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健特稿 | 《科泽勒克诞辰百年纪念》试译

文摘   2023-10-09 16:53   四川  



科泽勒克诞辰百年纪念

Reinhart Koselleck at One Hundred


乔纳森·卡特林(Jonathon Catlin)| 撰


沈冠瑜 | (试)译


2023423日,德国概念史的先驱之一,莱因哈德·科泽勒克(Reinhart Koselleck, 1923–2006)将迎来其百年冥诞。科泽勒克生于东德的格尔利茨(Görlitz),他是同代德国历史学家的执牛耳者,并为比勒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ielefeld)的历史研究奠定了根基。他在此地度过了职业生涯的大半光阴,同时也培养出整整一代概念史家,他们将科泽勒克的学术遗产传承至世界各地的大学之中。


19721997年间,科泽勒克与康策(Werner Conze)和勃伦纳(Otto Brunner)联手编纂了八卷本《历史基本概念:德国政治-社会语言的历史辞典》(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Historisches Lexikon zur politisch-sozialen Sprache in Deutschland)。然而,有趣的是,尽管科泽勒克以该项目的核心理论推手著称,但在工作启动之际,他便对其中一些前提提出了质疑。此时恰逢语言学转向与解构主义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批判达到顶峰,人们愈发明了:传统概念史(Begriffsgeschichte)过于自上而下地关注精英政治表达,这实质上遮蔽了社会实在的其它方面。因此,科泽勒克很快便措意于以往被忽视的历史意义储备(stockpiles of historical meaning),其中包括视觉与物质文化、政治图像学,以及与身体和感官相关的政治感性,特别是纪念物、纪念碑等,最后还有对死亡的政治崇拜political cult of the dead)等。


在导师施密特(Carl Schmitt)影响下,(Jan Eike Dunkhase编辑了他们之间的通信,并于2019年在苏赫坎普出版社[Suhrkamp]出版)科泽勒克的早期作品,亦即其博士论文《批判与危机》(Critique and Crisis, 1959),研究了法国大革命前哲人与雅各宾主义者的高层high,译按:此处似与前文自上而下相呼应,后文同)政治话语。他发现,他们将历史道德化,并做出乌托邦和意识形态式的预言。如此种种,均成为科泽勒克自己时代中暴力极权意识形态,即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根源。1960年,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于Merkur杂志发表评论,尖锐批判科泽勒克与声名狼藉的纳粹法理学家施密特的肖似。他认为科泽勒克同样将绝对国家权力置于批判的社会理性之上。哈贝马斯这篇书评也预演了其1962年《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的论点。书中,哈贝马斯认为科泽勒克批判的所谓将政治不恰当道德化的私人观点,在经由公共领域转化为公众观点时,已然发生了实质转变。然而,科泽勒克仍在某种程度上持续迎合施密特的观点,在1961年一封致后者的书信中,他宣称“1933年的革命觉醒(译按:指纳粹)满盘皆输。须留意的是,《历史基本概念》的两位合编者均曾为坚定的纳粹分子,而在恩斯特·诺尔特(Ernst Nolte)的法西斯主义条目等之中,有时可以看到他们对自己过去政治态度的轻微致歉之意。


 


科泽勒克的成熟作品探讨了历史经验中更加隐喻性和感性的面向。他提出诸多开创性概念和理论,如非共时的共时性,以及现代性的特征,即加速和经验空间期待视域间不断扩大的鸿沟,过去的未来重复的结构可能的历史时间的地层/积淀,还有历史的荒谬或无意义等。科泽勒克于2006年逝世,但近年来,马尔堡(Marburg)公开了他3万多项摄影档案,(其中大半已数字化)马尔巴赫德国文学档案馆(Deutsches Literaturarchiv Marbach)也开放了他的文章及个人图书馆,人们对他研究的兴趣随之再度高涨。

霍夫曼(Stefan-Ludwig Hoffman)于其2017年的《科泽勒克在美国》(“Koselleck in America”)一文中指出,科泽勒克在英文世界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他曾于芝加哥大学(与弗朗索瓦·弗雷[François Furet]和米歇尔·盖耶[Michael Geyer]过从甚密),以及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担任客座职位。纽约政治思想史家梅尔文·里希特(Melvin Richter)也使科泽勒克的概念史方法与波考克(J. G. A. Pocock)和斯金纳(Quentin Skinner)等杰出学者的方法间展开对话。如里希特所言,《历史基本概念》的编辑们批判了传统观念史(history of ideas)方法,转而将概念视为嵌入社会经历/经验的储备库,这与斯金纳的观点相契:不存在任何一种概念的历史,而只有概念在论争中的应用史。里希特指出,波考克和斯金纳鲜少涉足18世纪晚期的历史,而这恰为现代性与鞍型期(Sattelzeit)生发的时期,也是科泽勒克开启自身研究的时段;然而,从更为理论的角度看,波考克文集的标题政治、语言与时间本可成为科泽勒克《过去的未来》(Vergangene Zukunft [Futures Past])英译本的标题(第125页)。

在晚年,科泽勒克投身于德国有关第三帝国和大屠杀记忆与纪念的公开论争。他主张德国人有道义责任铭记全部受害者,包括那些至今仍被遗忘的群体,如被纳粹杀害的三百多万苏联战俘。据此,他反对官方的国家记忆和艾森曼(Peter Eisenman)设计的犹太人纪念碑,及由此确立的受害者等级制,在此阶序中,犹太人被置于最顶端。在这项事业里,科泽勒克汲取了自身东线国防军士兵的熔岩(不可传播)记忆:被俘后,他被押往奥斯维辛和苏联大后方,度过了19451946年的战俘时光。2005年,在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六十周年之时,科泽勒克回顾道,他全部的研究都构筑在自己的战争经历/经验之上。然而,他也强调自身经历/经验的个体性,并认为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身的记忆。例如,于他自己而言,194558日绝非解放之日(正如魏茨塞克[Weizsäcker]1985年发表的著名宣言那样),而是被奴役的开始。科泽勒克并不认同自己是从极权体制下解放的受害者,因为他坚持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他认为我们德国人在某种明确意义上也是加害者,无论是作为集中营看守还是士兵。战后,他的再教育re-education)官竟为年轻的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科泽勒克还在1983年的《先驱-形象》(Vorbilder– Bilder)杂志中刊登了他的漫画。

奥尔森(Niklas Olsen)于2012年出版的一部重要的科泽勒克思想传记值得引起注意。本书中,他聚焦于其全部研究的基本论点:历史经验及由此生发的历史书写,均充斥着无可规避的多元性和多义性,这使得历史记忆和史学成为不断再阐释和冲突的场所。奥尔森认为,这也进而致使科泽勒克的写作具足了令人钦佩的谦卑、长青和当代共鸣。

多年来,观念史杂志博客(JHI Blog)从多角度介绍了科泽勒克的事业,从他早年关于危机概念的研究,到他晚年的战争纪念碑研究,再到他的摄影作品。在科泽勒克百年诞辰之际,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呈现这些作品,以纪念这位杰出的学者:


2015年,约翰·拉伊莫(John Raimo)的文章《重返鞍型期》(“Back in the Sattel(zeit) again”)。

2018年,乔纳森·卡特琳(Jonathon Catlin)的文章《科泽勒克与图像》(“Koselleck and the Image”,对比勒菲尔德展览的评论)。

2019年,爱拉·梅尔(Ella Myer)的文章《科泽勒克论现代性、纪念碑及历史的无意义》(“Reinhart Koselleck on Modernity, Memorials, and the Meaninglessness of History”)。

2019年,阿列克斯·朗斯塔夫(Alex Langstaff)的文章《危机的n次方,暨重启二十一世纪的概念史》(“Crisisⁿ or, Rebooting Conceptual Histor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19年,乔纳森·克纳兹(Jonas Knatz)对福尔克·施密特(Falko Schmieder)的访谈《概念史的历史:在概念的历史化和概念(化)的政治之间》(“Begriffsgeschichte’s History: Between Historicization of Concepts and Conceptual Politics”)。

2019年,乔纳森·凯兹(Jonas Knatz)对福尔克·施密特(Falko Schmieder)访谈的第二部分《概念史的方法论之邻,及概念的科学化》(“Begriffsgeschichte’s Methodological Neighbors and the Scientification of Concepts”)。

为庆祝科泽勒克的百年诞辰,我们计划于2023423日科泽勒克诞辰之际,在比勒菲尔德大学举办一场会议。届时将会发布一系列全新项目,其中包括即出的《历史之物与非物》(Vom Ding und Unding der Geschichte, Transcript, 2023, 译按:本书现改题作Im Zwischenraum der Dinge出版),由丽莎·雷加佐尼(Lisa Regazzoni)编辑,专门介绍科泽勒克收藏的数百个小塑像(尤其是士兵与马匹)此外,还将推出一个名为复合Komposita)的新纪念博客,其名称呼应了科泽勒克于历史语义研究中采纳的复合隐喻和意涵。Komposita博客由现有的Theory of History at Work工作坊博客托管。自124日起,Komposita开始发布与科泽勒克的研究或概念史相关的新旧概念的多语种条目,旨在从更年轻、更具国际视野的学者间,建立新的概念史词汇和概念表。Komposita持续邀约博客尚未涵盖的概念的投稿,这些概念可为科泽勒克作品的经典议题(危机、进步、过去的未来),也可为全新且非欧洲的概念,而科泽勒克的研究可为其提供启发。(请参Margrit Pernaujinns的反思。译按:即阿拉伯语جِنّ‎,可大致视为精灵,与德里达的幽灵对照)为促进国际交流,并将该项目扩展至英文受众,观念史杂志博客将在未来几周乃至几月内交叉发布一些Komposita上的文章。



比勒菲尔德的Komposita博客标志。该标志取自科泽勒克藏品中的公仔——一匹玩具马并在骑者脸上印上科泽勒克的照片。这是科泽勒克的学生赠送给他的礼物。

继比勒菲尔德活动之后,柏林莱布尼兹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Leibniz-Center for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将于202310月举办与科泽勒克一同超越科泽勒克:二十世纪概念史的视野“Mit Koselleck über Koselleck hinaus: Perspektiven zu einer Begriffsgeschichte des 20. Jahrhunderts”)会议。该中心为在研的德国二十世纪跨学科概念史项目基地。该项目的领导人施密德(Falko Schmieder)和米勒(Ernst Müller)合撰过两部重要的概念史著作。首先是2016年出版的《概念史与历史语义学》(Begriffsgeschichteund historische Semantik),本书将概念史置于历史语境之中,涵盖了与之相关的方法论,如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福柯的系谱学及布鲁门伯格(Hans Blumenburg)的隐喻学等。2019年,观念史杂志博客的克纳兹(Jonas Knatz)为施密德进行了两次深度访谈。其次,在2020年,他们合编了一部新的概念史导论(译按:即Begriffsgeschichte zur Einführung一书)。正如施密德在2022年春柏林概念史大会上所强调的,二十世纪的概念史必须更具后现代特征。在语言转向和全球转向之后,施密德和他的合作者们继续着《历史基本概念》的事业。他们与20世纪的距离比科泽勒克更远,但他们仍面临着一个意义日益分裂、媒介化和民主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历史基本概念》中一定程度上联系起来的的国族语言共同体在不断混合、转化和侵蚀。

毫无疑问,这些新纪念活动,以及对科泽勒克包罗万象著作的再阐释,将持续激发年轻、更国际化的学者们对概念史的热情。与此同时,他们也将不再受制于科泽勒克一代的原初目标和方法。一个最近的例子是艾伦(Jennifer L. Allen)的研究,她关注1980年代以来德国乌托邦的历史。但她并未着眼于高层的政治辞藻,因为在实存社会主义real existing socialism, 译按:此处尤指苏联等)崩溃的情况下,这一崇高而全面的概念确实会出现可预见的动摇。相反,她转而聚焦于欣欣向荣的可持续和基层的乌托邦概念,这些概念融入了日常社会实践和行动主义之中。(科塞勒克曾声称,他的基本态度是怀疑,这是减少乌托邦盈余,包括1968年的乌托邦盈余最起码的条件。)与此同时,我们正处于不断持续的大流行、气候灾难和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的历史终结论终结的时代,在这些背景下,长期危机permacrisis)和多重危机polycrisis)等词汇已在批判性和政治性的话语中占据主流。在这种现代对语义库semantic stockpiles)的运用中,正如拉宾巴赫(Anson Rabinbach)所言,概念不仅能够整合,它们还能够爆炸,产生不断传播的冲击波。然而,正如施密德和米勒建议的那样,我们也必须将科泽勒克本人置于历史语境之下,与他一同思考,并最终超越他的思想。


作者 / 乔纳森·卡特林(Jonathon Catlin)为柏林自由大学柏林项目研究员,亦为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和人文学科跨学科博士项目的博士候选人。其博士论文研究二十世纪欧洲思想中的灾难概念。自2016年来,他一直为JHI博客供稿,并自2018年起担任编辑。他还是Komposita的编辑,这是位于比勒菲尔德大学的科泽勒克纪念博客。


译者 / 沈冠瑜

校对 / 张豪浩、杜泽宇

原文 / https://www.jhiblog.org/2023/02/01/reinhart-koselleck-at-one-hundred/

声明 / 本文已获原作者及观念史杂志(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经由编辑Tom Furse)的慷慨授权,天健可将本文及译本用于一切非盈利(non-profit)目的。具体翻译时视情况意译,一切以原文为准。由于版权问题,原配图未能全部呈现。/ Translation of "Koselleck at 100"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4.0

编辑:沈冠瑜

审核:辛旭老师,沈冠瑜


天健文史社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健文史社,推送本社相关活动、学院讲座信息及史学平议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