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2004年张继科曾被国家队开除,下放回省队,传闻此事起因正是赌博。
无论为何,这打击对于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都宛如一记闷棍,当时16岁的张继科也心灰意冷,回到家垂头丧气对爸爸说:
“我不打了。”
向来严厉的父亲这次却异常平静:
“好,可以。”
正当张继科彷徨无措时,爸爸又淡淡甩下一句:
“你想想还有哪个行业自己努努力能做到全国顶尖。
如果有,我就同意你不打。”
一夜无眠后,张继科回了父亲两个字:
“我打。”
后来的故事就不用赘述了。
我有位表叔事业很成功,他女儿成绩不错,无奈生在高考大省,拼尽全力只能上个二本,高二时他把宝贝女儿叫来语重心长谈道:
“你今年16岁,该考虑未来了。
如果你在国内读大学,上限应该就是XX师范大学,不过没关系,毕业后爸爸会给你在体制内安排一份稳当工作,然后再替你物色个可靠的人嫁了。
如果你选择去美国上大学,以你的能力应该能上个Top20名校,毕业后你会有更多选择,到时你想在美国、香港或国内工作都随你,在国外和谁谈恋爱结婚,爸爸也不会管你。”
经过一夜深思,女儿当然毫无悬念的选择出国。
这故事表叔常同人讲,每当提及那次决定女儿命运的谈话,大家都众口一致夸赞女儿的上进。
可我听到的,却是表叔高超的语言艺术。
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论张爸还是表叔,都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按照父母规划的路径走下去,这也是很多家庭矛盾与悲剧的开始。
这二位高明之处,在于运用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将“帮你做决定”包装成了“自己做决定”,达到目的之余又避免了冲突。
从小起早贪黑打乒乓的张继科如果改行,还有可能在其他领域做到顶尖吗?
显然没有。
“如果有,我就同意你不打。”
一句话抛出来,答案其实已见分晓,一般家长含泪苦劝的“练了十几年吃了多少苦”、“别可惜了天赋”等等张爸都只字未提,而是引发儿子思考后让他自己去想、自己去品。
表叔给女儿的选择题,看似两个选项,实则也只有一个。
如果女儿从美国名校毕业后在美国没找到工作,也没交到合适的男朋友,父亲难道就不会为她托底,在国内帮他安排工作与相亲了吗?
当然会。
当出国选项暗含了国内保底项,这道题从始至终便只有一个选项,类似于超市里“单买饼干19元,饼干+可乐也是19元”的促销装,“单买饼干”存在的意义从来不是叫你选,而是让人觉得自己占了便宜,赶紧下单。
这世界最难的事恐怕便是说服别人,高手则懂得通过引导与循循善诱,令对方心悦诚服。
英剧《是,首相》(《Yes,Prime Minister》)中关于民调有过一段经典论述:
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有位痛失爱子的母亲抱着孩子尸体找到他,希望能让儿子死而复生。
面对如此荒谬的请求,释迦牟尼却点头说有办法。
绝望的母亲仿佛找到救命稻草,立刻问怎么办。
释迦牟尼告诉她:
“只要在她的村落找到一户从来没有亲人去世的家庭,那家后院的树叶孩子吃了就能起死回生。”
母亲挨家挨户寻访了村里每户人家,结果当然没有哪家是不曾丧失亲人的,有的母亲甚至比她还惨,孩子刚一出生便夭折了。
一圈下来,母亲终于放下执念,平静的说,自己不奢望孩子复活了。
以退为进,大象无形,张爸与释迦牟尼都是深谙人心的佛系高手。
只不过今时今日,回望20年前那次对话,这对父子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