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 | “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彭水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汽车   2024-10-18 15:30   重庆  


10月18日,“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彭水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彭水自治县委书记石强围绕“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加快山区民族地区强县富民现代化”作主发布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现场。  李绍标 摄


主持人:

张  琼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发布人:

石   强   县委书记
陈清松   县委副书记、县长

王露波   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县政府新闻发言人

冯吉光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委新闻发言人


生态、民族、文化是彭水的“三大特色”

生态方面,我们有摩围山、七跃山等生态山系和乌江、郁江等生态水系,是一座典型的山城、江城。

民族方面,我们有少数民族人口40.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57.6%,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和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文化方面,自汉初置县已两千余年,曾为唐黔中道治所地,有丰富的苗族文化、盐丹文化、黔中文化、红色文化和乌江文化。


加速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生态特色农业,我们做强红薯“一主”产业,做大中药材、畜牧“两辅”产业,做特“一乡镇一产业”,积极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彭水晶丝苕粉、白茶、蜂蜜等“土特产”成为“爆品”,全县农业总产值增速稳定在7%左右。

生态绿色工业,我们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实施工业产值倍增计划,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特色轻工、民族医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规上工业企业入驻工业园区比例达90%。

生态民俗文旅,我们大力推动文旅、农旅、城旅、商旅、体旅融合发展,持续提升阿依河、蚩尤九黎城、摩围山等重点景区市场化运营水平,推动形成“北有长江三峡,南有乌江画廊”的旅游空间格局,连续五年入列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今年1—9月,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7.08%、32.44%。


推动城市与乡村整体大美,创造高品质生活

推动山水林田共生,筑牢重要生态屏障,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动林长制、河长制各项工作长治长效,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6%,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60天左右,乌江、郁江水质均达Ⅱ类及以上,获评国家园林县城,“绿色中国行”四次走进彭水。

推动文景产城融合,留住城市文脉记忆,统筹“小县大城”建设,老城突出乌江文化抓好减载提质,新城突出现代文化打造现代之城、未来之城、品质之城、魅力之城,景城突出苗族文化丰富蚩尤九黎城景区业态,探索开发沉浸式、互动式演出,凸显“打造一处景、演绎一台戏、品味一座城”独特魅力。

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整体风貌,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乌江画廊旅游带、郁江产城景融合发展带,6个中心集镇、8个精品景区串联25个乡村旅游点,获评10个中国传统村落,建成9个国家森林乡村。


激励党员先行整体联动,实现高效能治理

让党员带起来,积极发挥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推行村支书兼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引导党员干部既当好乡村产业项目的组织者、推动者,又当好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带动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100%、10万元以上的村达81%。

群众动起来,坚持民事民议、群防群治、共建共享,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设立积分超市,村民可通过参与乡村治理获取积分,让群众可感可及,实现基层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受益。

让网格活起来,承接用好“141”基层智治体系,全县划分1800余个网格,推出“网格化管理+五老自治队服务”,变“被群众找”为“主动找群众”,让基层治理既有温度更有力度。




问答精选




记者问:刚才,石书记系统介绍了彭水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良好态势,请问彭水未来发展有哪些着力点和前瞻目标?



  石   强:


当前,我们正加快推动山区民族地区强县富民现代化,力争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左右,具体路径是“六个着力打造”。

着力打造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我们将依托生态资源禀赋,迭代打造一罐水、一袋粉、一盒饼、一听饮、一桌菜、一杯茶、一瓶蜜、一桶油“八个一”健康食品,加快建设风光水储气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积极创建摩围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力争到2027年,红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清洁能源、健康食品等产业产值达150亿元,年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亿元。

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彭水作为重庆市首个乡村振兴国际合作点,将做好巩固拓展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统筹“强镇带村”试点、“强村富民”改革,扩大与泰国、老挝、柬埔寨、坦桑尼亚、哈萨克斯坦等五国智库交流互鉴,打造巴渝和美示范乡村,形成更多具有“国际范”、彰显“苗乡味”的乡村振兴标志性成果。

着力打造山地特色韧性城市。我们将继续实施城市片区改造提升,全面推进高铁片区开发,拓展“彭水之约·梦境乌江”夜游项目,提升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战能力,强化城市生命线工程综合治理,构建全天候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新体系,到202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30万人,城镇化率达55%。

着力打造改革创新开放平台。我们将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和重点领域改革“双轮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通道、物流、产业融合互促高质高效发展新机制。当前我们正通过渝湘复线高速、渝厦高铁更好融入全国交通大动脉。

着力打造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彭水地处长江一级支流乌江下游,属武陵山生态屏障区,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统筹推进治气、治土、治山等“九治”全面发力,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积极推进碳排放权、生态地票、森林覆盖率指标等交易,加快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

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彭水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将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发展民族事业,积极创建第十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到202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24:1,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8%以上。

记者问:请问彭水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有哪些举措?



  陈清松:


彭水集“大山区、大农村、民族地区”于一体,我们从强县富民出发,推进乡村振兴主要做了三件事:

首先,我们抓牢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促进群众稳定增收致富。依山就势发展红薯、中药材和畜牧等生态特色农业,老百姓可以通过土地入股、产业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在“家门口”发展产业、就近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仅是红薯产业就带动10万余户群众增收,2023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9%。我们还深化强村富民综合改革,聘任274名懂产业、懂技术、懂市场的“产业村长”,带动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突破8500万元。如今的彭水,脱贫成果更加稳固,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其次,我们统筹小县大城和乡村建设“两个重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一体建设“小而美”精致县城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比如,我们统筹农村水、电、路、通讯、物流“五网”建设,穿梭在彭水的田野乡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乡镇通了沥青路、村组通了水泥路、聚居农户通了连户路”;再如,我们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有效解决14207名搬迁群众后顾之忧。我们还积极推行“院落微治理”,引导群众经营庭院、管好院落、参与治理,聚焦“一老一小”绘就乡村幸福底色,乡村善治了、乡亲们的心也踏实了。

同时,我们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资源”,促进乡村振兴做实出彩。借力中央外办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等国内资源,与泰国、哈萨克斯坦等五国智库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新加坡凯德集团打造“奇‘苗’世界”虚拟博物馆,协调瑞士ABB集团设计职业教育机器人智造课程,携手意法半导体基金会推动可持续发展合作项目,如今彭水的乡村振兴工作务实、结果扎实,正加力打造乡村振兴国际合作示范。

记者问:重庆正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请问彭水在这个方面,将如何把握机遇实现城市发展再提速再增效?



  王露波:


近年来,我们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高质量为导向和面向现代化的城镇化建设,统筹推动老城提质、新城提速、景城提韵“三城”一体化建设。

在老城提质方面。我们考虑到,老城要让市民真正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升。我们实施道路节点改造让百姓出行更便捷,“拆危留白增绿”拓展城市休闲空间让百姓生活更惬意,改造老城区5条道路、6个节点,打造21条城市景观长廊。我们还实施鼓楼片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将老城印象和滨江商业相结合,留住彭水记忆、苗乡味道、烟火气息,着力打造“彭水的洪崖洞”。

在新城提速方面。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新城土地开发,以土地出让保障项目建设的思路,按照每年出让土地1000亩、新建续建住房100万平方米、新增入住1万人“三个一”目标推进建设,目前已经基本成型成城,累计聚集市民5.3万人。我们还将持续完善新城功能,加快骨干路网建设,加快政务服务配套,建设新城商业综合体和体育中心,打造总面积约17万平方米的城市水体公园,努力将“推窗见绿、开门见景、出户入园”变为城市标配。

在推动景城提韵方面。我们将苗族文化元素植入景城建设中,提速实施蚩尤九黎城景区升级改造,集成打造苗艺馆、苗医药馆、苗绣馆、欢乐茶馆、黄庭坚文化展示馆、海峡两岸交流台湾馆和蚩尤九黎文化区“六馆一区”,“人在城中、城在景中”的人文苗城独具韵味、风情别致。当前,我们正连片建设蚩尤九黎城片区和高铁片区,致力将景城打造为彭水的门户和窗口,使景城“流量”变为经济“增量”。

记者问:我们注意到,彭水苗族文化丰厚,请问彭水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冯吉光:


彭水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扎实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做实文旅载体方面。我们坚持以做好苗食、苗绣、苗艺、苗歌、苗舞、苗医、苗药、苗寨、苗城“九苗”和康养、文养、禅养“三养”文章为载体和抓手,深度挖掘苗族文化元素,着力破解文化旅游融合瓶颈。我们布局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苗族风格建筑群——蚩尤九黎城,先后设置开放苗绣馆、苗艺馆、苗医药馆和欢乐茶馆,集中展示推介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同时,我们还推出踩花山、竹竿舞沉浸式演出及室内实景剧等展演活动,成功打造彭水文旅融合新地标。

做强文旅品牌方面。我们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打造形成1个国家5A级、3个国家4A级、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1个市级旅游度假区“1341”文旅品牌格局,连续举办13届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暨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7届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等区域性品牌节赛活动,策划推出民俗风情游、人文历史游等8条旅游线路,其中“苗乡养心古镇游”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阿依河景区上榜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彭水旅游客源市场覆盖全国各地,辐射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当前,彭水文旅越来越红火,“世界苗乡·养心彭水”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文旅产业已经成为我们推进强县富民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做优文旅功能方面。大力推动“旅游+”融合发展,提速完善文旅要素配套体系,致力让每一位来到彭水的游客“慢下来、留下来、还想来”。我们持续优化“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不断丰富“商、养、学、闲、情、奇”多元化业态,累计培育文化旅游经营主体1800余个。苗乡彭水,逛不够的秀丽山水,看不够的民族风情,品不够的夜景美食,我们在彭水等您!

记者问:我们关注到,近年来,从彭水出产红薯制品比较多,想请问彭水在红薯产业发展上有哪些举措?还有哪些前瞻性的思考和规划?



石  强:


红薯自清朝乾隆年间进入彭水种植,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彭水发展红薯产业,有历史、有基础、有情怀、有潜力。目前,已开发出晶丝苕粉、火锅宽粉、酸辣粉、红薯干、红薯片等10多种红薯产品,每年加工鲜薯达16.8万吨。红薯作为彭水农业的主导产业,我们着力做优品质、做长链条、做响品牌、做强效益,加快打造“中国苕粉之都”。

我们通过“实体牵引”,实现土地集约、产业集群、要素集聚。探索“村村联合”、跨乡镇土地整合等模式,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让“小红薯”成长为“大产业”。我们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重庆设立招商窗口,招引落地6家“链主”企业,着力打造红薯产业集群,红薯全产业链产值达18亿元。

我们通过“特色培优”,推进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提升产品加工整体水平,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红薯产品,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品牌。我们聘请9个专家团队,组建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培育了“彭苏2号”“彭苏6号”等9个特色薯种,“彭水晶丝苕粉”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案例。

我们通过“加工赋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引进建设红薯加工生产线36条,丰富“红薯+”关联业态,推动红薯“土特产”走进大市场。我们依托广州南沙邮轮母港,建成重庆彭水文化旅游(亚太)营销展示中心,积极打通粤港澳和东南亚市场,以“龙须”“苗巧嫂”等为主的系列红薯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外,10万余户农户通过发展红薯实现了增收。

记者问:生态是彭水的特色优势之一,请问彭水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陈清松:


唐代诗人白居易用“摩围山下色,明月峡中声”描绘了彭水山川的秀美,清代诗人翁若梅泛舟乌江咏叹“蜀中山水奇,应推此第一”。彭水能够保持“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关键在于我们同步提升生态“含绿量”与发展的“含金量”,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生态红利”。

我们保持清新的空气让“天更蓝”。持续实施空气质量改善行动,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治理,连续6年没有重污染天气,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年保持在360天左右,2023年PM2.5浓度较2018年下降28%,特别是摩围山景区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3万个、被誉为“悬在云端上的氧吧”。

我们守护美丽的森林让“地更绿”。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国土绿化、矿山生态修复、“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等重点生态工程,2018年以来先后关停69家污染型企业,修复2265亩矿山,持续焕发青山长青、大地常绿的生态之美,特别是阿依林海由昔日的废旧矿区蝶变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已成为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我们治理生态的河湖让“水更清”。严格落实河长制和长江“十年禁渔”,通过修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入河排污口、加强饮用水源地安全保护等措施,实现乌江和郁江彭水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正是因为彭水水清河畅,我们既卖好水,年产罐装水5000万罐;又用好水,建成26座水电站,其中乌江彭水电站年均发电60亿度。

我们发展绿色的产业让“生活更美好”。积极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依托我们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森林、生态的河湖等资源优势,布局打造150亿级清洁能源、健康食品、民族医药等“五大生态产业集群”,生态旅游业直接带动3万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今年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老百姓既享受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

记者问:我们了解到,2025年渝厦高铁重庆段将建成通车,彭水也将迎来高铁时代。请问彭水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水平的发展?



石  强:


渝厦高铁是彭水通往重庆主城区最快速便捷的“黄金通道”,是彭水人民翘首以盼的“民生工程”。当前,渝厦高铁(重庆段)已全面进入铺轨阶段,有望明年建成通车。彭水将成为新的游客汇集地,到重庆主城区的通行时间将从3个小时缩短到40分钟以内。彭水将成为新的商贸集散地,1小时可达的周边区县将增至20个以上,形成“一江二铁五高速”的对外综合交通网络。同时,彭水将成为客商新的投资优选地,高铁片区与老城、新城、景城形成环线,城市配套功能更加完善,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城镇化“四业一化”资源要素加快集聚,城市活力和投资价值将大幅提升。

为迎接高铁时代的到来,我们早在渝厦高铁开工之时就着手准备。一方面,建好交通换乘枢纽,加快建设高铁换乘枢纽与重点景区、高速公路出口、观光码头、物流园区的连接道路,实现旅客到站后,3分钟快速换乘,10分钟到达城区。另一方面,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等文旅业态,让游客旅游出行更舒心更开心。为更好承接旺盛消费需求,我们正着力打造奥特莱斯大型综合商业体和农特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同时,打造更优营商环境,以“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等为抓手,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企业服务“快速响应”、政策兑现“即申即享”、要素供给“全面保障”,打造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让彭水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总的来讲,我们将乘着高铁时代“东风”,全力推动经济质量提升、城市形象提升、乡村面貌提升、生活品质提升、人文素质提升、对外影响提升,持续擦亮“世界苗乡·养心彭水”城市形象品牌,加快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记者问:我们关注到,近年来彭水围绕惠民便民推进了一些改革举措,想请问目前进展如何,是否取得相关成果?


王露波:


近年来,我们聚焦发展所需和群众所盼谋划推进改革,努力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我们推动改革“惠民”。把增加老百姓收入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推进涉农项目监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重点改革,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民利益。比如,开发上线的涉农重点项目和资金监管平台,监管工作量直接减少80%,资金流向100%可追溯,项目申报、运营、管护等环节实现多跨协同、整体智管,项目资金“线上管得着”,群众“线下得实惠”。我们还创新村集体经济“四分四定”机制,通过分村定类、分类定策、分产定效、分年定收的方式,让老百姓分享更多农业经营收益,2023年涉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8.6%,农民收入增长7.5%,如今村集体产业“壮”了起来,农民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

我们推动改革“便民”。打造政务服务“彭友办”品牌,为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提供进家门、进小区门、进社区门、进村门“四进门”事项办理,实现办理上门、送服务到家,去年以来共办理政务服务事项业务69.1万件。我们还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出“一站式”办理、多部门协同联办、帮办代办等全流程闭环服务,办成“一件事一次办”业务1.4万件,企业和群众办事方便了很多、也省心了不少。

我们推动改革“安民”。积极推进数字重庆建设,谋划打造“一件事”应用场景23件,特别是针对溺水风险,我们开发了“防未成年人溺水”数字化应用,将全县140个风险点分级纳入管控,重点关注留守儿童、低保儿童8300余人,应用上线以来,累计处理预警信息1万余条,为孩子们织密“防溺网”、撑起“安全伞”。我们还以改革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建立食品安全风险智感、多跨智查、信用智集机制,成功处理风险预警信息260余条,对60余家失信企业纳入“黑名单”管理,获评全国“2023年度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优秀案例。


网友提问:有46条网友留言,关注彭水的基层医疗问题。有的网友问“请问彭水在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有的网友问“家里有行动不便的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没有上门医疗服务?”还有的网友提出“希望能有更多的医疗资源能到彭水,特别是儿科方面”市政府新闻办代表网友向发布人提问,请问彭水下一步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便捷群众就医方面有什么举措?


王露波


我们针对基层群众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方面,创新推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团化管理改革,有效整合利用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累计新改扩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0所、撤并乡卫生分院21所,业务用房、床位、卫技人员较改革前分别增长7.8、3.5、3.9倍,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诊疗。同时,我们还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组建186个“家庭医生”团队,进村入户开展健康巡诊、送医送药,有效解决行动不便患者等特殊群体就近就医问题。另外,我们开工建设妇幼保健院及托育中心项目,将新增婴幼儿托位530个,充分用好东西部协作和市内医联体对口资源,争取更多的儿科等方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集团化管理改革,切实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确保基层诊疗量占比保持在70%以上,让基层群众“近”享服务、更有“医”靠。

网友提问:有25条网友留言,关注彭水的重点群体保障问题。有的网友问“彭水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各个学校参差不齐,想问下有没有改进措施?”有的网友问“老年人容易遭受网络诈骗,能不能多做点有针对性的宣传?”有的网友问“对于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村里能不能提供一些日常照料和护理服务”,请问彭水在关爱“一老一小”方面有哪些切实的举措?


陈清松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扎实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下大力气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关于老年人易遭受网络诈骗问题,一方面,我们采取开辟媒体宣传专栏、开展专题讲座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扎实做好反诈宣传。另一方面,我们强化多跨协同、智治监管,管好各类网络平台,全力避免网络诈骗发生。

“一老一小”特殊群体一直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也是我们必须办好的惠民实事。

在服务“一老”方面,我们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2家,开展特殊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800户,让老年人有“养老依托”;我们还推出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行等“五助”老年套餐,提供探访照护、生活陪伴、心理咨询、情绪疏导等关爱服务,让老年人有“情感寄托”。下一步,我们将扩大养老服务供给,让老年人安享有保障、有质量、有活力的幸福晚年,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在服务“一小”方面,我们扎实做好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完善托育服务配套条件,推行“家门口”托育服务,以“幼有所育”缓解带娃难题。我们还实施县城学校午餐保障工程,今年改扩建的8所学校食堂已建成投用,1.9万名学生在校便能吃上“营养午餐”,家长们也更加省心放心。下一步,我们将完善婴幼儿照护等托育服务设施,强化学生营养健康监测,实现幼有所护、幼有所育。


代佳兴

编   辑:吴炳霖

责   编:黄智宇

总值班:陈发伦

总编辑:冉显东


彭水融媒
为您提供权威的彭水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