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开第三方的监管,人类将语言文字的奥妙发挥到了极致。
在中国古代,受清规戒律束缚的僧人为了能给自己的胃放个假,琢磨出了一些隐语来使自己的行为正当化。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就有记载,「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
同样,在日本江户时代,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颁布禁止杀害、食用动物的《生类怜悯令》后,一时犯难的料理店和食客很快便找到了法律漏洞,为料理店披上药店的外衣,给肉冠以别名继续大快朵颐。
因为当时,药店会以有滋补功效为由出售肉类,禁药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影响,所以幕府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假装成药店营业的料理店也顺利地骗过了幕府。
但是毕竟实际销售的商品大多还是肉,因此为了减少幕府怀疑,人们开始以暗语代称各种肉类,并作为一种雅称流传下来。
比如三重县一带的特色火锅料理「牡丹锅」,这里的牡丹就是野猪肉的暗语,而非芍药属植物牡丹。
为何这两个听起来没有丝毫关联的事物会产生联系,常见的观点是牡丹锅这道料理中的猪肉,一般都是在大盘子里摆放成花朵的形状端上来,配上生猪肉的深红色,所以让人联想到了牡丹花的样子。
不过这种做法只是后人为了表现猪肉与牡丹花的关联性,在起源的讨论中并无道理可言。至于真正的缘由,还要牵扯到另一种动物——狮子。
作为外来物种,狮子最初在日本是梵文「simha(シンハ)」首音的音译,写作「師」,加上「子」,读作「シーツィ」。「師」后来又变成形声字,加上「犭」组成「獅」,从而诞生了「獅子」。
另一方面,在汉文化传入日本后,开始用汉文记事的日本人将汉字读法分为了「音读」和「训读」,其中模仿汉语读音的是音读。
在「獅子」这个词汇中,「獅」和「子」的音读都是「し」,所以「獅子」又读作「しし」。
然而在当时,狮子这一形象主要来自于中国,而中国的狮子形象则是狛犬(石狮子),是将印度狮子装饰性地图像化后的样子,属于传说中的神兽。
为了加以区分,日本将中国的这种「泊来狮」命名为「唐獅子(からじし)」。
又有传说称生在狮子身上、会咬破狮子皮肉致其死亡的「獅子身中の虫(后比喻害群之马、恩将仇报之人)」能够被牡丹花上滴下的朝露杀死,所以狮子一到晚上就会卧在牡丹花下休息,因此在绘画作品中狮子经常和牡丹花共同出现。
『唐獅子牡丹図』/望月玉泉
但是在「獅子」来到日本之前,「しし」是「肉」的意思,后来指代可食用的野兽,再之后引申为一般的野兽,尤指野猪和鹿。
所以在最初进入大众交流的时候经常出现混淆的情况,例如为恐吓、驱赶入侵农田的禽兽而设置的装置原本叫作「鹿威し(ししおどし)」,却被错误理解产生了「獅威し」的写法。
于是,人们通过狮子与牡丹联想到了野猪与牡丹,灵光一现,赐予了野猪肉「牡丹」的美名。不过实际上,在捕鲸业全盛时期的江户时代,用「山鯨」指代野猪肉来避讳更加普遍。
除了牡丹猪,还有红叶鹿。
在日本的传统纸牌游戏「花札」中,48张花牌分别画有12个月的代表性植物,其中十月的种牌(10点牌)的卡面是画有红叶和鹿的「紅葉に鹿」,所以鹿肉被称为「紅葉(もみじ)」。
马肉被称作「桜(さくら)」的原因五花八门,有认为马肉刚切开时颜色呈淡粉的樱花色;也有认为是因为幕府直辖的牧场在千叶县的佐仓(さくら)市,所以提起马就会想到「さくら」;还有认为是因为马在过冬时吃了很多食物,所以在樱花象征的春天时马肉肥美可口。
此外,也有认为是元禄年间很有名气的民谣《山家鸟虫歌》中,有一句歌词是「咲いた桜になぜ駒繋ぐ 駒が勇めば花が散る(为何要将马儿拴在盛开的樱花树上 若是马儿勇猛 花朵将四散飘零)」,所以产生了说到马就会想起樱花的说法。
和猪肉、鹿肉与马肉不同,鸡肉的食用在当时更加普遍,江户时代的食谱《料理物语》中还记载了用鸡蛋制作各种料理和点心的做法。《生类怜悯令》实施后,为保障鸡肉的继续供应,人们选择了以「柏(かしわ)」作为鸡肉的隐语。
柏树的嫩叶一般是鲜绿色,但根据时期不同,有时会显出稍暗的茶色,据说这种颜色和鸡肉颜色相似,所以这个称呼以关西和九州地方为中心广为流传。也有其他的见解,比如认为鸡扇动翅膀时和前往神社参拜时做的礼仪动作「かしわ手」很像。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智慧的人民结合诗歌、小说、语言等文化,创造出各种生动形象的隐语,与不合理的事情斗争。那些经历了岁月的沉淀保留下来的词汇,在另一个时空中仍然熠熠生辉,这样的智慧结晶已然成为了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