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ically Curious
以「黄金之吻」征服了全世界的克林姆(Gustav Klimt)创立的「维也纳分离派」成为1880年代到1910年代席卷几乎整个欧洲的「新艺术运动」浪潮中一朵炫目浪花。
这场波及建筑、家具、首饰、服装、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的艺术变革实则并无统一风格,甚至无统一称谓。比如,在奥地利叫「维也纳分离派」,德国「青年风格」,意大利「自由风格」,北欧「工艺美术运动」等。它的「新」指的是当时在地占据主导地位艺术以外的标新立异。
但新艺术运动艺术家之间存在一些共性,比如,受达尔文《物种起源》影响,在创作、设计活动中强调自然事物和人的自然特性,受工业革命影响注重团队协作等。
今天小欧以「新艺术运动」视角为大家解读三座欧洲首都城市。
布鲁塞尔 Brussels
从一部桌游《布鲁塞尔1893》走进享有「新艺术运动摇篮」美誉的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Brussels)。
1893年,城中惊现钢筋铁骨外露、铁艺枝蔓丛生的「怪兽」塔塞公馆 (Tassel House) 。要知道,比利时的民居普遍宽窄不一、风格各异、高矮相间,彷如一堆挤在一起的积木。拥有高大体量、现代感外观、定制式结构、铸铁豪华内饰的塔塞公馆理所当然成为一众传统民居中的「显眼包」。
比利时「新艺术运动」领军人物奥塔(Victor Horta)这一颠覆式作品被公认为欧洲首座新艺术风格建筑,为布鲁塞尔「新艺术运动」奠定基础,堪称建筑史上重要里程碑。
除了塔塞公馆,值得一看的还有同样出自奥塔之手的索尔维公馆(Hôtel Solvay)、埃特维尔德公馆(Hôtel Van Eetvelde)和奥尔塔公馆(Horta House and Studio)。
这四座19世纪末欧洲建筑先锋之作于 2000年被列入世界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共同带有的曲线式花草枝蔓装饰完美诠释了自然主义装饰构想。理想主义、功能主义的理想与设计革命的相结合为建筑注入浓厚民主色彩,充分体现「人民的艺术」这一比利时特色「新艺术运动」主旨。
里加 Riga
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这座历经800多载风霜的古城在1997年被列为世界历史遗产。
老城内,低矮的房屋、狭窄的街道、红瓦房顶以及随处可见的古都标志风信鸡,散发着中古时代气息。老城外,聚集着七、八百座新艺术风格建筑,为城市赢得「新艺术风格北方之都」美名。
19世纪末的里加凭借古老汉萨城镇和海港优势,在经济、工业和人口方面开始快速增长,成为沙俄帝国重要城市。城市大兴土木,其中1910至1913 年间年增房屋高达 300多幢。这些新建筑大多出自本土设计师之手,以新艺术风格打造,主要集中在 Elizabetes street和 Alberta street区域,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比如,Elizabetes街10a号。它是Mihails Eizenštein,「蒙太奇之父」大导演Sergei M. Eisensteinn父亲的力作。亮蓝色瓷砖外墙、标志性弧形外窗、人面装饰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又如,Eižens Laube的力作Alberta街11号。采用石灰岩、木材等天然建材,加上富有拉脱维亚民族特色的装饰,呈现新艺术风格与拉脱维亚传统建筑形态的完美结合。
卢布尔雅那 Ljubljana
1895年大地震摧毁了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Ljubljana)的大量房屋。时值资产阶级抬头,他们不像昔日贵族般沉迷传统奢华,更爱追逐潮流,以突显其日趋上升的社会地位。
当时重新规划城市建筑蓝图的便是「维也纳分离派」建筑界核心人物Otto Koloman Wagner的追随者、斯洛文尼亚天才建筑师Maks Fabiani。自此,一批融合「维也纳分离派」和斯洛文尼亚民族觉醒意识的新艺术风格建筑拔地而起 。
这些建筑的设计灵感来自自然、宗教、民间传说、异国文化、几何学等,采用铁钢、玻璃、钢筋混凝土等工业新型材料。Jurij Zaninovic于1901年设计的新城市象征龙桥(Dragon Bridge)成为城中首座新艺术风格建筑。
Miklosiceva ulica大街是新艺术建筑的最佳展窗。合作银行大楼外墙的珊瑚红几何图案,人民贷款银行白色外墙上镶嵌的蓝色金属装饰以及屋顶富分离派特色的持蜂巢人物雕像,以及富丽堂皇的联合大酒店内蚀刻玻璃艺术等皆是不容错过的看点 。
出自另一「维也纳分离派」拥趸Ciril Metod Koch之手的Hauptmann故居更为城市地标Prešeren广场添上了绚彩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