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峪村
后峪村位于池上镇政府驻地东池村西北3公里。地处大寨山主峰之前,纯属山区,地势高峻。设一村民委员会。村内姓氏有赵、孟、房、李、鹿、吕、高、刘,其中赵姓为大户,占80%左右。人口最多时有38户,153人。耕地125亩。主产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地瓜。经济树有苹果、山楂。1983年总产值59306元,人均收入343元。
建国前至文化大革命期间,人畜用水奇缺。现已有机井一眼,解决了人畜用水。
《笼水赵氏世谱》载:“始祖平,明洪武初由枣强迁居蒙阴薄板台。以避乱迁于颜神镇。十五世炳光,后居鹿疃庄。”《鹿氏宗谱》载:“吾祖兄弟四人,明洪武七年由冀州枣强县迁来山东益都县西南界鹿疃庄,十七世万进迁居鹿疃后峪。”据此,赵、鹿二姓分别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在此定居。
该村老人赵东汉讲:早年有蔡姓在此居住,以姓氏取村名为“蔡家庄”。后遭水灾,蔡姓他迁。鹿、赵、管诸姓相继迁入,给邻村李家种地,故村名曾叫过“李家峪”。后李姓败落,又改村名为“鹿疃后峪”,属鹿疃村辖,是鹿疃庄的一部分。民国二十年(1931)开始独立,村名为“后峪”。1982年经区政府批准,改村名为“向阳峪”。
截至1961年11月底,共有共产党员5人,全部是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最早入党的是赵玉信,1943年入党。
1964年春开始,区、公社指导组进驻后峪大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四清运动”。
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中“清理阶级队伍”,池上公社革委对1939-1943年党员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统计,此阶段后峪大队入党人数13人。
1971年底,后峪大队有农业户31户,135口人,当年每个工日工值0.33元,集体人均分配口粮383斤。
1977年底,后峪大队共有人口148人,1978年底共有人口146人。
1978年底,后峪大队有共产党员7人,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4人。
1978年底,按照上级要求,大队革命委员会改建为大队管理委员会,由8人组成。
1982年5月15日,博山区人民政府《关于部分重名大队和自然村更名的通知》决定,池上公社后峪大队因为与五龙公社后峪大队重名,又因位于大寨、黄崮顶等山峰的阳面,将池上公社后峪大队更名为“向阳峪”大队。
1984年6月9日,后峪大队实行队改村,同日改建村党支部。6月18日,新设立村民委员会。
1984年9月24日,博山区人民政府在批复同意池上乡将原有的27个大队改建为27个村民委员会时,后峪村的名称是向阳峪村。
1992年,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实施“农村五〇计划”,旨在先富帮后富,决定区直部门和城郊先进富裕村与重点扶持村挂钩帮扶,后峪村被列入帮扶对象,由博山区物价局和八陡镇苏家沟村挂包,要求在党支部班子建设、后备干部培养、增加集体收入、搞好“八五”发展规划、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等五个方面(简称“五个一”)都有所突破。
1994年7月20日,博山区委区政府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对位处深山区的贫困小村人口实行整村搬迁,后峪村被并入夏家庄镇后峪村。池上镇政府和夏家庄镇政府在《博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整村合并交接书》上签字,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博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意见》(博发【1994】第36号文)的有关规定,将后峪村的党务、政务有关事项移交给接收村夏家庄镇后峪村。
截至2014年底,后峪村尚有5人故土难离。截止2024年11月,尚有4人在村内生活。
后峪村干部一览表
姓名 | 性别 | 书记 | 姓名 | 性别 | 主任 |
鹿清全 | 1961 | ||||
赵玉信 | 1971.1 | 赵玉信 | 1968.3 | ||
管成祥 | 1972.11 | 房宽珍 | 1974.2 | ||
房宽珍 | 1975.12 | 赵玉信 | 1976.1 | ||
管成祥 | 1978.12 | 李祖云 | 1976.9 | ||
鹿道乙 | 1982.1 | 赵作君 | 1977.3 | ||
赵东普 | 1984.6 | 赵增仁 | 1979.3 | ||
房宽珍 | 1985.12 | 管成祥 | 1982.1 | ||
鹿道乙 | 1992.3 | 高长太 | 1983.1 | ||
鹿道乙 | 1987.3 | ||||
赵作臣 | 1990.5 | ||||
高明军 | 19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