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乡村 看振兴】大垭:打好“特色牌” 唱响“致富曲”

汽车   2024-10-15 17:28   重庆  



“没想到山顶的高山蔬菜长得如此茂盛。”

“没想到山间的养蜂场产出了如此高品质的高山蜂蜜。”

“没想到山脚还有一个冷水鱼养殖基地。”

走进大垭乡,很难想象,这个曾经被确定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地方,近年来这的变化却令人瞩目,让人惊叹。

“近年来,大垭乡打好‘特色牌’、唱响‘致富曲’,重点围绕‘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三大目标,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土地利用率,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大垭乡党委书记罗贵阳说。





山  顶——  

蔬菜鼓起“钱袋子”

近日,走进大垭乡大垭村,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到达山顶,眼前的景象让人豁然开朗,只见一大片绿油油的甘蓝长得正旺,如绿色画卷映入眼帘。

据大垭村党支部书记向国中介绍,大垭村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盛夏时节凉风依旧,气候宜人,为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唤醒沉睡土地,2017年,大垭村“两委”将80余户农户的撂荒地统一流转到村集体发展高山蔬菜,通过连片规模化种植,让农户从产业发展中得益。

“我们利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集中统一流转土地500余亩,并对水利设施、产业路等进行完善。”向国中说,为进一步发挥土地最大效益,村“两委”引进种植大户,通过“村集体+种植大户+农户”的模式带头发展蔬菜种植,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大垭乡蔬菜基地。赵琴  摄

曾技强便是大垭乡引进的种植大户之一。

“我从村集体流转了100亩土地发展甘蓝、辣椒等种植业。”曾技强说,每年给村集体付土地租金和固定分红。

种植大户和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如何建立?向国中坦言,村“两委”建立在家劳动力台账,主动联系种植大户,根据需求与种植大户签订劳务用工协议,统一劳务发包,既保证村民和种植大户的利益,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蔬菜基地其中有200亩是种植大户经营,300亩由村集体经营,采用复种的方式,一年不间断地种植甘蓝、辣椒,目前通过订单销售的模式,确保了蔬菜的市场销路。”向国中说道,通过发展高山蔬菜,不仅盘活了撂荒土地,还盘活利用了生产用房和冻库房,带动了全村200余人通过流转费用和劳务增收,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00万元以上。



山  间——

蜜蜂“酿”出甜蜜事业

在离蔬菜基地不到2公里的地方,便是大垭村3组的“向家寨”,在林木掩映中,一个个蜂箱错落有致排列着,蜂农向尚仲正仔细查看蜜蜂生长情况,黝黑脸庞上透出笑意,只见他小心翼翼掀开盖布,十多只小蜜蜂立刻嗡嗡地从蜂箱中飞出。

向尚仲告诉记者,2017年,在经历外出打工后,他回到家乡开始自己尝试养蜂,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向尚仲明白,要想养好蜜蜂,得吃技术饭。随即,他找老蜂农拜师学艺并入职了重庆蜂旅同州蜂业有限公司,开始了三年的“追花逐蜜”。

2022年,向尚仲离职开始自己发展蜜蜂事业,经过多处寻找,最终将养蜂场定在了“向家寨”。“‘向家寨’地处摩围山山间,山间五倍子和小菊花等蜜源植物丰富,蜜蜂可以从5月采到9月底。”向尚仲介绍,他便将蜂箱摆放在大山深处,吸引蜜蜂安家落户。

如今,向尚仲已是当地有名的养蜂大户,保有蜜蜂300多群。在养殖过程中,他把蜜蜂育王、采蜜的过程用手机记录了下来,注册了抖音号在网络上发布,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纷纷通过网络订购土蜂蜜,蜂蜜也能卖上好价钱了。“我们上半年的菜花蜜用于繁蜂和越冬,主要销售下半年的五倍子蜜,品质更好,今年已经销售了1900斤蜂蜜。”

目前,向尚仲“甜蜜事业”渐入佳境,为实现蜜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他与农户展开合作,提供代养服务,销售之后按比例分成。“就是想要打破散、小的传统养蜂模式,让大家都走上甜蜜致富路。”

“我们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在全乡发展中蜂产业,通过大户带动共有200余户参与产业发展,目前,全乡中蜂有4000多群,可实现年产值约300万元,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大垭乡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思意说。



山  脚——

鲟鱼“游”出致富路

从养蜂场沿着公路向下前行,二十分钟后便来到了冬瓜村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只见数十个鱼池整齐排列,池子间通过沟渠连通,潺潺的山泉水在水压阀的控制下,源源不断地流入池中,波光粼粼的池塘里,成群的鲟鱼、虹鳟鱼嬉戏觅食,欢快游动。

“冷水鱼养殖基地倚靠摩围山,来自山上的泉水干净清透,因为水质好,水温常年处于20℃以下,适合鲟鱼等冷水鱼的生长,最大的有20斤。”养殖基地负责人王元生告诉记者,也正是看到这个商机,2017年,他从村集体流转了5亩撂荒地,再用近一年的时间建起了冷水鱼养殖基地。

为了给养殖基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垭乡大力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曾经崎岖不平的山路变成了平坦的硬化道路,水电供应也得到稳定保障,通信网络覆盖整个养殖区域,这为基地的日常运营和产品销售提供了极大便利。

得益于大垭乡政府的支持和自身养殖技术的提升,经过几年发展,冷水鱼养殖基地如今已颇具规模。“现在,基地已经扩建到30多亩,有虹鳟鱼1万余尾,鲟鱼4万余尾。”王元生说,养殖的鲟鱼、虹鳟鱼等冷水鱼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主要销往重庆、贵州等地。

对于基地的发展,王元生有自己的打算。“希望充分利用冬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水资源,打造集养殖、垂钓、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鱼儿在山泉水中欢快游动,这个山脚下的小山村,正凭借着冷水鱼养殖产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芙蓉江、大摩围山旅游资源优势,引进培育一批适合大垭乡,能在大垭乡生根发芽的支柱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以打造‘康养福地 富美大垭’为目标,努力建成全域生态美、生活美、人文美的和美乡村。”罗贵阳表示。



代佳兴
作   者:赵   琴    徐 磊
编   辑:陈乾敏
责   编:黄智宇
总值班:陈发伦
总编辑:冉显东

彭水融媒
为您提供权威的彭水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