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丨中韩“多元视野下的医疗社会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

文摘   2025-01-12 19:10   天津  

1月3日至6日,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韩国医疗历史研究会共同主办,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郭霭春医史文献研究所协办的中韩“多元视野下的医疗社会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隆重召开。来自韩国延世大学、庆熙大学、高丽大学、庆南大学、国立木浦大学等10多所高校的近20名学者,中国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30余名学者,以及校内外30多名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


1月4日上午,会议举行开幕式,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赓哲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高丽大学女性医学史研究所所长、韩国医疗历史研究会会长辛圭焕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郭霭春医史文献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毅教授分别致辞。余新忠教授首先向来津参会的中韩两国学者表示欢迎,其次回顾了他与韩国医学史学者长期的学术交往,最后期待与会学者相互学习、切磋,共同推动医学史研究向纵深发展。辛圭焕教授阐述了韩国医疗历史研究会的成立背景和学术宗旨,特别强调了国际交流在推动医疗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希望两国学者加强学术对话,促进医疗史研究的交流、合作。刘毅教授简要介绍了天津中医药大学郭霭春医史文献研究所的工作和成绩,认为医疗社会史的研究在启发中医药大学的医史研究、促动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也必将带来思想的碰撞,激发医史研究的新路径、新理论和新成果的呈现。





开幕式后,6位学者先后进行主题报告。

韩国庆熙大学历史系朴润栽教授探讨了日本殖民朝鲜时期在医疗卫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及问题。日本殖民者将西方医学视作提升朝鲜文明程度的手段,他们在朝鲜建设西医医院,创办西医教育,进行医药研究,实施卫生警察制度,加强传染病防控。对于朝鲜传统医生,日本殖民政府的态度经历了从否认到接纳的过程,这体现了朝鲜医疗资源的匮乏。他认为,在殖民时期的朝鲜,医学并不是自主权利的象征,而是统治和控制的工具。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振国教授以济南市“扁鹊故里”研究课题为例,探讨了医史研究如何释放中医药多元功能和价值的问题。他指出,作为扁鹊故里的济南市在弘扬和建设中医药文化方面已取得重要成果,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政府决策人员缺乏足够的中医药历史文化知识储备,文化宣传不到位。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文献考证、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法,追溯扁鹊里籍,探索扁鹊医学传统,并为如何传承中医药文化以及打造扁鹊文化品牌提出政策建议。最后,王振国教授探讨了医史研究助力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可能的路径和面临的挑战。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赓哲教授以“散与丹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题,探讨了中古时期药物对帝王生活、思想、决策和国家兴衰的影响。他认为,中古时期,丹药和散盛行,与之伴随的是由这些药物引发的疾病焦虑,例如痈疽、发背、脚气、精神障碍等等。但石发、散发又成为士大夫阶层气质的一部分,为他们塑造出了阶层的归属感,甚至影响了历史书写、历史进程。他指出,历史进程并不全然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博弈,实际上药物等偶然性因素也在左右着统治者的意志和历史的发展。


延世大学医史学系主任、医史学研究所所长吕寅硕教授从历史的视角探讨了韩国医学与宗教的关系。他认为在古代韩国,佛教不仅是信仰,还涵盖了生活各方面,疾病治疗是其关注重点。到了中世纪,儒学成为主导思想,医学被视为实现儒家理想的手段,国家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重要。医学在儒家传统中被称为“仁术”,被认为是照顾父母的必要知识,因而也有大儒积极撰写医书。基督教是现代韩国的主导宗教。基督教在医学活动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建立医院,医院成为基督教医疗工作的中心,传教士医院具有基督教慈善机构和通往现代西方医学的道路的双重性质。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张树剑教授重点论述了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的生理学思想及其知识史意义。他分析了承淡安著作中生理学知识的来源,在肯定承淡安的贡献的同时,也指出其部分认识存在浅显及不完整等特点。他认为,从知识史的角度来看,承淡安作为中医针灸实践者和教育者,基于“有效性”的实际追求有意识地吸收生理学知识,推进生理学与针灸融合,并通过教育制度进一步推动着现代针灸知识结构的演变,由此展现近代中西医论争背景下中医思想演变和知识转型的复杂性。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围绕医史与医学人文的关系展开报告。他介绍了医学人文概念的多重含义,包括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关怀以及医学人文学科,梳理了医史研究范式及旨趣的转变,表现为自专技史到社会史、文化史,再到当下的知识史、物质史取向。在此基础上,他指出,从纵向角度对医学历史的梳理构成为医学人文研究的重要思想来源,医学人文学科中的医史也是核心课程之一,而从医学人文角度对于医学的反思和研究也滋养着医史研究。他认为,不管是西方医学史还是中国医史的研究,均显示出医学与社会的复杂关联,能够为反思医学发展提供参考,显示出医史的医学人文意义。

1月4日下午和1月5日上午,研讨会进入分论坛研讨环节,共设置3个分论坛,先后举行了12场次的汇报和评议。中韩学者从不同时期或地区的史实出发,展示和探究了医疗与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制度、文化等的复杂互动关系,并互相进行评议与研讨,期间气氛热烈,双方学者之间不时出现观点的碰撞和争鸣。

“分论坛一”以“疾病·卫生·救疗”为基本主题,先后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马金生、檀国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李賢柱、庆熙大学HK+统合医疗人文学研究团研究教授崔芝僖、延世大学研究教授金民瑞主持。14位报告人所作报告在时间上涵盖古代、近代和当代,在空间上涉及中国、韩国、日本、美国、乌干达等,主题则主要集中在传染病流行与防控、个人卫生与公共卫生的发展演变、医疗卫生组织与制度的建设等方面。



“分论坛二”以“地方·国家·体系”为基本主题,先后由仁济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朴智瑩、延世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研究教授金颖穗、庆熙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曹贞恩、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袁玮蔓主持。14位报告人所作报告在时间上集中在古代和近代,在空间上涉及中国、韩国、日本、美国、泰国、德国、俄罗斯等,主题则集中在宋元明时期的地方医学与医疗、近代中国的药品与药学、中韩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医药文化交流等方面。

“分论坛三”以“书写·比较·诠释”为基本主题,先后由高丽大学女性医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金珍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副研究员刘小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董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业考古》编辑部编辑陈青松主持。14位报告人所作报告在时间上集中在中国古代,在空间上涉及中国、朝鲜、欧洲等,主题则集中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的本草与药物知识、医生及其形象建构、身体认知与医学发展等方面。

通过40余名学者先后汇报、评议和共同研讨,大家不仅对中外历史上较有特色的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认知与应对、医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地域医学、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与变革、药物流通与药品贸易、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等产生了更为直观和多元的了解,而且对身体、疾病、医学、医疗、药物、卫生与不同时期或地域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互动与博弈的关系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进一步从跨学科的角度推进医疗社会史研究树立起坚定信心。

1月5日中午,会议举行闭幕式,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刘希洋主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和韩国医疗历史研究会会长辛圭焕教授先后作总结发言。他们都表示,此次中韩“多元视野下的医疗社会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非常成功,会议的主题鲜明,学术氛围浓厚,加深了两国学者间的了解和友谊,推动了中韩两国的医疗社会史研究。中韩双方的学者能够汇聚一堂,要感谢双方学者的共同努力和相互支持,感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为会议成功举办而付出的老师和同学。本次学术研讨会,对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外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对在中韩各自历史文化语境下探索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多元路径富有启示意义,是一次思想与知识交汇、新知与新见迭现的盛会!

供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刘希洋

编辑:赵语涵

审校:苏心悦 段怡帆

南开史学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官微,主要内容为权威信息发布、思想价值引领、学术交流活动、校园文化传播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