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媒体分论坛上,双方嘉宾展现出深刻的危机意识,认为应以直接采访为基础,客观理性报道对方国家,纠正不实信息,共同探索找到更具智慧的方法,为改善民众认知、修复中日关系尽到媒体的责任。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莹、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系教授川岛真担任主持
中国日报社编委纪涛指出,本次舆论调查显示,近九成民众没去过对方国家,这就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国媒体应该报道两国民众共同关心的故事,以及关于气候变化、减贫、防灾减灾等全球性课题的相关内容。
纪涛认为,日本是离中国最近的发达国家,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希望日本媒体能够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这样也更有利于凸显东方智慧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新华社东京分社社长冯武勇指出,受结构性因素影响,中日间的民意有相对固定的部分,它限制了两国国民感情改善的上限,但也托住了两国国民感情恶化的下限。而媒体能做的,就是尽量降低结构性矛盾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尽量鼓励和放大结构性互惠因素释放的正面效应。
读卖新闻社论说副委员长五十岚文认为,日中之间,需要多用“小主语”(微观视角)来报道。日中之间需要形成向着健康方向发展的环境,而媒体应该为了支持这种环境的形成做出努力。
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黄海波表示,目前向中国受众讲述日本故事的媒体账号粉丝数,远多于向日本受众讲述中国故事的媒体账号粉丝数。这说明与中国网民相比,日本网民对中国的关注度较低。
对此,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特别顾问、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王众一提议,两国媒体应更多聚焦于两国中让对方国家民众感兴趣的领域,例如中国的数字经济、日本的养老产业,多做能让两国人得到实惠的报道,以增强民众对对方国家的好奇心和好感度。
NHK媒体总局特别主干河野宪治认为,日中关系近期展现出改善势头,两国媒体应抓住这个契机,积极报道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介绍更多关于普通日本人、普通中国人的动人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莹指出,现在除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影响力非常大。对于中日来说,接下来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进一步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动起来,通过更多元的渠道和形式介绍各自的国家和社会。
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地区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社会面临重大挑战。与会中日嘉宾一致认为,媒体应当通过报道,弥合世界的分裂。
中方嘉宾提议,应当以“和合”的精神,谋求和平与合作,日方嘉宾对此表示认同。双方嘉宾还就“不要让媒体的笔成为引发战争的笔,做更多有助于和平与发展的报道”达成一致。
分论坛上,与会嘉宾普遍意识到,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给中日关系,特别是民意基础带来持久影响。多名嘉宾呼吁加强直接交流,通过用事实说话修正片面认知。
每日新闻社论说委员长福岛良典分享了自己儿子的一段亲身经历。他的儿子今年小学五年级,通过油管等社交媒体形成了较为偏颇的对华认知。但其子班上有三个中国人。他儿子和他们关系很好,通过实际交往改善了对华印象。由此说明,面对面交流在塑造对对方国家全面客观印象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日本文华传媒株式会社副社长、《东方新报》总编辑孙冉在“北京—东京论坛”媒体分论坛上发言。
日本文华传媒株式会社副社长、《东方新报》总编辑孙冉从活动组织和媒体定位的角度,分享了在日华媒的心得。
孙冉介绍了参与组织2024年“百名日本大学生看中国”系列活动的经验,并表示:活动举办之初,一些日本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对于去中国旅游一事不乏担心,但这种担心在实际去过中国后就烟消云散。日本学生在四川和上海两省市收获了许多感动,回国后,还有学生主动动员自己的家人再去中国。然而,迈出这第一步是非常艰难的。在跨文化交流事业中,组织者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用安全的方式,鼓励、推动民众迈出第一步。
孙冉表示,在日本生活的百万华人、在中国生活的十万日本人、时长往来中日两国的众多商旅人士,这三者是某种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东方新报》自1995年在日本创刊以来,始终选择站在这个共同体一边,为他们发声。《东方新报》致力于传递真实的新闻,因此并不回避报导两国之间的争议性事件,但倾向于理性分析,基于事实作出有利于中日友好的解读。阅读量和传播率证明,这样的声音在中日两国同样拥有受众。
孙冉呼吁中日两国媒体人重新建立互信关系,恢复“中日媒体人士对话会议”等曾经有过的交流活动,尝试多做积极的新闻,并在各类交流事业中承担起桥梁的作用。
河野宪治赞同民间交流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些在社交媒体上很有影响力的“网红”传播了不少有关对方国家的错误信息。应当建议这些“网红”真正到对方国家去看一看,通过增进相互理解减少不实信息的传播。
热点回顾
阅读更多内容长按二维码识别
东方新报视频号 | |
▼欢迎“点赞”“转发” 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