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乡村 看振兴】 诸佛:持续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汽车   2024-10-19 18:12   重庆  


       



近年来,诸佛乡做足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文章,通过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试点马尾松改培油茶,实行“鱼+菜”循环种养模式等方式,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用好高标准农田

 筑牢乡村振兴“耕”基 



寒露时节,诸佛江畔,复兴村高淀粉红薯种植基地,一层层农田里绿油油的红薯藤长势良好,即将迎来采挖季。

“诸佛乡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全乡完成高标准农田提升整治9000亩。”诸佛乡党委书记夏旭说,整治完成后,积极承接全县“一主两辅”产业发展布局,实行集中流转公司集中经营种植高淀粉红薯、中药材、水稻等品种,持续做好高标准农田整治的“后半篇文章”。

复兴村依托高标准农田种植高淀粉红薯。廖唯 摄 

据了解,去年以来,诸佛乡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工程,按照“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标准,对山区农田进行高标准改造,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均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不断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助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今年,诸佛乡结合当地实际引进农业企业,按照“统一购种、统一育苗、统一配方施肥、统一规范化栽培、统一田间管理”的种植方式,在青灵村和复兴村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种植2000余亩高淀粉红薯。

“在完成诸佛乡高标准农田建设过后,通过集中连片土地流转的方式种植高淀粉红薯,带动周围群众100余户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接下来将通过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培育‘一村一品’,实现村集体、农户双增收。”重庆盛之瑞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靖介绍。

马尾松改培油茶

 建起一座“绿色银行” 



“油茶树目前已栽种有一年了,长势很好,有的还挂了果。”近日,在复兴村5组的儿会山,村党支部书记张誉山行走在马尾松林间,向记者介绍他们村去年10月份实施的马尾松改培油茶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是响应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经国家林草局批准后实施的,诸佛乡是全市两个试点之一。诸佛乡在青灵村和复兴村作为试点,通过集体流转林地,采取“间伐+更新树种”的方式,成功改造了1000亩马尾松林为油茶林。

复兴村马尾松改培油茶基地。廖唯  摄

“我们按照疏密度0.2的标准对马尾松进行了间伐,去除了病弱树木,补植了油茶树,这样既提高了森林质量,又促进了生态保护修复。”夏旭介绍,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群众就近就业持续增收。

“在基地搞管护,工钱100元一天,不出村就可以干活,还能照顾家庭。”村民张贵武说。目前,已吸纳村民就近务工1000余人次,劳务费支出超过10万元。

当地村民除了务工收入外,还有林地流转费用和分红收入。油茶林将交由村集体集中管护,并按照“公司30%+村集体10%+农户60%”的分红模式进行收益分配。

3年后将全面开始采摘,5年至8年进入丰产,1亩可以产6000斤油茶果,按照现在的市场价算,预计年产值在600万元左右。从林地流转、劳务用工到马尾松销售分红,每一个环节都让群众有收入,为当地群众建起了一座“绿色银行”。

“鱼+菜”循环种养

 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走进庙池村1组的淡水鱼养殖基地,基地负责人李锦江一边查看鱼的生长情况,一边投喂鱼食。随着饲料的投入,水面立刻变得活跃起来,鱼儿们争先恐后地聚集争食,激起层层涟漪。

近年来,庙池村利用当地地势平坦和水源丰富的优势,以成立合作社、农户土地入股分红的模式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实行“鱼+菜”循环种养。既发展蔬菜产业,又养殖淡水鱼,将未进入市场的尾菜和卖相不好的蔬菜用来加工成鱼饲料养鱼,再充分利用鱼粪的养分,用鱼塘里的水浇灌蔬菜。整个生产过程循环发展,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节约了资源,促进了生态环保,形成了“菜帮鱼、鱼帮菜”的互助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淡水鱼养殖基地。廖 唯  摄

“养殖有裸鲤、草鱼、花鲢三个品种,目前共有200余万尾,预计可实现年产量20万斤,产值100余万元,远销重庆主城和成都等地。”李锦江说,发展蔬菜品种有大头菜、辣椒、南瓜等1000余亩,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持续带动200多户群众增收。


代佳兴

作   者:廖   唯     周术军

编   辑:陈乾敏

责   编:黄智宇

总值班:陈发伦

总编辑:冉显东


彭水融媒
为您提供权威的彭水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