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一种进行性视神经病变,其特征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及其轴突的损伤,涉及视盘与视网膜组织的重塑,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其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全世界有超过七千万人患有青光眼,其中约10%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和25%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双眼失明,是全球不可逆性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规范青光眼常用检查设备的操作流程可以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有助于眼科医生,尤其青光眼专科医生,更好地掌握青光眼的检查项目,减少青光眼患者的误诊和漏诊,对青光眼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青光眼常用检查设备规范操作之「眼底视盘和神经纤维层检查」
眼底视盘照相是青光眼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青光眼视盘形态诊断可以采用普通眼底照相机所拍摄的眼底彩图,但盘沿结构观察比较困难,需要更多的临床经验。
通过眼底视盘照相,可对受检者的垂直杯盘比(VCDR)、盘沿宽度、神经纤维层缺损范围等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程度的重要定量指标进行观察并随访。
1. 青光眼普通眼底视盘照相检查
(1)多在暗室中进行免散瞳检查,受检者检查前闭眼休息几分钟,以待瞳孔自然散大。
(2)打开电脑和操作软件,首先输入受检者ID号、姓名、出生日期、就诊医生和诊断等基本信息。拍摄顺序一般为先右眼后左眼,或先拍摄视力较好的眼。根据受检者的屈光状态,先手动调节聚焦眼底,若屈光度超过一定屈光范围(不同仪器有不同要求),则需要根据受检者屈光度正负值,按照照相机内置相应屈光补偿值(正常为0,远视为+,近视为-)进行屈光补偿。
(3)调整受检者座位(可升降),并与照相机升降桌配合,使得受检者头部能舒适地放在照相机头托架上,调整头托架高低使得受检者眼外眦与头托架眼位线对齐,拍摄过程中嘱咐受检者头部始终保持下颌与下颌托贴紧,上额与前额托上缘贴紧(可使用头带帮助固定)。
(4)受检者尽力睁大眼,保证上、下眼睑不遮挡瞳孔。必要时检查者可用手指或棉签轻轻拨开受检者眼睑,或者用胶布分别粘贴受检者上、下眼睑到上、下眼眶。
(5)选择眼底照相机免散瞳模式,检查者和受检者均按照前述要求做好准备。选择好拍摄视角和方位后,机身向受检者方向缓慢移动,检查者需叮嘱受检者注视照相机检查镜头内置固视灯,开始聚焦眼底,直至看到视网膜血管和视盘。
(6)旋转聚焦调节旋钮使得两条劈裂线对齐,机身上下、前后、左右微小移动,使得两个距离指示点轮廓清晰,位置居中位于相应提示条上面,指示点最清晰、位置最佳时按动快门拍摄,此时拍摄的眼底图像可保证清晰度最高。
(7)为了避免可见光照射到受检者的眼底引起其不适,也可按下液晶屏Monitor键,此时照明光线由可见光转为红外光,同样可以使用液晶显示屏来观察聚焦的眼底图像。
(8)眼底照相一般可采用内固视灯拍摄,使用视盘固视点可拍摄到以视盘为中心的眼底彩图。受检者视力较差看不到固视灯时,可以通过对侧健眼看外置固视灯、检查者手指或者按照检查者语言指示向不同方向转动眼位,拍摄所需方位图像。例如需要拍摄受检者右眼视盘,指示受检者向自己左方即鼻侧转动眼球,直到液晶屏或观察目镜中看清拍摄目标即可拍摄。
(9)眼底照相机闪光灯光源一般为氙灯,其曝光强度在拍摄过程中根据成像的亮度和清晰度灵活调节,从而获得满意的眼底图像。以视盘为主要拍摄对象的眼底彩图,曝光强度需适当降低,便于观察视盘细节及周围血管结构。
2. 青光眼特殊眼底照相检查
一般眼底照相机均可进行无赤光图像和青光眼视盘立体照相图像检查。
(1)无赤光图像
无赤光即滤除红光,留下的蓝光、绿光因波长较短,穿透力较弱,有利于观察视网膜浅层结构,更利于发现和评价青光眼视神经纤维层的缺失。
(2)青光眼视盘立体照相图像
青光眼视盘立体照相图像拍摄可使用同步立体相机一次拍摄同一眼底部位的两张立体对图像,或通过普通照相机采用序贯法两次拍摄同一眼底部位的两张立体对图像。
检查方法:
同步立体照相机拍摄立体图像前,先选择立体拍摄模式,固视点选择视盘为中心,一般拍摄视角为20°,聚焦和拍摄步骤同普通眼底照相拍摄方法。
普通眼底照相机可采用序贯法拍摄立体图像,先设置为20°(或27°)视盘内固视,聚焦劈裂线和指示点调试好后,首先指示点向右平移拍摄第一张眼底彩图,然后指示点再向左平移拍摄第二张眼底彩图,拍摄完毕后,将两张关联的眼底彩图标记为立体对彩图,调出立体对彩图然后戴立体镜进行观察。只有通过至少2 mm间隔横向移动相机才能获得立体效果,旋转或绕轴旋转相机不会产生立体影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非接触性无创光学影像诊断技术,是基于干涉量度学原理设计的常用成像技术。
OCT已历经多次迭代,从时域OCT到频谱域OCT,再到扫频OCT,近年来还出现了自适应光学、可见光O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这些更新迭代不仅提高了OCT扫描的分辨率和速度,同时拓宽和丰富了OCT在青光眼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
其中,OCTA的成像基于眼底血管中流动的红细胞,在同一横断面进行反复的OCT扫描,通过特殊的算法,如分光谱去相关血流成像技术(SAADA)或基于OCT的微血管成像(OMAG)等获得血流信号,以此实现血管结构的三维重建和血管密度的量化,最终以冠状面的形式呈现眼底血管的影像图。
青光眼患者的OCTA表现为视盘周围和黄斑区域的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减少,视盘旁萎缩的局部区域深层微血管及脉络膜层毛细血管完全消失。
基于OCT的严重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时疾病的进展分析可能会超出设备的动态范围,在青光眼晚期阶段视神经结构变化达到基础水平下限而OCT监测出现困难时,OCTA的血管密度降低可以实现对晚期青光眼视神经损伤进展监测的补充。
1. 检查原理及设备介绍
OCT设备主要结构包括眼底摄像机、监视器、低相干干涉仪、计算机图像处理显示系统、信号探测光源(超级发光二极管),以产生850 nm红外低相干光。扫描方式有水平、垂直、环形、放射状以及不同角度的线性扫描,检查者可根据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检查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扫描方式。
2. 视盘和神经纤维厚度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
(1)受检者小瞳下暗室中进行检查。受检者面向眼底摄像机,检查者录入受检者基本信息后,指引受检者下颌置于下颌托内,调整坐姿舒适,固定头位平稳。
(2)光线射入眼底,通过监视器定位,选择测试条件,选择Optic Disk Cube模式,Macula Cube扫描范围为6 mm×6 mm,嘱受检者紧盯固视灯后开启扫描。
(3)观察受检部位,照相记录,伪彩打印,直接判定(通过将这些测量值与已建立的规范数据库进行比较,医生可以确定结构处于正常或超出正常范围,从而提高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判定准确性)。OCT结果图中提供与受检者年龄相匹配的正常范围以及参照颜色,检查者可作为参考。如OCT仪器数据库中未提供未成年人、高度近视等特殊受检者的正常范围,医生应充分结合临床数据综合考虑受检者的结果。
(4)OCTA检查时准备工作与OCT检查相似,扫描前选择OCT Angiography程序,扫描范围视盘区选择4.5 mm×4.5 mm,黄斑区选择6 mm×6 mm。图像质量评判标准为黄斑或视盘位置居中,图像血管无错位、未见明显伪影。OCTA图像的判定需经分层处理和系统自动区域分割后再借助ImageJ处理,以黑白二值化模式保存(黑色为血管、白色为背景),计算血管密度,即血管密度(%)=白色血管区域面积/圆环面积。
《角膜接触镜并发症--诊断与治疗》自2001年首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一直成为眼科和眼视光医师的角膜接触镜临床指导用书,之后几经修订和更新,目前已为第3版。
内森·埃弗龙编著的《角膜接触镜并发症--诊断与治疗(第3版)(精)》对配戴角膜接触镜后眼部组织的并发症进行了系统而又详细的阐述,包括体征、症状、病理改变、病因、治疗、预后,以及鉴别诊断,并进行了讨论;展示了在检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临床技术和临床设备;书中配有大量优质且构图精美的幻灯片和图表,有些是极少见的眼部并发症图片;特别有一章专门阐述了各种类型的分级量表,用以指导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本书所涉及的参考文献达到1250篇之多,为各位眼科和眼视光医师查阅原始资料提供了依据。
点击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查看更多专业资料↑↑↑
小提示
1---领取近视防控资料一套
2---近视防控指南
3---专家科普(回复专家名字:王宁利、魏文斌、王凯、
瞿佳、吕帆、褚仁远、杨智宽、石一宁......)
4---国家高度关注近视防控视频
5---爱眼护眼歌
6---眼保健操教学视频
7---硬镜护理教学视频
8---商务合作
9---视频号科普
更多资料领取,在视觉健康顾问公众号窗口发送关键词(逐个发送):
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 6月6日全国爱眼日PPT模版 中国视疲劳诊疗专家共识 世界视觉报告
远视储备
眼镜片行业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