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学杰出院士付小兵教授两千字缅怀首批院士王正国先生

文摘   2025-01-06 07:42   浙江  

王老今天(2025年1月5日)上午9时26分走了。王老是我们对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王正国教授的尊称。一方面从年龄上来讲他是我们的父辈,另一方面他是我们学业的老师,所以我们平时就直接称他为王老(以下均称王老),既尊重,也显亲切,像自家人一样。


我第一次面见王老是在1984年。1983年我大学毕业留校(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工作。1984年,王老从美国留学归来,当时我和一位研究所老专家在北京出差,研究所领导就委托那位老专家和我代表所里在北京迎接一下。因为我和王老是第一次见面,王老并不认识我,经那位老专家介绍说这是新分来的一位大学生时,王老非常高兴,握着我的手说欢迎欢迎。我当时说我读过您的《冲击伤》那本书,王老马上谦虚的说那是一本小书,不值得一提。这就是我和王老的初次见面。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王老成为我们研究所青年学子的榜样。老专家说王老年轻时学习非常刻苦,为了学好英语,冬天他将自己裹在被窝里面学习外语,从而成为文革后军队首批出国留学的青年专家之一。为了获得第一手实验资料,他经常亲自训练实验动物,进行麻醉,采血与解剖等,从而撰写出版了国际上第一本有自己实验资料的《冲击伤》专著,等等。1985年他由中级职称直接破格晋升为正高,更是在学术界掀起了向他学习的高潮。


我真正对王老有深入的了解,是在接下来在不同时间里发生的几件小事。1986年至1988年,我曾去云南老山前线参加战伤救治和战伤调查。期间根据战伤调查的结果写了几篇小文章,发表在《人民军医》杂志和投稿参加了几次全军战创伤会议。有一天,王老把我叫去,给我说烧伤的黎教授(后来成为工程院首批院士的黎鳌教授)希望他转达给我几句话,大意是说从发表的文章和投稿来看,付小兵这位同志对战创伤研究有积极性,写了几篇文章很好。但是目前看这些文章尚缺乏深度。黎老希望王老转告我,让我好好学习,将来会大有发展。王老见我不甚理解其中之意,又解释说这是人生发展的一个过程,年轻的时候不可能什么都全面,但是黎老的这些希望一定要认真牢记。王老的这次转达,我后来理解也就是以王老为代表的前辈对我的严格要求和希望。


第二件事是1988年我研究生毕业举行毕业答辩时,当时的答辩委员有好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由于自己没有经验再加上很紧张,所以报告论文和答辩均显得不太顺畅。王老是答辩委员会主席,他没有过分的责怪我,而是亲切的说不着急,慢慢来。他的宽容给予我很大的鼓励。答辩结束后,经综合评定,他最后还给了我一个优秀的评语,这是对我3年苦读的肯定,至今还记忆犹新。


第三件事是2001年,我在国际上首先报告了表皮细胞通过去分化途径转变为表皮干细胞的初步发现。最初,王老对这个发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后来,由于国内外学术界一些专家的反对,加上王老大学时的一位同学对此也表示出了质疑,所以王老对此又表现出了谨慎。有一天王老给我打电话,说他大学时的一位同学对这一发现也发生了质疑, 并希望我慎重考虑这一发现。在与王老的电话交流中,我当时非常激动,可能在语气中对王老提出质疑的同学也带有一些不敬。但王老对此却并不介意,他说他的初衷是希望我把这个发现深入研究下去,给质疑的专家们一个有力的证明。青年人遇上质疑表现出不冷静也在所难免。后来当去分化相关研究获得国内外学术界公认,并且我们把去分化的原创性发现应用于汗腺再生取得实质性成果时,王老对此表现出了由衷的高兴。他在不同的学术场合都对我们的创新给予充分表彰,特别是在人才评审和成果申报等方面均给予强力的支持。


从以上断续回忆的这几件小事中,我自已充分感受了王老的高尚人品和对青年人才培养的倾心尽力。王老对学生的培养,没有一个学术权威居高临下的说教,更没有长者对晚辈的严励批评,但它却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也像甘露那样滋润心田,使人从普通的言语中受到教育。2015年,王老由于年满八十成为工程院资深院士时,他又有了长远的考虑。有一次他曾深情地对我说,创伤医学是一个接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他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希望我能够像前辈们那样继续发扬我国创伤医学已经形成的优良传统,把团队建设好,发展好,服务好。


现在可以告慰王老的是,在他的精神指引和鼓舞下,我国创伤医学在新的时代,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目前已形成了以创伤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为代表的两大学术基地,近十年来新增了数位创伤领域的工程院院士,一大批创伤医学青年人才正在成长,一大批创伤医学成果在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想,这正是王老的期望以及希望看到的成绩。


今天下午5时20分左右,当我赶到上海王老家里悼念和受托代表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看望并慰问王老的夫人朱佩芳教授时(她也是我在第三军医大学求学时的老师),得知王老生前已留下遗嘱,不设灵堂,不搞遗体告别,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院,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做最后的贡献。听到这些,我和同去的海军军医大学许教授均深受感动和教育。王老真的是把自己的一生全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人,他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王老,您安息吧。


               付小兵

     2025年1月5日21时

聿暖医
创造世界一流医学人文哲学随想日记汉语杂志聿暖医,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成员:走访顶尖院长曾侍院士数年,整合国际前沿创新叙事切口,医学人文研究科技艺术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