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妙黛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在亲子关系中,有一种痛叫做“我的孩子跟我不亲”。
“不亲”的意思不是争吵,不是愤怒,而是冷漠。孩子生活的喜怒哀乐,对你没有丝毫的分享欲。
谈话节目《不好说,特想听》中,就有一对这样的母子。
儿子是一名时尚公关,对着镜头说出了自己的心酸。他说他有时候为了签下一个合同,疯狂陪客户喝酒,喝到住进医院。
妈妈听了之后非常心疼也很心酸,因为儿子宁愿告诉所有人,也不愿意告诉自己。
那位儿子说:“爷爷奶奶走了之后,我就没有家了。”
“妈妈的家不是家吗?”
“对于我的认知不是。”
作为父母,听到孩子这样说,一定觉得心都碎了。
可是如果从孩子的角度,就知道妈妈是如何一步步,把孩子“塑造”成了这个样子。
回忆小的时候,他说,他的房间是不可以有门的,妈妈必须能随时出入。房间里的一切东西,妈妈都是有查看权的,包括他的日记。
甚至工作之后,他的家妈妈也是有指纹锁有监控,妈妈甚至还偷偷跟踪过他。
不仅如此,妈妈还对他实施“挫折教育”,小时候学滑冰,妈妈清晰地记得儿子摔倒了13次,自己一次都没有扶。
妈妈认为男子汉就得坚强,就得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儿子学会了滑冰,却再也不会向妈妈求助。
他说:我从来不敢寻求父母的帮助,因为我说完了以后,错的还是我。
这样的亲子关系,孩子怎么可能跟父母亲?
亲近是一种依恋,越是值得信任的人,越容易与我们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亲近是一种分享的欲望,是我们愿意把自己的悲与喜,都展露给另一个人。
可如果从小父母就一直在给我们拒绝、恐惧、冷漠的感受,我们又怎么会愿意跟父母亲近。
在小的时候,孩子都是依赖父母的。孩子也是自恋的,他们的自恋在于他们觉得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父母对自己好,是因为自己好。父母对自己不好,是因为自己糟糕。
如果父母总是给孩子负面的打击,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失败无能的。
也许孩子也曾试着去向父母表达。但是父母总是给出消极的回应甚至是打击,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为了不面对自己的挫败感,孩子把自己的攻击性收起来,也试着把自己与父母隔离开。
在网上看的一个提问: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
有一位网友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她没有零花钱,就攒了好几天的早饭钱,买了一个漂亮的本子。
这个本子买回家之后她急着跟妈妈分享,可是妈妈却冷冰冰地问她:你从哪来的钱?有钱没地方花了是吧!
这样的事情多了几次之后,她就不再跟妈妈分享任何事了。
这位妈妈问女儿:别的母女都无话不说,你怎么什么都不肯跟妈妈说?
女儿说出了几件小时候的事,妈妈却说:“这么小的事情你记仇到现在?你有没有良心?我真是心寒!”
父母总是好奇,孩子为什么不愿跟自己聊天。
因为父母不再是那个安全的人,因为跟父母分享时会感到羞耻,因为自己的一腔热血总会被泼冷水,以后吵架又会变成刺向自己的刀。
有些父母不愿意跟孩子双向沟通,他们只关注孩子是不是听话,只在意孩子做得对不对,只希望用一系列的事情教训孩子。
他们关注的不是孩子的情感,而是孩子做的事情符合不符合他们的标准。
他们总以为行动上是“为你好”就够了,却从来不懂得尊重孩子。
孩子当然知道,如果自己外部有一个好的客体,那是一种温柔的情感流动。可是他们周围没有,那就只能把自己藏起来。
好书推荐
《伟大的中国奇迹》由故宫古建筑专家、圆明园管理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长城项目组专家、苏州大学建筑系院长等专业人士联袂创作,涵盖了8大中华文明地标、囊括7大中国古建筑类型。
防止错过消息,记得点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