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伊始,形形色色的游学活动又成了家长们的“神兽寄存处”,这其中,古建筑游学这几年异常火爆,各种路线、行程非常吸睛,而且格调拉满。为什么近年来的古建筑游学越来越多?
古建筑是遗留在大地上的活化石。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说欧洲的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而中国的建筑以木构为主,所以可以说是“木头的史书”。
作为中国这片大地今天的主人,我们如果想要了解这片大地上过去的居民,古建筑无疑是最好的窗口。
6月2日,《给孩子的中国古建筑》作者贾珺老师带孩子们在北京潭柘寺研学
古建筑中包罗万象,有科技,有美学,有历史,有文化,有地理,有文学……吃透一个地方的古建筑,几乎就了解它的历史;读懂了中国大地上的古建筑,毫不夸张地说就可以读懂整个中国的历史。
研学,实地探访,是了解古建筑最直接的方式。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如果缺乏再进一步的深入理解,这种方式也可能沦为一种“打卡”式的“到此一游”。
学习古建筑,如果只是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真的几乎就相当于白去了。
6月2日,贾珺老师带孩子们在北京潭柘寺研学
让双脚行走在一片土地上,让双眼看到、双手触摸到一座古建筑固然重要;用头脑去思考,在认知中串联起古往今来的历史烟云,解读出碎片中的文化信息,也同样重要。
所以,在研学之前,读一本书,了解中国古建筑的体系,在头脑中建构起对中国古建筑的整体认知,十分必要。而适合孩子阅读的古建筑读物,《给孩子的中国古建筑》是不二之选。
实地游学和纸上“游学”
文 | 阿呆
古建筑:从“发现”到传承
《给孩子的中国古建筑》作者贾珺师承中国建筑学宗师梁思成的弟子郭黛姮教授,如今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系这个由梁思成先生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建筑学系,浮夸地讲,属于建筑学这条学脉里的“名门正派”。
图左:1962年,梁思成与郭黛姮在赵州桥合影
图右:1999年,清华建筑史研究所师生合影(下右二为郭黛姮教授,后排右一为贾珺)
中国古人从未把建筑当成一种艺术,但在西方,建筑一直是艺术之母。当年,梁思成有感于此,同时感知到中国古建筑的美,而创立了中国的建筑学。
在《给孩子的中国古建筑》一书的后记中,贾珺也说到,他在欧洲访学时经常能看到老师带着一群小朋友在一座古老的教堂或一段残缺的城墙前面认真讲解,细致、准确而又通俗易懂,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贾珺说,中国当今的中小学教育并不包含建筑知识。虽然很多孩子有机会跟着大人旅游,参观各地的古建筑,但缺乏专业的指引,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艺术美感、科技价值和历史文化信息。
有感于此,在“给孩子”系列邀请他为孩子们写一本古建筑通识读本的时候,他接受了邀请,举毕生所学,写了这本厚积薄发的“小书”。
贾珺老师和小朋友互动古建筑话题
繁花似锦的古建筑
一个个历史的站台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阶层之间,都形成了不同功能、风格、用途的建筑体系,共同构筑起了中国文化丰富参差的面貌。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建筑,就是了解更多元而丰富的中国。
《给孩子的中国古建筑》,一本厚积薄发的“小书”,讲透了中国古建筑的体系、特征、源流及经典实例,带我们遍览中国5000年建筑史丰富参差的面貌。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建筑复原图
从穴室巢居、茅茨土阶到高台厚榭、华美宫室,从六朝烟云、隋唐雄风,到宋元锦绣、明清终曲——一个章节看完,似乎就走完了一部中国古代史。历史的烟云在眼前变幻,繁花似锦的古建筑点缀其间,像一个个历史的站台,把我们接引到某一个时代的巍峨庙堂、繁华市井、儿女情长乃至刀光剑影中。
楚国章华台复原想象图
这本书不仅复原了曾经伫立于中华大地,但后来因为战乱等各种原因而湮灭的16处古建筑,而且带孩子探访了如今仍有遗址存世的218座古建筑。了解了这些古建筑背后的故事,再去做实地探访,相信孩子的收获会更多,在脑海中编织出的图景会更加宏阔。
建造于南诏国时期的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是中国古代密檐式塔佛塔的重要代表,雄伟端庄,极具唐风
探访古建筑的两条路:
“走路”和“走心”
“古建筑”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如果去细分,可以有很多类别。在《给孩子的中国古建筑》里,贾珺主要带孩子们了解了7个最主要的类型: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民居、园林……
这里有个很有趣的问题:古建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面貌?这其实是由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古人,他们不同的认知、观念和需求催生而来的。
图左:北京紫禁城太和门前金水河
图右:江苏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
比如众所周知的,儒家和道家是影响中国文化的两种哲学思想,这两种思想在古建筑中也有具体而微的体现:古代的宫殿、行政机构往往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讲究工整、对称、秩序感;而园林往往亲山近水,以天然为最高追求,体现的则是“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以此类推,佛塔是佛家的道场;道观是道家的道场;宫殿是帝王起居办公的地方;民居是老百姓安顿肉身的所在……
图1:云南红河元阳新街镇牛倮普村蘑菇房(罗德胤摄)
图2: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民居
图3:贵州从江侗族村寨吊脚楼
图4:福建南靖土楼群鸟瞰
故宫老院长李文儒曾说逛故宫有两条路,一条是双脚行走的路线,一条是心里思考的路线。其实探访古建筑也可以有这样的两条路。将大地上的建筑,和心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知我们生存其上的这片大地,更清晰地认知我们的祖先,也更清晰地描画出自己的面貌……
包罗万象的古建筑
可以给我们哪些收获?
古建筑是一个体现了特定时代历史、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物理实体,里面既有历史沿革,也有科学技术;既有地理环境,也有人文思想。如此纷繁复杂的信息,要条分缕析地向读者介绍,还是喜欢趣味性的青少年读者,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总是时不时惊叹作者雄健的笔力。仿佛看到他驰骋在历史的天空,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一座座珍稀的遗存,同时将有趣的掌故穿插其间,令你时而莞尔,时而沉吟。
6月2日,贾珺老师带孩子们在北京潭柘寺研学
除了历史、地理、文化,我们甚至可以在这本书里学到很多文学知识。比如“如翚斯飞”,这句出自《诗经》的成语,原来是用来形容古建筑飘逸屋顶上的“翼角”部分的形态,说它像五彩锦鸡张开翅膀在天空飞翔。
“债台高筑”这个成语背后,是虚弱周天子的一段伤心往事,更是一种曾风行一时的建筑风尚。
至于“偷梁换柱”,这个曾在今年的高考阅读题目中出现的成语,其实是中国古建筑常用的一种维修工艺,是一种古人创造“中国效率”的奇异智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图文并茂的书颜值非常之高。将近300幅图片,有复原图、想象图,有手绘图,有实地拍摄的照片,也有各种帮助读者理解历史信息的辅助图。这些图片都被编排得非常有序。
总而言之,阅读《给孩子的中国古建筑》不亚于一场纸上研学之旅,我的收获是多层次的。接下来,我已经开始憧憬有朝一日能亲身去探访这200多座古建筑,相信那时候,这些认知上的储备可以让我更珍惜眼前的遗存,也能更丰富地感知那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中的美。
相关图书👇
《给孩子的中国古建筑》
作者:贾珺
活字文化策划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2024年6月
《给孩子的中国建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孩子遍览中国建筑的不同侧面,学习中国古建筑知识的同时,亦领略中国古建筑之美。全书分为10章,前三章先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从第四章开始分门别类,从宫殿、坛庙、陵墓、宗教、佛塔、住宅、园林等七个方面,带孩子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不同侧面。
读完全书,孩子可以对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一个全景式的、总体性的认知。与此同时,全书紧密结合历史讲建筑,给了孩子一个很好的认识中国历史、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让孩子经由建筑,进入了一幅恢弘壮丽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卷。
此外,全书共包含全国76个地区218座古建筑,16幅已湮灭古建筑复原图 30幅精美手绘,可以让读者直观、全面地了解中国建筑面貌,具可读性。
延伸阅读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