上镇政府和域城镇政府在《博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整村合并交接书》上签字,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博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意见》(博发【1994】第36号文)的有关规定,将河南村的党务、政务有关事项移交给接收村域城镇北域城村。

截至2014年底,河南峪村民还是难以搬离这个依山面水的美丽村庄,迁走的只有六七户人家。


四季霞光
池上的花草树木、风土人情,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一一地走向大家。山清水秀的池上将是魅力无穷,人见人爱的。 推而广之,对于淄博的、山东的,乃至我们中国的风光摄影、风俗民情、情感故事,也是极为喜欢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