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坡胡镇盛寨村,有一座特别的建筑。这座别致的二进小院被四周茂密的树丛,围在村子中间。秋去冬来,小院周围依然青松掩翠。门前的大红灯笼、朱红色的围墙与鳞次栉比的青瓦,诉说着这座建筑的与众不同。
清光绪十一年,盛氏已在长葛本地扎根200多年,其第八代子孙在村子显眼位置建了这座宗祠。
宗祠兴建至今,已经过去了139年,距离盛寨的先祖逃避战祸避居长葛已经过去了300多年。原本那个如同浮萍一样的小家庭,已经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家族,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
盛氏根源,西周武勋后裔
历史上,盛氏乃召公奭(Shì )的后裔,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召公奭帮助周武王灭商有功,又被封于燕。召公奭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名为姓,称为奭姓。因避西汉元帝刘奭讳就改奭氏为盛氏。
盛氏宗祠族谱上记载,周武王时,有地名盛(今山东华丰南),召公之孙受封于此。以为封国之始,遂引以为氏。时代变迁,人口发展,故有流迁各地。广陵有盛氏宗支续衍汝阳,是为望族。
而盛寨始祖盛国辅原籍就是汝阳的。
“经过明末连年战乱和饥荒,中原一片荒芜,直到清康熙初年,百废俱兴,到处都是迁入者垦荒造田。”盛寨村十二世孙盛庆利曾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对于家族的起源,他是如今较为了解的人之一,“盛寨村的先祖盛国辅,用扁担挑着长子永祯和次子太祯,从汝阳迁移至此。”
2010年,盛氏宗祠被认定为长葛市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村里有一个幸福湖,湖里有一条蛟龙时常作怪,大禹用剑斩杀了蛟龙,并用一口巨大的铁锅倒扣住蛟龙的尸体。因此,盛寨曾被称为蟠龙寨。
盛家先人在蟠龙寨定居后,开垦农田,修寨垒墙,建造家园。历经几代子孙繁衍生息,村子逐渐发展到了几十户百余人,村里的居民相互间都是亲人,分支繁多。
修建宗祠,三口之家繁育千人大村
盛国辅生于明朝1630年,带领妻儿来到盛寨时32岁。初时家境贫寒,但依然坚持送儿子读书识字,教导子孙后代不忘元祖广陵恩德,继承原籍汝阳家风,阖家老小发奋耕读。
光绪十一年,族中德高望重者在村内建造宗祠,修成族谱,制定族规、家训,勉励后人。
盛氏祠堂位于村北,坐北朝南,红墙青瓦,两尊石狮把门,大门的红瓦房上多是五脊六兽,大门处栽种柏树,以求子孙绵延。进院后,只见一块不大的影壁墙中央有一个大大的“盛”字,整座建筑由大殿、卷棚、大门三部分组成。
“一般族人祭拜祖先不能直接进到主殿,卷棚就是祭祀的地方。”盛庆利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三月初五,我们都会举办古会,盛氏家族理事会会组织村民在祠堂祭祖,很是隆重。”
盛氏宗祠的建立让盛氏子弟能够追本溯源,为了更好地延续传统,宣统三年,盛氏家族重修族谱,篆刻5座石碑立于宗祠正殿。
“将族谱刻在石碑上主要是为了便于存放,篆刻的文字也不会轻易消失。”盛增恩曾参与编写族谱,他说,“因历史原因,石碑后来不幸折损,部分族户的根系失去了考证。”
2007年,族中骨干盛书伟、盛盘铭、盛东岳、盛增恩等人,再修族谱和宗祠,于2008年重修成功。
在正殿左右两侧,新族谱清晰可见,盛氏家族以“凤鸣占化毓 世清庆云作 景星际尧廷 道明瑞兰馨”为世名,如今已传15代,约1500口人。
不忘祖训,盛氏家族历来重视读书
新的族谱和宗祠如馨香玉盘,寄托着盛氏家族团结和谐的精神,更激励盛氏后人不断进取。
在盛氏宗祠支撑卷棚的四根柱子上雕刻着“盛家祖训”:守屯田之旧业敬陈祖豆荐辛盘,读太仆之遗书勉绍箕裘绵甲第。
“盛氏自古就教育族中子弟要坚守种植田地的旧业,时刻牢记粮食来之不易。”在盛增恩的理解中,老祖宗不仅教会后人守家种田,还要读书,“读书是永远不能丢下的一件事,识字是基础,能状元及第更好。”
盛氏家族历来重视读书,族中也有人在朝为官。在盛增恩的介绍中,位于正殿屋脊上的“吱煞”就是盛氏家族“朝中有人”的象征。也正是因为族中有人为官,才会更加注重教育。
“俺村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教育,如今从盛寨村走出去的大学生至少也有上百人。”盛庆利说,“1998年,俺村的盛艳慧就考入了北京大学,后来还有考上清华和国防科技大学的。”
在祖辈的荫庇与教诲下,如今,盛氏后裔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发光发热,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勿忘祖训,耕读传家”的古训,而历经百年的盛氏宗祠,也将继续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盛氏家族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许。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关注今日长葛视频号!
更多精彩,关注今日长葛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