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快乐 蛇年大吉 ]
HAPPY NEW YEAR
岁在乙巳,蛇年将至。
“蛇”作为十二生肖之一,
在古代有着智慧,
生命力等多重意蕴,
中国对蛇的敬畏和崇拜源远流长。
下面一起来看看古代的“蛇”文物吧!
三星堆铜蛇(三星堆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宜阳博物馆官微
文字来源:百度百科、宜阳博物馆官微
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商代后期文物。头残长29.9厘米、宽11厘米、高9.9厘米,身残长34.5。蛇头部宽大,微上昂,头上有耳,长眼,眼球呈圆形凸起,左颈下有一环钮。蛇身饰菱形云纹,两侧腹部各有一排鳞甲,蛇尾上翘并向前内卷。造型颇具写实风格,尾前端两侧饰卷云纹,尾上两侧各有两条凹纹,贯通至尾尖。
商周石蛇(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金沙遗址博物馆官微
文字来源:百度百科、金沙遗址博物馆官微
商周时期文物,长42.8厘米,宽11.33厘米,高6.5厘米。石蛇材质为砂岩,灰黑色,不透明。蛇身盘绕呈“S”形,蛇首呈三角形,头微昂,口内和眼珠涂朱,圆眼向上,黑色眼眶和瞳孔,眼珠与瞳孔间为白色。扁嘴大张,蛇信上卷,眼后与颈之间朱绘一道弧线,其身中部一条凸起的脊棱从头至尾,曲绕的蛇身还组成两个椭圆,使构图显得极其简练流畅。
人首蛇身玉饰(河南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河南博物院官微
文字来源:河南博物院官微
1983年出土于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墓,春秋时期玉器。外径3.8厘米、厚0.2厘米。玉饰共两件,呈扁平椭圆环状,大小、厚薄相同。两件玉饰皆作侧身人形,正反两面纹饰略有差别,耳佩圆环者为男性,另一件为女性。其纹饰精美、玲珑剔透,反映出春秋时期高超的琢玉工艺,其上所雕琢的形象很可能与传说中人类始祖伏羲、女娲有关。
漆木匜形杯(湖北省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襄阳市博物馆官微
文字来源:当代漆画微信公众号
九连墩二号墓出土,战国中晚期。饮酒器,通高13.1,长16.2,宽19.2厘米,整器黑漆为底,器盖髹红漆,盖面浮雕一鸟三蛇,一蛇衔于鸟嘴,鸟翅分置飞翔状,二蛇缠绕在乌翅之间,器身雕刻成凤形,凤口衔珠,展现了战国时期漆器工艺的精湛水平,是战国时期漆器精品。
彩漆龙蛇豆(湖北省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湖北文物官微
文字来源:枣阳文化旅游官微、百度百科
2002年出土于枣阳九连墩一号墓,战国时期漆器。通高20厘米,通体黑漆为地,髹土红、赭色漆和黄漆粉绘花纹,由盘、座、底三部分构成,造型为短身龙衔蛇托盘,龙身立起,龙首侧视,嘴衔蛇尾,蛇头与龙首对应,蛇嘴衔盘,与龙角、双前足构成垂直四点托住盘,盘呈椭圆形,上有16个莲瓣突起,龙后半身卧伏于一薄椭圆形座上,尾巴贴座盘绕一周,是楚国漆器的精品。
蛇纲网状铜器(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官微
文字来源:江川发布官微
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68号墓,通长27.1厘米、通宽21.5厘米,重327克,西汉时期文物,现藏于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
整体作圆形网兜状,方格网状孔,一蛇贯穿其中。前端蛇头昂首鼓目,蛇口大张,显露尖锐锯齿,颈部前后蜿曲,腹面扁平,背面中线起脊棱,头颈部有菱形鳞纹,腹面有横格鳞纹。后端蛇尾作浮雕缠于圆口形銎上。此器在滇文化墓地中极为罕见,仅见于江川李家山墓地,其用途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是水田或水中使用的打捞器;也有学者认为,此器在大型男性墓内置于长兵器和仪仗器中,或是专用的仪仗器。
“滇王之印”金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文字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西汉文物,高1.8厘米,边长2.3厘米,1955-1960年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4字,是古滇王国存在的证据。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金印的出土,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
汉代双蛇纹方砖(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微博
文字来源:故宫博物院微博
正面浮雕双蛇交缠图案。蛇头部相对,头两侧斜刻胡须,双眼圆形,颈部有项圈状凸起,蛇身阴刻中线,两侧戳刻出圆圈图案。双蛇左右对称,富于动感,是汉朝人审美意趣的具体反映。
唐彩绘陶十二生肖蛇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官网
文字来源:百度百科;《文物天地》2025 年第 1 期
该组彩绘十二生肖陶俑是在西安市郊区唐兵部常选孙承嗣和夫人高氏合葬墓出土,为镇墓随葬物品。每件俑高约25厘米。整组俑组合完整,造型生动,是难得的艺术精品。
唐代十二生肖的观念深入人心,陶瓷生肖的形象时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一时期,十二生肖都是以组俑的形式出现,即便看到单独的某一生肖俑也是组俑中的一件,蛇俑与生肖组俑整体造型呈现一致化的面貌,形态别致,头部向前伸,脖颈向后,胸腹又向前突,而双足向后,从上到下的形体呈S形,曲线优美,塑造静中有动。蛇俑作为陪葬品,象征智慧和灵性,体现唐代对生肖文化的重视。
双人首蛇身俑(四川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四川博物院官微
文字来源:四川博物院官微
双人首蛇身俑出自后蜀宋琳墓,1957年四川省博物馆(今四川博物院)发掘。
蛇身俑自北齐时起在墓葬中出现,在唐代达到鼎盛,一直沿用到宋朝,由北方一路传播到南方,为南方贵族所喜爱。其源头容易让人联想到汉代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人首蛇身俑出现在墓葬中,有驱魅辟邪作用,也蕴含祈求生命再生之意。
鎏金铜玄武(湖北省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湖北文物官微
文字来源:湖北文旅官微
这件仿木结构铜铸鎏金的建筑构件,铸造于明代永乐年间。原置于武当山紫霄宫。它长65厘米,高47厘米,重53公斤。蛇躯紧缠龟体,两尾相交,蛇头耸立,龟首反顾,呈现相持形象。蛇躯鳞甲竦然,龟背纹理规整。
这尊铜像形象生动,采用分块模铸法,通体鎏金,为我国古代金属铸造技术的杰作。
清代蛇纹铜镜(临夏市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临夏市文旅之声官微
文字来源:临夏市文旅之声官微
直径6厘米,厚0.2厘米,重0.016千克。铜质,圆形,背部有二条盘曲蛇纹,带钮,镜面光洁,为国家二级文物。
“蛇”文物介绍就到这里,
历史学院融媒体中心祝大家
新的一年巳巳如意!
“巳蛇”在十二生肖里排第六位,
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66份红包封面
在1月27日12:00定时发放
快来领取吧~
没有抢到红包封面请看这里!我们把红包封面放在下文,大家可以自行下载制作
供稿:姚霄霄 东昱冉 穆斯塔法
(图源网络,未做商用)
编辑:丁晓楠 钟琪
审校:苏心悦 段怡帆