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部县域发展起来的关键要素是什么?中西部县域具备这些要素吗?东部县域和中西部县域农民的城市化途径有什么不同?在农民生计模式上如何体现?土地的价值来自哪里?东部县域和中西部县域的土地利用存在什么差异?东部农村和中西部农村相对于邻近城市有何功能?由此带来的政策需求是什么?东部和中西部村庄的“乡土社会”特征还有吗?由此带来的基层治理区别是什么?本书是“县乡中国”书系又一力作,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上述问题做了抽丝剥茧的分析,呈现了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是什么,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带来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极具现实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东、中、西部县域的差异越来越显著。中、西部县域发展能否照搬东部县域发展的成功经验?东、中、西部县域最根本的差异是什么?造成东、中、西部县域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市场因素、制度因素,还是社会因素?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逻辑是什么?本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结合国家公布的宏观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具体而言,本书从经济发展、土地制度、农业发展、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县域教育、农民收入、婚姻家庭和基层治理等方面,呈现东中西部县域的差异,并深入浅出地阐明为何存在这些差异。本书把关于中国整体的宏大叙事具体化,基于贺雪峰教授领衔的团队在中国广袤地域上进行20多年的田野调查的积淀写成,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实践建议,对我国中西部的乡村振兴实践颇具借鉴作用,亦有助于个人理解自己在时代发展中的处境。贺雪峰,1968年生,湖北荆门人,现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村调研,发表数百篇学术论文,出版20多部学术著作。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近10年累计调研时间超过50,000个工作日,在学界和政策部门具有广泛影响。贺雪峰所在学术团队在学术研究上主张“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被学界称为“华中乡土派”。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东西部地区的差异越来越显著,且越来越重要。我和我们团队同仁一直关注正在发生且正在成形的东西差异,因此有了写作《东西中国》的计划。这个计划在2023 年开始实施并很快完成。《东西中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由我提出《东西中国》写作大纲,然后分工负责,由我们团队的 20 位作者共同完成,其中每章撰文者为:第 1 章(贺雪峰),第 2 章(卢青青、林辉煌),第 3 章(仇叶),第4 章(陈义媛),第5 章(安永军、朱战辉),第6 章(焦长权、王伟进),第7 章(魏程琳),第8 章(杨华),第9 章(杜鹏), 第 10 章(雷望红、易卓),第 11 章(李永萍), 第 12 章(刘燕舞),第 13 章(夏柱智),第 14 章(孙敏),第 15 章(杜姣),第 16 章(桂华),第 17 章(贺雪峰)。撰文者单位如下:王伟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作为一个研究中国问题的政治学者,我很忌讳说“中国”。只要听到有人说“中国”,我就会本能地想:是中国的什么地方?内部的差异性、不平衡性是中国基本国情,是中国最显著的特征。贺雪峰领衔撰写的《东西中国》从中国的差异性切入,分析研究中国不同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问题,把关于中国整体的宏大叙事具体化、深刻化,是一部真正具有专业性的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科学著作。
——房宁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在中国农村内部,创造出一种新的地区差异——东西差异。对这种差异,人们的认识还很不足,很多做法和政策,还没有适应这种新变化。《东西中国》这本书,首次全面分析了中国农村的东西差异,从经济发展、土地制度、生活方式、教育、家庭、村庄治理、集体经济等多方面,描述和分析了东部和中西部农民的巨大差异。其中很多内容,既是中国社会的新现象,也是关于农村的理论的全新发展,对人们认识中国农村很有启发性。——李子旸
中国地域广大、历史绵长。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们一直奔走在全国不同地区调研,呼啸着奔向田野。进入田野之前总有自己对田野的想象,进入田野后却总是发现真实的田野与想象有着不小的落差。我们不断依据真实的田野校正自己的想象,从而对全国有了一个较为切实的认识,也意外发现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差异。进入 21 世纪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入快车道, 全国农村不分南北普遍出现了“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村庄社会结构亦在发生变化。正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全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显著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不平衡,二是区域不平衡。其中区域不平衡的关键是,借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和加入 WTO 的历史机遇,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从而形成了不分城乡的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不断吸纳全国的资本与人口,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繁荣,而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人财物则不断流出, 变得越来越萧条。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的县域经济从表面看还是县的体制,实际上在经济、就业和文化生活上早已城市化了。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带有着中国最多的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百强县”,这些 “百强县”是沿海城市经济带的内在组成部分,是城市的“脚”。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缺乏现代制造业的支撑,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工,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因此,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脑”,其重点应当是服务农民。也就是说,东部地区县域经济的重点是生产性的,而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重点则是服务性的。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与中西部广大的农业型农村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土地制度、农业发展、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县域教育、农民收入、婚姻家庭和基层治理的各个方面。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地区不仅在形态上具有显著差异,而且已经形成了相当不同的发展与运行逻辑。可以肯定地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的现在并非中西部农业型农村地区的未来。当前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的发展形成了很多经验,包括“三农”工作的经验。如果将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内的农村理解为城市经济的内在组成部分,东部农村就不可能为中西部农村的发展提供示范,因为中西部绝大多数农村注定是要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而更加萧条的。不理解中国农村的东西差异,就既无法理解当前中国东部沿海农村地区与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民生产生活的差异,也无法理解政策的区域实践差异,也就可能因此产生理论误会和政策误判。
第 1 章 东西中国:中国区域差异的经济视角 / 3八、大国经济、内循环与相对均衡的中国经济图 景 / 32二、辐射与虹吸:东西部城市发展的底层逻 辑 / 45四、土地公有制的适应性与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 / 95一、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现代化:难以复制的经 验 / 102二、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困境:农村分化及未解决的农民就业问题 / 114第 5 章 县域经济与农民城市化的东西差异 / 124一、“两个大局”与“两个二十年”:发展战略与中央 - 地方关系 / 148第 10 章 经济基础与县域教育形态的东西差异 / 248一、分析框架:理解教育问题的东西区域视角 / 249二、东部地区:家校教育双强结构与教育竞争焦 虑 / 251三、中西部地区:家校教育双弱结构与教育保障焦 虑 / 258第 11 章 农民收入与家庭结构的区域差异 / 271一、东部和中西部农民家庭面临的市场区位条件差异 / 273第 13 章 农民工流动与中国的区域差异 / 309第 14 章 农村集体经济实践类型的区域差异 / 339二、不同类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分析 / 342三、结语:集体经济的区域差异与共同富裕的进 阶 / 359第 15 章 村庄治理现代化的东西差异 / 362一、理解村庄治理的村庄公共事务结构视角 / 362四、区域方法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循环 / 425相关阅读
1.请在文末留言,不超过200字,写出您对本书或对“中国区域差异”这一问题的走心认识。留言经过后台精选展示,点赞数量最高的前3条留言将分别获得赠书1册,即共赠书3册。
2.活动时间截至2024年11月7日(周四)晚上22:00。(如遇同量,点赞顺序以客服微信所显示排序为准。)因此,只要您留言,就有机会获得赠书。
3.中社学人将在3个工作日内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联系获赠用户,获取姓名,电话,地址等信息,便于邮寄图书。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支持,在此特别感谢,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中社学人微信公众号所有
终审:“中社学人”责编曹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