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乡村 看振兴】棣棠:走好山地特色产业之路

汽车   2024-10-02 09:37   重庆  

位于彭水北部的棣棠乡,面积91.39平方千米。棣棠河及其三条支流里头河、区阳河、虾溪沟河贯穿全乡,水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近年来,棣棠乡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种植业,走好山地特色产业之路。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龙氼孔大草原。廖唯  摄

“现在我们来到了棣棠乡‘醉美’大草场—龙氼孔,在这里,你可以尽情的奔跑、嬉戏,释放内心的童真。在这里,你的心灵可以在这片绿色的世界中得到滋养,享受那份难得的舒适与惬意。”棣棠乡党委书记任兵推介道。

龙氼孔位于棣棠乡黄泥村的一处峡谷地,是一片天然草场,面积2000余亩,棣棠河穿流而过,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河水、欢快的鱼儿、成群的牛羊,与前来游玩的人群浑然一体,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是休闲露营的好去处。

近年来,棣棠乡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切入点,按照“点面”结合,示范引领的思路,依托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聚焦产业融合,探索实施农村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自驾车旅居车露营地、帐篷露营地等多种营地形态的露营经济,打造“醉美”自然露营草场,推进乡村旅游业兴起。

“去年和今年的节假日,前来龙氼孔游玩的人是络绎不绝,同时也对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建议,今年对一些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丰富游客的体验感。”草场负责人胡立军介绍,接下来,以草场为载体,乡里策划了系列乡村旅游活动即将启动,进一步扩大“醉美”自然露营草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种植水稻培育大米品牌

稻谷喜获丰收。  廖唯  摄

白露时节,走进四合村,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映入眼帘,稻田里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趁着晴好天气收割稻谷,一派丰收景象。

  区阳河畔、四合村村民王光军的10余亩水稻已采收完成,晒干后将直接运到村里的大米加工厂进行加工,看着晾晒在院坝里的稻谷,王光军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去年,王光军的10余亩水田产稻谷一万多斤,为他带来了近3万元收入。“去年谷子的收购价是每百斤210元,米是每百斤300元,今年行情预计会上涨一些。”王光军说。

  四合村党支部书记肖成林介绍,村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现种植面积达800余亩,采取“村集体+农户”的模式进行,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全村现有500多户农户进行了水稻种植。

  地处虾溪沟河旁的四合村3组,一座大米加工作坊已准备好迎接今年丰收的稻谷。

  “以前,乡里没有大米加工机器,我们产出的谷子都要送到太原镇加工,不划算。”肖成林告诉记者,去年12月,村集体投资购买了大米加工机械,又建设了大米加工作坊,每天能加工稻谷18吨。通过村里的大米加工厂加工成成品之后进行线上线下同时销售,也进入了大中小型超市,全年销售大米60万斤以上,产值达到360万以上。

  任兵介绍,棣棠乡有四条河的优质水源灌溉,加上土壤含硒,出产的是优质的富硒大米,口感营养佳,很受市场欢迎。同时,注册了“米之糯·养生之稻”商标,培育棣棠乡本土大米品牌,市场价每斤能卖5元,比散装大米每斤要多2元,提高了附加值。

烟薯套种一亩地变两亩

烟薯套种示范基地。廖唯  摄

“在我身后就是棣棠乡烟薯套种示范基地,当前烤烟采收基本结束,红薯长势良好,我们充分利用耕地恢复补助政策,将土地恢复后由村集体承包给大户发展产业,在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在黄泥村3组,任兵在基地现场介绍,在种烤烟的同时,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让“一亩”地变“两亩”。

  棣棠乡全乡烟薯套种示范基地有400亩,其中连片种植100亩。基地采用“公司+村集体+基地+大户”的发展新模式,由重庆豫翔农业有限公司负责指导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技术,引导棣棠乡群众在烟田套种红薯,既要“金叶子”,又要“绿叶子”,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效益。

  “套种的红薯品种为商薯19,亩产预计1000公斤以上,总产量40万公斤,产值36万元,带动农户50余户,每户每亩增收1000元左右。”黄泥村党支部书记肖侠飞说。

  下一步,棣棠乡将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利用烟田土地资源,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土地复种指数,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全县红薯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代佳兴

作   者:廖   唯   周术军

编   辑:赵秀梅

责   编:黄智宇

总值班:李大明

总编辑:冉显东


彭水融媒
为您提供权威的彭水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