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两件事最容易扼杀人生的快乐:一是做自己不喜欢做的工作,但是为了谋生和养家糊口又不敢轻易辞职;二是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但是又因为各种因素不能轻易离婚,只好凑合着过日子。他说,在博士论文答辩前逝世的杜梅就是因为前者,为解决问题努力过度。
努力过度会不会折寿,尚且不论。就人生享受而言,也不一定全部如此。过去杭州大学中文系1986级的总编辑兼社长曾在周会上又或是走廊碰面时指出,无论多年喜欢一样工作,时间长了以后也会生厌。再比如,如今有位著名的行业大咖从一般医学院毕业参加工作以后,也在职成为院士的博士生,在省域主委任上已经更换三四位妻子。这就说明婚姻配偶之间即便是互相喜欢,也会随时间流逝而变数不断。不论是工作还是婚恋,都有新鲜感和保质期,当然我们也看到有些人可保一生。
除了这两样,难道读书不是吗,现在我看到有些人连孩子上幼儿园也要每天晒,你看,我们儿子上省府路幼儿园,我们的女儿上长安街幼儿班。当然,小孩是无所谓的。但是到了初中,尤其是高中,人们还是会介意自己的母校是不是一流学校。到了本科更加强烈,很多人一生都以高考或保送到世界一流大学甚至顶尖高校而自豪。这也是快乐的思想源头。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先生指出,医生的享受人生就是每看好一个病人。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刘颖教授也说,除了工作,我的确也很享受生活。享受快乐生活,是人类一切动作的目标。然而这个实现快乐的途中,还是有不少人患上了精神疾病甚至癌症,包括闻名于世生活富裕的许多明星。
在追求康复的过程中,有些人去了美国治疗,比如著名呼吸病学家沈华浩教授、央视特色主持人李咏和著名作家马原先生等等,有病情和体质差异,也有情绪调节差异,还有其他工作压力上的差距。
有人指出要适当饮食,还要加强锻炼,做好手表式的健康管理,那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商业模式的自我宣介。开素食店的人,自然说要吃素。开羊肉店的人,他说要多吃羊肉提高免疫力。钟南山先生说要保持一定的体育运动,他的爱人是运动员。还有一个屡次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却永远不会成功的教授做过普通医科大学校长(退休),说,他从不刻意运动,唯一的锻炼就是拉着箱子赶飞机或者列车。还有做健康管理的商人戴着器械手表说,它能监测一天甚至一年的健康指数,从而保障他的健康身体。
我们承认饮食、锻炼、指标变化等健康管理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但那都是因人而异的。于是有健康咨询企业提出个性化治疗,但是个性化治疗的规律摸索能有这样轻易吗。今天的世界一流大学医学院,也没有找出这些精准的规律。因此既有人说喝红酒会严重影响心血管,又有人说它有很好的防癌效果,那红酒究竟好不好,至今没有统一权威答案。
再比方心血管患者要少吃蛋黄等高蛋白饮食,那是针对心血管已经不好的人,很多人一辈子吃大肉活到九十岁善终,有人说如果他少吃一点红肉可以活一百岁,那都是想当然的建议。还有人提出健康管理是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的预防,但是也有不少天天按照表格上规定的饮食作息,还是免不了未及耄耋之年就坐上了轮椅,或者思路混乱都认不出自己的家人。预防医学实际上是公共卫生,早已经成为一种学科,也不是最近的新发现。因此从强调治疗到重预防,虽然近年变得热门,理论却早存在,但是它的科学性依然需要讨论、进步,依然任重道远。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尽可能地采取恰当的办法,灵活随机调整自己的情绪,可以缓解一些疾病的发生。作者聿暖医,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