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当时九十多岁的张金哲院士坚持上门诊。病人家属挂好号,护士台每叫一个病人入诊室后,张老都要站起来迎接,热情和家长握手,说,请坐。他对每个病人都这样,先问寒问暖,再问诊。
这是北京市儿童医院原院长倪桂臣教授在视频所陈,张老之孙张传俯同志点亮了❤️看好病人的同时,张老会把知识传授给病人。比如孩子看疝气,这个疝气是怎么得的,疝气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利影响,孩子目前阶段什么治疗最合适等,张老都会向家长一一讲解。最后还要问家长:“明白了吗?”
家长们总是说:“你给我们都讲清楚了,我们该走了。”像这样看病,病人还能有什么不满意呢?张金哲先生的修养怎能如此之高,可能与他受高水平教授的指导和感染有关。
青年张金哲毕业于解放前的国立上海医学院,虽说张金哲在上医读了六年,但实际上他最开始考上的是北京(北平)协和医学院(1941年录取),在当时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最好的。那他干嘛又去上医呢,因为他被列入日军的黑名单,所以在1942年2月份(正月初二),他连夜只身逃往上海,碾转进入上海医学院读书。因此张金哲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只读了几个月,包括和平年代也一样,只读几个月也很正常,客观条件需要嘛。
当时协和医学院最好,上医第二。到了五十年代中期,上医最好。到了九十年代,北医最好,是当时唯一一家校长书记高配为副部级的医科大学。
张金哲的三弟张金藻去了台湾,但他选择留在北京,第一份工作就是做院长秘书。两年后,在北大医学院第一医院建立小儿外科专业,而后经过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他发明了“张氏钳、张氏瓣、张氏膜”,并在临床广泛应用,得到了国际认可。
后来调去北京市儿童医院以后,儿科大夫对外科的工作一点都不懂。比如手术室叠纱布,手术用的小块纱布需要用大方纱来叠,有时表面上看起来叠好了,可是没法用,而且做手术很容易出事。纱布剪下来的时候容易掉毛,所以叠的时候就得把粗边都叠进去。
当时的儿科大夫都不懂得这些道理,只能由张金哲耐心教他们,包括叠手术衣服也有讲究,因为叠得不合适的话,接触时容易把衣服碰脏。凭借在北大医院儿外科工作的经验,到了儿童医院,张金哲就采取了同样的方法开展手术,建立起各种专业齐全的小儿外科中心。
小儿外科不是儿科医生特有,其他普外肝胆胰外科医生也可以做小儿外科,比如说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强院长就是专攻小儿外科,在小儿肝移植领域闻名世界,有领跑国际的咸誉。
而张老早在2000年,就获英国皇家学会“丹尼斯·布朗金奖”,该奖项被认为是小儿外科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该奖的三年前(1997年),张金哲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2006年先后被授予香港及英国皇家医学会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这些称号或荣誉,不仅是因为他有技术上的重大发明,也不仅仅是他开创了中国的小儿外科,更因为他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父亲”甚至“爷爷”般的仁爱之心。
张老在91岁时,开始做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院长。这是一家是以小儿内科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亚美的名字命名,胡亚美院士是中国儿童血液肿瘤学开创者,和王振义院士的夫人谢竞雄教授同一个专业。值得一提的是,胡亚美不仅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还是北京市儿童医院史上的第二任院长,首任院长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诸福棠。
1993年10月,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而诸福棠先生是1994年逝世,所以他是儿科(儿童保健,与省委书记沈晓明教授同专业)学界毫无争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如果把夏强院长也算为儿科专家(通过儿外科组申报成功),那么加上已故的张外科、胡内科两位,儿科领域有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5年,刚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的儿童保健专家诸福棠之邀,张金哲调入新建的北京市儿童医院,历任外科主任、副院长。张老没有做院长,但是活到102周岁零三个月,可以说是比较完美的一生。作者聿暖医,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